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使用和维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恒流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从始至终充电电流不变的充电法叫恒流充电。

恒流充电可以使电池很快充入一定的电量,属于强制性充电。在蓄电池补充性充电中常用此方法,特别是在散热条件较好的小型电池中尤为多用。

图2-3所示是在恒流充电条件下测得的一组曲线。下面分析充电时各阶段电池内的变化情况。

图2-3 充电时端电压和电解液密度的变化

在充电初期,0-a阶段端电压上升较快,这是由于充电时负极上的PbSO4→Pb,正极上的PbSO4→PbO2,这两种转化使极板微孔间酸浓度增大,引起浓差极化;同时,电阻极化和电化学极化都增加,这就使得电池的电动势不断增加,而且电池的动态内阻也增加。因为

U=ε+Ir

式中,U为充电电压;ε为电池电动势;I为充电电流;r为电池内阻。

所以充电时,U就上升。这就是0-a段曲线对应的电池内部情况。

a-b段,电池的端电压出现了一个平缓的变化。在这期间,由于酸及其离子扩散的速率已和产生酸浓差的速率相平衡,在上述电压表达式中增加的只有ε一项。

b-c段,在b点时,极板上的PbSO4大部分已转变成Pb和PbO2,此时电池的端电压已上升到2.3V左右,水分解就开始明显起来,在两极上便有许多气泡逸出。由于正负极板中活性物质的比例不同,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先后就不一。普通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比负极少,所以正极上先产生气体析出。在密封电池中为了尽量少地产生H2,负极活性物质就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在普通电池出气时,正极板上产生O2,负板上产生2倍体积的H2。正极板被新生态O2包围,负极板被H2包围。两种气体都是不导电的物质,由于气体的包裹使极板的导电面积减少,这就增加了电池的内阻。因此,在恒流充电条件下,蓄电池的端电压又急剧上升,一直升到2.6V左右。

c-d段,当电压上升到2.6V以后,这时若继续充电,由于活性物质的电化学转化已完结,充入的电量基本上全消耗在水的分解上,所以端电压也不再上升,这时电池温升较快。停止充电后,10s之内,电池端电压立刻降到2.2V以下,端电压相当于电池的电动势。随着毛细孔中酸的扩散,浓差极化引起的高电势逐步降低,最后稳定在2.1V左右。在恒流充电的0-a-b阶段,充电电流的转换率是很高的,可达90%以上,这时充入的电量几乎全部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蓄电池中,电池温升较低。但到b点以后,充电效率就急剧下降了。在有的充电工艺中规定,充电时蓄电池端电压达到2.3V以前采用恒流法,三级充电的程序中第一阶段就是这样安排的。

机动车上的启动用蓄电池,其设计工作点都在b点左右。在超过b点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电池寿命将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