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从有限到无限
经济、金融与管理类
李师华
《从一到无穷大》的第一版前言写于1946年12月1日,至今已有72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科学从20世纪迈入21世纪,但这并未使这本书显得有丝毫过时。对于并非从事科学研究的众多读者,伽莫夫更新了我们看待宇宙图景的方式,他将人类的局限与智慧向我们娓娓道来,并使读者深刻体会到科普工作意义之所在。
从一到无穷大,从夸克到旋涡星系,一代又一代人类在有限的生命跨度中不断探索着无限的未知。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数的人被好奇心驱使,使用着由最简单的逻辑编织成的理论工具,让思维向无垠的宇宙延展。在科学领域中,感性与理性并非泾渭分明,它们与经验一同构成了人类智慧的一部分。在感性中,想象力携着探求者的思绪展开翅膀,让探求者敢于突破原有的桎梏大胆翱翔;而理性的推导论证则作为其骨干,有力地支撑我们经由天空抵达彼岸。
在寻找世界规则的旅程中,人类不断重复着推翻猜想、重塑理论的过程。而每一次的变化都十分不易,常伴随着扭转认知、自我质疑的痛苦。这些转变可能会将科学大厦撼动至濒临倒塌,有时甚至会混杂着人类的鲜血。我们虽然能够凭借逻辑去推敲问题,却常常被自己已有的经验所束缚、被社会共有的观念所阻碍。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提出地球为球体,哥白尼论证“日心说”,无不受到旧有观念的阻挠,就连作者也不免落入思维定式,尽管他曾在书中写到“核子、电子、中微子的确就是物质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但是之后的研究却表明它们由夸克构成,并非不可再分。这或许是人类难以逃脱的局限。作者将这一切呈现在书中,展现了科学“更新换代”的过程,让广大的读者认识到我们所坚持的“正确观念”有时有其局限,甚至只是真实世界的冰山一角。更进一步讲,固守自己所知并认为其适用于一切的思维并非只存在于科学之中,更存在于生活之中。打破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科学继续向前迈进,更有利于塑造更加理性的思考方式——勇于向固有的认知提出质疑,并且永远对未知保持敬畏和求索之心。
或许有人认为“术业有专攻”,科学知识只交由科学家们了解便是了,而事实上,学习科学知识不仅仅在于增加人的知识储备,更在于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时,我们认为万物互相独立——水就是水,土就是土,我们简单地认知周围的事物,投身于人类社会的日常之中,在忙碌中处理琐事。而当我们的脑海中充盈了科学知识,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万物之间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水与土中都含有氧元素,宏观低速条件下物体运动都受牛顿定律的支配,光速在能量与质量之间搭起了桥梁……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人类的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我们所接触到的日常并不是宇宙的全部,我们面前还有无穷的未知等待被探索。这时,再回到日常之中,除了注意到万物表面上的不同之外,我们还会认识到它们宏观或微观的内在联系。或许在这之后,在疲惫的夜晚,我们会仰望天空,任由思绪在寰宇中漫游,纵有多少难解郁结,在发现自己只是这亿万年演变中的一个小小生命后,也将释怀。
社会变革总是与科学进展相联系,可以预知的是,未来,科技还将对人类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通过如《从一到无穷大》的一本本科普读物,我们不断加深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人类立足于有限的知识上,但在经历无数次的推翻与重塑后,或许,将触碰到无限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师华,女,来自北京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年获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一等奖。2016年获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二等奖。
寄语母校
学弟学妹们,人大附中汇集了极为优秀的同学,营造了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求学环境,高中的三年,或许是你们度过的最为纯粹的时光之一。
回忆起高中生活,记忆仿佛罩了一层朦胧的光,一切都带上了美好的姿态。或许感性对回忆稍有美化,但毫无疑问的是高中是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期,你们延展思想、充实见闻得到的一切,都将为后续的人生打下基础。
母校秉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宗旨,曾在各个领域创下了学子引以为豪的成绩。望这之后的莘莘学子,也能如办学宗旨所言,循着兴趣所在的方向,在知识的海洋寻到属于自己的岛屿,续写母校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