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凡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学术思想

1.注重人体正气,发挥自然疗能

刘老在讲解《伤寒论》时说:“《伤寒论》立法论治要旨,一是体现了扶阳气,二是体现了存津液。总的精神实质是:治病必须治人,要把人、病、治三方面的关系摆正,其中‘人’是主要的,治疗服药,无非为的是‘人’。人体正气不伤,则能抗邪御病,而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刘老注重了调动人体正气,发挥人体自然疗能的重要性。《伤寒论》58条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条说:“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为什么疾病可以不治自愈?关键在于阴阳自和。这就是说明人体具有平衡自身阴阳的功能,这就是生命力的体现。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它不单纯表现在肌肉的发达、骨骼的强健,而在于人体自身迅速平衡阴阳的水平。为什么有的人,体虽弱却见长寿,有些人体虽壮,却见早夭?这就要看谁能把握住自身阴阳的平衡。当然,自然疗能必须在自身能力的一定范围内实现,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则须借助于外来的扶持。正如《伤寒论》第10条说:“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为什么需要十二日才可愈?因为七日表解,复过一候,五脏六腑之气始充,故其时可愈。这就是人体正气得天时之助,达到了自我平衡的标准,所以疾病可自愈。如果外来的扶持,表现在处方用药方面,则体现在扶助正气,使自身能迅速平衡阴阳,增强了人体自然抗邪御病的能力。这在防治疾病的发生、传变和预后上,有着极大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何?本于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病治人,顾护正气,求得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正是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精神。治人,在用药上可以直接表现为扶阳益阴,是为补正气;亦可以间接表现为急下以存阴,或温寒破阴以回阳,是为顾正气。虽手段不同,其宗旨则一。因此,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说,药物之用,无非是因势利导而已,人若无正气,则无药物作用可言。疾病的痊愈,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所发挥出来的平衡阴阳的功能。刘老的研究生,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教研室主任翟慕东教授,对这一学术思想深有体会。他运用这一学术思想,曾治疗一峨嵋电影制片厂的女病人,膀胱癌术后,癌肿满下腹部转移,病属晚期,已失去再手术的机会。在化疗的同时,运用中药抗癌药,效果很不理想。几个疗程下来,病人已无法坚持化疗,肿块未见减小,疼痛反而增剧,气息奄奄,生命垂危。此时,若一再“治病”,已属不能。转而改为“治人”,停止一切中西药抗癌,专扶脾胃之气,以助运化,再针对体质,予以扶阳益阴。结果,出现了“奇迹”,不用抗癌药,而病人却出现了疼痛缓解、肿块缩小、能自行解便、进普通饮食、精神增强、可下床散步的可喜状况。此例正是运用这一观点调动人体自身正气的结果,说明“治病必须治人”在临床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