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包装学科的内涵及特征
包装学科是以商品生产和物流过程中的包装件及其形成的包装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功能形成、功能组合与功能发挥的规律,是一门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品生产越来越发达和经济交流范围日益扩大的客观要求。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包装学科是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学科内涵、理论体系和学科基础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出现了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包装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它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密切联系起来,促使理、工、医、农、文与艺术领域的某些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包装特色的包装学科。湖南工业大学宋宝丰根据学科的本质特征,对包装学科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包装学科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特征,如范畴性、论著性、系统性、创造性、发展性和检验性等。
一、包装学科的范畴性特征
所谓学科范畴性,是指一门学科应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或研究领域,包装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包装及与包装相关的要素。包装的定义,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我国国标中对包装所规定的意义十分明确: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达到上述目的,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从此定义出发,现代包装有两层涵义,如果静态理解,包装是指容器、制品、材料和辅助物等,也就是包装企业所提供的各类包装产品;如果动态理解,包装是指为了制造出上述各类包装产品或使用上述包装产品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加工操作和管理程序等。因此,包装具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符合成为一门学科的范畴性特征条件。
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包装工业定义为服务型制造业。包装工业是包装学科的主要服务领域,包装工业的属性赋予了包装学科的服务性内涵。包装产品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层次性,设计合理的包装产品不仅能够充分地保护内装物,还应具备便于生产制造、方便流通、便于用户使用、便于回收或自然降解的作用,其中体现了包装与人、与设备、与环境、与被包装物的多层次和谐关系。为了实现包装的多层次服务功能,需要包装材料学、人机工程、物流工程、系统工程、包装机械、包装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经济学等知识体系的支撑。
二、包装学科的论著性特征
所谓学科论著性,是指一门学科具有研究、传播或教育的一系列人群活动,且有代表作问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国际上包装科学、包装技术及包装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包装学研究、包装技术开发和包装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很具影响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例如,《缓冲包装动力学》、《包装设计》、《包装评价方法》、《包装测试技术》、《包装CAD》、《包装工程手册》、《包装装潢设计手册》、《运输包装手册》等书籍纷纷出版。此外,许多国家依据包装工业及科技的发展,陆续制订出有关产品的包装标准、包装设计规范及包装测试方法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包装事业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包装科技和教育也快速发展。国内包装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为包装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巨大帮助,如《包装工程》《包装学报》《包装与食品机械》。包装科研部门、企业部门和高等院校中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教授潜心研究、勤奋工作,将包装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不断地进行交叉和融合,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与提升,出版和发表了卓有成效的科技论文、包装专著和包装教材等。包装事业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典型著作代表着包装学科在理论体系上的成熟和完善。
国内外包装学科系列论著的出版,是对包装学科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使包装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继承性、持续性、系统性。包装学科对包装行业生产和科研的支撑力度更加深入,支撑作用更加全面。
三、包装学科的系统性特征
所谓学科系统性,是指一门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原理或定律,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从包装发展史可以看出,现代包装的知识体系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不断丰富和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现代包装的知识体系,包装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包装学科知识体系是一个符合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现代包装学科包括3大部分:包装自然科学、包装社会科学和包装工程技术科学,其中前两者属于基础科学范畴,而包装工程技术科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这3大部分的每个大学科都包括若干分支学科,包装自然科学包括包装材料学、包装动力学、包装机械学、包装工艺学、食品与药品包装学、军品包装学和危险品包装学等;包装社会科学包括包装管理学、包装经济学、包装物流学、包装心理学、包装市场学和包装环境学等;包装工程技术科学包括运输包装设计、销售包装设计、包装过程自动化、产品包装试验及评价、防伪包装技术、包装回收利用技术和包装CAD/CAM/CAE等。
包装学科是一门系统学科,要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包装,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包装,用系统的知识和手段研究包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一个有机统一的学科。包装学科要求对包装设计、包装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加以综合分析与平衡,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考虑工艺上的可行性,还要重视经济上的合理性。包装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体系,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包装实践知识进行改造和深化,并与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交叉与归纳,融合到一个学科框架中,上升为理性知识。因此,包装学科是在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体系。
四、包装学科的创造性特征
所谓学科创造性,是指一门学科在发展中应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性。实际上,无论是运输包装,还是销售包装,一个包装工程师和设计师都应该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凡没有创新特色的产品必将在货架上消失。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个性化的需求及全新的商品流通方式使商品形态发生改变,需要更有创造性的包装设计满足商品的线下流通需求。凡是成功的包装产品或包装设计项目,必须应用先进技术,形成独特构思,体现创新特色和发挥艺术手段,使其获得市场的认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可以看到很多包装理论和设计技术,正在指导着包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开发,推动着包装产业的迅速发展。
五、包装学科的发展性特征
所谓学科发展性特征,是指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由高层学科或相近学科推演而来,其地位不能用其他学科替代。包装学科虽然还是发展中的学科,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包装学科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虽然融汇了其他学科中有关原理和方法,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组成了一种交叉学科,因而具有其他非交叉学科和其他交叉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科特色。
包装学科是在适应人们不断对包装科学提出的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知识体系。包装学科研究的课题来自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要,研究的成果又直接应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的需求。包装学科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不断改善的需要,发展了商品生产服务,繁荣了市场服务。包装学科为商品包装经营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包装使用价值的理论知识和信息。
包装行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包装学科的进步,并赋予包装学科新的内涵。如包装的保护性作用,不再单纯出于对产品本身的保护,还包括对产品使用者人身安全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对包装操作者的保护等。如药品包装及药品智能包装,除了要考虑保护药品本身,还要考虑方便病人安全服用的问题。包装保护作用的延伸,需要包装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整合。“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对包装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了解客户对电子商务产品的消费动机,把握电子商务产品流通环境特征及破坏因素影响,对于促进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包装学科的发展与形成,使包装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多,由于包装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所以,在其发展中必会使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融合和渗透到包装学科中来。例如,包装材料激光切割技术、超高阻隔包装材料、智能化包装自动生产线、纳米级复合软包装、电脑模拟自动控制、全球卫星数据系统监控运输包装和数字化印刷技术。又如有限元仿真分析技术,最早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逐渐拓展到机械、土木、汽车等领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包装学科学者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包装材料、包装结构或包装系统的性能,并与包装实验测试技术及理论分析技术相结合,丰富了包装学科学习工具,充实了研究手段,高效地解决了许多采取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六、包装学科的检验性特征
所谓学科检验性,是指一门学科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包装以来,到基本建设完成比较完整的包装学科体系,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包装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了包装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包装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包装行业长期生产实践的检验。目前,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中,不但有好几十年培养包装专业硕士生的历史,而且已经建立起包装专业博士生的学位制度。这说明包装学科的发展和形成,既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提高。1982年,美国包装学者海伦(Hanlon)在主编的《包装工程手册》一书序言中写道:“作为现代包装技术理论基础的知识体系正在形成,这个知识体系最后必将跻身于已有的科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