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资源型城市工业系统主导产业普遍以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资源加工业为主,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采资源储量日趋减少,矿产优势逐渐衰退,使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产业经济发展困境;同时,矿区生态环境恶化、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区域性和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陷入了因资源而兴、受资源所困的怪圈。至2010年,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18%,涉及人口1.54亿。“矿山、矿业、矿工、矿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摆脱“矿竭城衰”的困境,克服资源有限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约束,是当前国家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的理论研究,指导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合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土地资源为载体,多角度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书中首先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结构性缺损和功能性缺损概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机理;从转型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评价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系统的健康性;从城市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系统熵流模型,观察生产力活动对城市系统熵流贡献情况,分析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系统有序性变化情况;剖析土地利用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耦合关系,判定城市系统协调性;并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了解矿山关闭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情况,收集群众对城市转型发展成果的感知和建议,提出可持续转型发展对策。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在成稿过程中,非常感谢导师、同事、朋友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获得西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土地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我国东西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比较研究”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