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全国新课标Ⅰ卷
4. B
【解析】选项中“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表述有误,由原文可知,“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5.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解析】严格意义来讲,此题其实是一道小说常考的人物形象题,人物形象答题基本格式为:“形象特点:对应事例的分析。”此题只是换了一种设问方式,要求考生从“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这两大形象入手,进行分析。
6.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此题可以从主题和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首先看主题,本文主题是对英雄表示敬意。历史细节与现实中文史资料的佐证,既让英雄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让叙事内容更可信,更真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环境角度,历史与现实穿插,营造了富有历史特色的叙事环境,让叙事更有代入感。
2018全国新课标Ⅱ卷
4. C
【解析】“思想意识转变过程”这一表述有误,通读全文可知,面对新事物,主人公们的思想意识并未有丝毫转变。
5.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此题仍然是人物形象题,是对人物形象的限定条件考查。只需在文中找出,对待新奇事物,主人公们的表现,总结出其中的人物形象即可。
6.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掌握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手法,而且只需选出三处说明即可,此题并没有太大难度。题中涉及的“重复”“排比”“夸张”“反语”等都是极为常见的手法。
2018全国新课标Ⅲ卷
4. B
【解析】“这一形象”并非是大脑信号,而是客观存在的。
5.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按时间先后顺序,找出先行者的不同心理,概括性表述出来既可。
6.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此题看似脱离文本,实际上答题时是需要结合文本分析的。科幻,即科学幻想,说明它兼具了科学与幻想的特质,未来的世界必定有着超乎想象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所以顺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大胆幻想是基础,但是科幻毕竟不等于科学,又不能完全受缚于现有科技,需要突破科技的推测和常人想象的边界。这一点本文中的“微纪元”足以体现。
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
4. B
【解析】选项B“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表述有误。首先,前面内容无法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其次,“生命奇迹无法解释”于文也无据。原文“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文中所述我们“调动能量开门”和“送瓜人奇迹般出现”都是意在感叹生命力的强大,而不是要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5.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任务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小说围绕中心写作的好处,大而化之地讲,便是集中力量、突出主题。具体到这篇小说,集中力量表现在:删繁就简,抛去冗杂的情节,将叙事集中服务于主题的表达。
突出主题表现在:“渴”是当时当境的现状,也是队员们最大的困苦,更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要素,为后文送瓜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送瓜人的奇迹出现”自然成了小说的高潮,也是一个圆满美好的结局,在这个巧妙而令人欣慰的结局中,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人心的主题表达:助人者人恒助之。
6.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测,留下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2017全国新课标Ⅱ卷
4. B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5.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6.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文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
4. B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5.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6.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见本书讲解部分。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六安爷“性格孤僻”在文章中并没有体现;C项:本文的主题并不是“环保”;E项:“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说法不准确。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2016全国新课标Ⅱ卷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小说中的“我”不等同于作者,“我”只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一个人物;B项:“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除了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更多的是表达“我”对此次谈话感到畅快;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在原文中没有体现。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2016全国新课标Ⅲ卷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没有原文依据;B项:“我有打官司的经验”没有原文依据;D项:“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没有原文依据;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项:“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误,三孬只是提醒马兰花,并不是搬弄是非;B项:“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原文内容并不能体现丈夫是一个“世故圆滑”的人;D项:选项说麻婶女儿“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错误,她还了钱还邀请马兰花一家去自己家住,说明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2)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的借款过程。
第二问:设置麻婶借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4)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2015全国新课标Ⅱ卷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说老汪“迂腐无能”错误,从原文看,老汪只是无人理解;B项:“才真相大白”错误,从原文看,“老范”并不理解老汪为什么要“走”;E项:“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并无原文依据。
(2)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一点2分,三点满分)
(3)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4)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错误,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而打动。
(2)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4)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了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
(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B项:“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错误,小说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塑造守明的形象的;D项:“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在文章中并没有体现;E项:“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过于拔高未婚夫的形象。
(2)(6分)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6分)
① 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
② 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对未来人生与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4)(8分)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史中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联系部分。
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诗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漠;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2013全国新课标Ⅰ卷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B项:“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错误,这与文章中他把事物拿回家矛盾;C项“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没有原文依据;D项“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不对,警察并不关心他表演得怎样,只是对主人公的一种轻视。
(2)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3)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招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每点2分)
(4)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的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
(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解析】A项:“对四角蛇的描写, 更是以动衬静”不准确,文章中对四脚蛇的描写主要突出的是四脚蛇“静”的特点,如“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并没有大篇幅描写四脚蛇的动;B项:肥脸汉子“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不对,通过原文对肥脸汉子的描写“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可以看出,“呆”是他本来就有的特点;D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
(2)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相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点2分)
(3)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又野性。(每点2分)
(4)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能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
2012全国新课标卷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A项:“情节曲折、紧张”不准确,文章多为平直叙述;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不是为了突出他讲卫生,而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
(2)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
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
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
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011全国新课标卷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中“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错误,原文的表述为“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B项“不惜牺牲亲情”无原文依据;E项“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不准确,小说中只写了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浓郁的台湾风情”也不准确。
(2)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3)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4)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 “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
② 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 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 “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
②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
③ 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2010全国新课标卷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外,应该还有不安和恐惧,或说受宠若惊。
(2)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 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 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 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 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 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 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 “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 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 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2009新课标卷(海宁卷)
(1)C 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解析】A项:石碑被粗暴的年轻人推倒,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这只是它最低级的作用,所以A项不准确;B项:是对孕妇形象的把握和对孕妇行为所作的心理分析。孕妇在回来的路上萌发写字的愿望,是基于她对孩子强烈的责任感,她不是因为害羞不敢找那些放学的孩子来帮她,作者是想通过她写字这一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她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尊重,所以B项错误;D项:孕妇在黑暗中嘟囔,实际上,是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所感动,为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所感动,与回家路的漫长无关,与老牛一路的相伴无直接关联,所以D项错误。
(2)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3)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写,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4)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 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
② 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
③ 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 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
② 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
③ 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