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城市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阶段都要追求系统健康、有序和协调,才能实现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不同类型的城市考察可持续性角度不同,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生态安全、产业接替和社会稳定问题,既需要从生态安全角度定量分析,又要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本书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期望实现以下目标。
①总目标是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性,定量分析城市系统的健康性、有序性、协调性,结合社会调查,定性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转型对策。
②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揭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机理,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耗散结构特征,定量判定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发展阶段,提供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和转型路径的理论支持。
③判定城市系统健康性,为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改善城市人地关系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特征,测算城市发展人类消费生物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分析生物量供需关系,剖析不同年份发展特征和生态赤字状况。
④定量分析城市系统有序性和协调性状态,建立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熵流模型和耦合关系测算,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状态,为未来转型对策制定提供定量指导。
⑤了解社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认知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转型发展对策制定提供公众基础。
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书提出以下研究思路,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现状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角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土地配置现状研究三方面的分析,提出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主体,选择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明确土地优化配置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征,阐述转型机理,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研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未来转型发展对策(图1-1)。
图1-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方法,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城市系统熵流变化、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系统耦合关系、矿山关闭和转型社会调查角度,分析城市系统的健康性、有序性、协调性和公众满意度,揭示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内在关系,制定未来转型发展对策,调整发展方向,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征、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资源城市本身和外部环境,总结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城市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发展基础也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亦各有特征,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依靠资源开发和资源型产业兴建、发展起来,且处在资源枯竭特殊时期,结构和功能表现出不健全特征。了解资源型城市结构缺损和城市功能缺损,通过各种途径科学调适城市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耗散结构特征;应用分支和突变理论解释城市动态演替过程,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从系统稳定性角度出发,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理论依据,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数学模型,并定量描述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阶段。
③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贾汪在转型期间的健康性,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分别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足迹角度分析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特征和人类活动消费、生态承载力状况。
④分析城市系统在转型期内系统有序性变化状态。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系统耗散结构数学表达,通过熵流模型评价系统有序性发展状况。
⑤分析城市系统发展协调性,选择城市发展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相关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定量表达二者的耦合关系,从而衡量城市转型发展协调性变化情况,观察城市系统是否有进入新周期的迹象,为调整转型策略提供参考。
⑥开展矿山关闭与城市转型发展社会调研。一方面主要针对矿山关闭区及周边居民,了解其对社区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感受和意见;另一方面以贾汪全区范围居民为对象,收集居民参与转型发展建议,了解其对转型发展成果认知及意愿。此项社会调研工作,主要是为制定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民意的转型方向服务,进一步提出未来转型可持续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