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手术后疼痛

一、疼痛的定义与分级
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程度划分
1.0度
不痛。
2.Ⅰ度
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3.Ⅱ度
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4.Ⅲ度
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5.Ⅳ度
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二)数字分级法
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三)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
1.0级
无疼痛。
2.Ⅰ级(轻度)
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3.Ⅱ级(中度)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4.Ⅲ级(重度)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二、手术后疼痛的原因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
三、术后使用镇痛泵的原理
患者控制的止痛(简称PCA):标准PCA即是患者感觉疼痛时按压启动键,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向体内注射设定剂量的药物。其特点是在医生设置的范围内,患者自己按需调控注射止痛药的时机和剂量,达到不同患者、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它可提供麻醉剂的剂量、剂量增减范围和估计两次剂量的间隔最短时间以及提供一个稳定的注药间隔周期,能更好地取得疼痛控制效果,减少麻醉剂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四、使用镇痛泵的注意事项
(一)确保镇痛泵正常工作
妥善安置好镇痛泵及其延长管,防止硬膜外导管受压、打折或脱出。观察储液囊有无破裂或药液流入外壳等异常现象,如有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护士。
(二)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幅度和血压、脉搏情况,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如出现呼吸减慢、血压下降,应当减慢镇痛泵剂量或暂停使用,适当加快补液速度。
(三)咳嗽排痰
开胸术后患者咳嗽排痰对预防肺不张等并发症非常重要。使用麻醉镇痛可引起咳嗽乏力,同时吗啡还有中枢镇咳作用。因此,术后每1~2小时帮助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予雾化吸入治疗。
(四)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1.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PCA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兴奋延髓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消除心理顾虑,分散注意力,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口腔清洁,每日予口腔护理2次,或者勤漱口。
2.皮肤瘙痒
阿片类镇痛药物对一些特异性机体有致敏作用,诱发组织胺释放而引起皮肤瘙痒。部分患者因为术后身体虚弱,出汗较多而全身瘙痒。加强皮肤护理,出汗多者勤擦洗、勤换衣物,防止抓伤皮肤。
3.排尿障碍
镇痛药物抑制了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干扰了生理性排尿功能而引起排尿困难,有些患者由于不习惯在病床上排尿,出现排尿困难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下腹部按摩、热敷、用温水冲洗会阴等刺激排尿措施;如果刺激排尿效果不佳,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导尿,避免使膀胱过度充盈,加重排尿困难。
4.腹胀、便秘
由于镇痛泵中含阿片类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为了尽快恢复肠功能,早日进食,促进术后恢复,协助及鼓励患者多翻身及下床活动,适当增加饮水量。
5.压疮
术后镇痛一般需要1~3天,患者卧床不起,皮肤长期受压,易发生压疮,尤其老年和消瘦患者更易发生。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期翻身,活动肢体,避免压疮的发生。
6.镇痛不全
在咳嗽、翻身、下床活动前及感觉疼痛时,按键加压给药,不要等到疼痛剧烈时再应用。勿使导管扭曲、打折,要保持镇痛泵的通畅。
7.毒性反应
观察局麻药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如头痛、头晕、舌和唇麻木,必要时请麻醉师处理。
五、术后缓解疼痛的其他方法
1.保持情绪的稳定、良好的心境,精神放松,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2.通过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如看报、听音乐、与家人交谈、深呼吸、放松按摩等方法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3.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对舒适的需要,如帮助变换体位,减少压迫;做好各项清洁卫生护理;保持室内环境舒适等。
4.药物止痛是临床解除疼痛的主要手段。给药途径可有口服、注射、外用、椎管内给药等。止痛药分为非麻醉性和麻醉性两大类。非麻醉性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止痛片等,具有解热止痛功效,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关节痛、头痛、痛经等,此类药大多对胃黏膜有刺激,宜饭后服用。麻醉性止痛药如吗啡、哌替啶(度冷丁)等,用于难以控制的疼痛,止痛效果好,但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的副作用。
5.中医疗法 如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6.物理止痛 应用冷、热疗法可以减轻局部疼痛,如采用热水袋、热水浴、局部冷敷等方法。

(郑学风 吕宝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