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善用活血药物
孙达武教授推崇清代王清任分部治瘀观念,并受其启发,对很多伤科疾病从瘀论治,在中医整体辨证思想指导下又侧重辨别人体各个解剖部位的辨证用药,同时认为瘀血的原因有气血虚实之不同,部位有内外上下之差异。故其用药往往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特别重视瘀血的部位和原因辨证,多法合用,疗效显著。孙达武教授认为治疗伤科疾病,当以瘀为本,从瘀论治,顾护正气,扶正祛邪。
《证治准绳·疡医》载:“打扑金刃损伤,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外受有形之物所伤,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为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所以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又说:“夫伤损必须求其源,看其病之轻重,审其损之浅深……有当先表里而后服损药者,为医者当循其理治之。”因此,临床时应根据受伤的部位,损伤的轻重,血的瘀失,时间的新久,主证与兼证的关系,以及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恰当地选用方药,这是十分重要的。方药是理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其选用又是以理法为依据,其中法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方从法立,法随证出,辨证立法,以法统方。”现将孙达武教授临床运用时所立各法及其方药介绍如下。
(1)行气祛瘀法:
用于伤后气滞血瘀者。《杂病源流犀烛》说:“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本法“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代表方剂如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攻下逐瘀法:
用于损伤瘀血实证,腹满便闭者。《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其代表方剂如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清热化瘀法:
用于损伤瘀血兼有热症或开放性骨折、脱位及软组织创伤者。《医碥》说:“血随气行。气寒而行迟,则血涩滞;气热而行驶,则血沸腾。……壅塞经脉,则为痈毒。”其代表方剂如清心饮(《证治准绳》)。
(4)凉血止血法:
用于损伤出血。《血证论》说:“止得一分血,则保得一分命。”其代表方剂如十灰散(《十药神书》)。
(5)解表化瘀法:
用于伤后感寒邪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伤损之证外挟表邪者,其脉必浮紧,证则发热体痛。”其代表方剂如羌活乳香汤(《医宗金鉴》)。
(6)补气生血法:
用于损伤失血较多者。《医论三十篇》说;“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其代表方剂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7)养血活血法:
用于血虚体弱而损伤血瘀者。《玉机微义》说:“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其代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8)益气祛瘀法:
用于气虚血瘀者。王清任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其代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活血续骨法:
用于骨折早期。《辨证录》说:“内法之法,必须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其代表方剂如续骨活血汤(《中医伤科学》)。
(10)活血舒筋法:
用于伤筋患者。《素问·调经论》说:“病在筋,调之筋。”其代表方剂如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
(11)和血止痛法:
用于跌打损伤积瘀肿痛较甚者。《血证论》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其代表方剂如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
(12)活血通窍法:
用于头面四肢周身血瘀之证。《血证论》说:“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其代表方剂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13)温经祛瘀法:
用于陈伤兼有寒证者。《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其代表方剂如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
(14)温里化瘀法:
用于损伤瘀血兼有里寒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其代表方剂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15)回阳化瘀法:
用于损伤瘀血,且阳虚较甚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其代表方剂如急救回阳汤(《医林改错》)。
(16)软坚破瘀法:
用于损伤日久,瘀血积聚成肿块者。《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经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其代表方剂如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
(17)活血利水法:
用于损伤瘀血阻滞,患肢水肿较甚者。《血证论》说:“瘀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者,宜化去瘀血,消利肿胀。”其代表方剂如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18)保肺祛瘀法:
用于伤后瘀血犯肺者。《血证论》说:“跌打最危险者,则有血攻心肺之症。……血攻肺者,面黑胸胀,发喘作渴,乃气虚血乘肺也。”其代表方剂如二味参苏饮(《正体类要》)。
(19)化痰祛瘀法:
用于痰浊瘀阻脉络,以致瘀血与浊痰互结,如胸部损伤并发肺部感染者。《医述》载:“如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其代表方剂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以上诸法及其方药,临床运用时,必须辨证准确,立法正确,选方用药精确,方能取得预期效果。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盖有瘀血不先行散而加补剂,则成实实之祸;设无瘀血无妄行攻利,则致虚虚之祸”(《外科证治全书》)。故凡治此证,须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