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是新型腺病毒即A型腺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4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原】本病为新型腺病毒即A型腺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或略呈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纳米,病毒衣壳结构清晰。对乙醚、氯仿、脱氧胆脂酸、胰蛋白酶、2%的酚和5%的乙酸等脂溶剂具有抵抗力,可耐受pH 3~9,在1∶1000浓度甲醛中可被灭活,可被DNA抑制剂5-碘脱氧尿嘧啶和5-溴脱氧尿嘧啶所抑制。
【流行病学】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于3~40日龄的雏鹅,发病率10%~50%不等,致死率可达90%以上。其死亡高峰为10~18日龄,病程为2~3天,有的长达5天以上。成年鹅感染后无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病鹅表现为精神沉郁或打瞌睡,病情传播迅速,患病雏鹅腿麻痹,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叫声嘶哑,羽毛蓬松,泄殖腔的周围常常沾满粪便。排出的粪便呈水样,其间夹杂黄绿色或灰白色黏液物质,个别因肠道出血严重,排出淡红色粪便。行走摇晃,间歇性倒地,抽搐,两脚朝天划动,最后因严重脱水衰竭死亡,多呈角弓反张状态。患病雏鹅恢复后,常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给养鹅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病理变化】剖检死亡病鹅除了见肠道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外,其他脏器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急性死亡只能见到直肠、盲肠充血肿大及轻微出血;亚急性死亡则除了肠道有较多的黏液外,泄殖腔膨胀、充满白色稀薄的内容物,明显的病变表现为小肠外观膨大,比正常大1~2倍,内为包裹有淡黄色假膜的凝固性栓子。有栓塞物处的肠壁菲薄透明,无栓子的肠壁则严重出血。
程安春等报道,亚急性病死鹅的病理变化如下。
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完全脱落,固有膜充满大量的红细胞,有的固有膜水肿,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肠腺细胞空泡变性,坏死,结构散乱。有的十二指肠为典型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绒毛绝大部分脱落,分离面平整,肠中有大量纤维素、炎性细胞、细菌等,严重的病例固有膜也坏死、脱落;肠腔中充满大量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纤维素等。
②回肠的绒毛顶端上皮坏死、脱落,胰腺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结构散乱,有的轮廓消失,有的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严重的回肠也为典型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③肝脏局部充血,轻度的颗粒变性,部分脂肪变性。
④其他脏器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中和试验(用该病毒免疫兔子制备高免血清,血清琼扩效价大于等于1∶32时可用作血清中和试验。干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上能够中和1000LD50的已知病毒即可确诊。中和试验也可用易感雏鹅进行)和雏鹅血清保护试验(1~3日龄易感雏鹅2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1组和2组每只口服1万倍LD50的雏鹅病毒性肠炎病毒,经12小时,第1组每只皮下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作试验组,第2组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实验组全部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注意与小鹅瘟、球虫病相区别。雏鹅球虫病于小肠形成的栓子极其容易与本病混淆。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从雏鹅球虫病的肠内容物涂片发现大量的球虫卵囊,且使用抗球虫药物效果良好。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甚至组织学变化与小鹅瘟非常相似,难以区别,需要通过病毒学及血清学等实验室手段进行区别诊断。
1.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的鉴别
[相似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潜伏期均为3~5天,以消化道和神经中枢紊乱为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嗜睡、腹泻,剖检均表现为肝瘀血、出血。有胆囊肿胀、扩张、胆汁呈深绿色,肾脏充血、轻微出血,脾脏充血,皮下充血、出血,特征病变在肠道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排淡黄绿色、灰白色稀便,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部发绀,死前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角触地、昏睡而死或抽搐而死。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为腺病毒属的肠炎病毒引起的,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10~18日龄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25%~75%;30日龄以后基本不发生死亡,10日龄以后死亡的病例60%~80%出现小肠的香肠样凝固性栓子;急性型粪便呈黄白色、水样有气泡,临死前出现瘫痪、麻痹、扭颈或抽搐现象。小鹅瘟的“腊肠栓子”出现在小肠后段卵黄囊柄前后部位,而新型病毒性肠炎形成的“腊肠栓子”在小肠的前、中、后段均可形成,其长度比小鹅瘟的栓子长度要长得多。
2.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鹅鸭瘟病毒病的鉴别
[相似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鹅鸭瘟病毒病主要危害雏鹅,均有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临床症状以及肠道出血的病理变化。
[不同点]鸭瘟病毒病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15~50日龄的雏鹅,死亡率达80%左右,产蛋母鹅也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10~18日龄为发病高峰期(3~30日龄雏鹅均可发病),死亡率为25%~100%,30日龄以上几乎无死亡,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秋冬较少发生。鹅鸭瘟病毒病特征病状是头、颈部肿大,眼睑水肿,流泪,眼周围羽毛湿润;眼结膜充血、出血;自鼻孔流出多量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排黄绿、灰绿或黄白色稀便,粪中带血,常污染肛门周围羽毛,严重者肛门水肿,泄殖腔外翻。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常啄食后又丢弃,随病程发展出现行动迟缓、嗜睡、饮欲增加,排淡黄色或灰白色蛋清样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自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样分泌物;喙端及边缘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或抽搐而死。而鸭瘟病毒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以全身败血性为主要特征,以全身的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或坏死灶,特别是肝脏的变化及消化道黏膜的出血和坏死更为典型。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病变主要在肠道,在肠道内出现凝固性栓子,外观似“香肠样”,直径较细,长度可达10厘米以上,多数为1段,少数出现2段的栓塞,无栓塞肠段黏膜严重出血。
3.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小鹅流行性感冒的鉴别
[相似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小鹅流行性感冒均有传染性,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和下痢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小鹅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志贺杆菌,是鹅的一种急性、渗出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5日龄以后的雏鹅,流行范围相对较小,发病率与死亡率一般在30%~50%,成鹅感染时仅个别死亡。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3~30日龄雏鹅均可发病,10~18日龄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为25%~100%,30日龄以上几乎无死亡,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秋冬较少发生。小鹅流行性感冒表现为呼吸道急性卡他性症状;重病的下痢,腿脚麻痹,不能站立,只能蹲在伏地上。而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常啄食后又丢弃,随病程发展出现行动迟缓,睡饮欲增加,排淡黄色或灰白色蛋清样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自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样分泌物。喙端及边缘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或抽搐而死。小鹅流行性感冒呼吸器官表面可见到明显的纤维性增生物,脾脏肿大,表面有粟粒状灰白色斑点,心内膜及外膜充血、出血,肝脏有脂肪样病变;而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变主要在肠道,在肠道内出现凝固性栓子,外观似“香肠样”,直径较细,长度可达10厘米以上,多数为1段,少数出现2段的栓塞,无栓塞肠段黏膜严重出血。
4.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雏鹅球虫病的鉴别
[相似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与雏鹅球虫病均有均有传染性,有精神沉郁、嗜睡,减食或废食,离群,拉稀粪以及剖检可见肠道出血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鹅球虫病是由鹅球虫引起的雏、仔鹅球虫病,本病一般侵害3~12周的雏鹅和育成鹅,并集中于5~9月发病,患鹅粪便稀薄并常呈鲜红色或棕褐色,内含有脱落的肠黏膜;十二指肠到回盲瓣处的肠管扩张,腔内充满血液和脱落黏膜碎片,肠壁增厚,黏膜有大面积的充血区和弥漫性出血点,黏膜面粗糙不平。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发生于3~40日龄的雏鹅,无季节性,泄殖腔的周围常常沾满粪便,排出的粪便呈水样,其间夹杂黄绿色或灰白色黏液物质,个别因肠道出血严重,排出淡红色粪便,明显的病变表现为小肠外观膨大,比正常大1~2倍,内为包裹有淡黄色假膜的凝固性栓子;有栓塞物处的肠壁菲薄透明,无栓子的肠壁则严重出血。取病鹅粪便和病变较明显的小肠刮取物制片,直接或经染色后镜检,可见有多量球虫卵囊及裂殖子,即可诊断为鹅球虫病。
【防制】
1.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在预防。
(1)注重隔离卫生 关键是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在有该病发生、流行地区,必须采用疫苗进行免疫和高免血清进行防治。平时一定要坚持做好清洁、卫生、消毒、隔离工作。
(2)疫苗免疫 种鹅免疫。在种鹅开产前1个月采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进行2次免疫,在5~6个月内可使其种蛋孵出的雏鹅获得母源抗体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这是目前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雏鹅免疫。对1日龄雏鹅,采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口服免疫,第3天即可产生部分免疫,第5天即可产生100%免疫。
(3)高免血清 对1日龄雏鹅,采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即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2.发病后措施
处方:
对发病的雏鹅,尽快采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每只皮下注射1.0~1.5毫升,治愈率可达60%~80%。在采用血清防治的同时,可适当选用维生素E、维生素C进行辅助防治,能有效地防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