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达礼:现代交际礼仪畅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恪守两个基本点

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是关于某职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们到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求职时的几个细节:电梯门一开,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涌入,而一位50多岁的教师最后才进去。在电梯内,教师为他们报出的楼层一一按电钮,居然没有人说一声“谢谢”;服务人员为每人端来一杯水,并摆放一些水果招待他们,但这些大学生却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服务;面试结束时,没有一个人将自己喝过的一次性水杯带走或放进附近的垃圾桶内,更没有人清理桌面上的杂物,甚至还有两个人将桌面上的水果带走,场面令人难堪、不悦……求职者离开之后,负责招聘的领导问在场的有关人士:“这些大学生怎么样?”大家众口一词:“不能要!”即使不说,我们也知道原因了,是这些违背礼仪规范的“细节”宣告了这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合格。我们讲坚持八大礼仪原则,明确五个礼仪特性,归根结底,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应不断提高文明素质,为此我们始终要恪守礼仪的两个基本点,一是知礼懂礼;二是习礼用礼。

1.知礼懂礼

我们上这门礼仪课,就是要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符合礼仪规范的,是对他人尊重的得体表达,也就是说你得知礼,得对这个规范有把握,千万不能似是而非,这些都是礼仪的规范。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我到一个乡镇企业讲礼仪课。这个乡镇企业老总,是个农民企业家,当时企业实力雄厚,业绩十分不俗,但作为农民企业家,他心里有所谓的自卑感,他就怕别人说他土,所以他打扮得西装革履,浑身上下全是名牌,但是你既然穿西装革履,你就要会穿,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个人礼仪,怎么进行衣着打扮。他穿一套名牌西服,打领带,出现了一个小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春秋季我们穿西服时,不穿羊毛衫,直接穿衬衫外罩西服,这个时候领带会随着风摆动,一刮风,领带飘起来了,得用领带夹夹住。规范的做法是领带夹在衬衫上面,应在衬衫的第四个和第五个纽扣中间。结果这个企业家不懂,他夹脖领子上了。然后我们作为礼仪培训教师,就给他提出来了,说:“王总,您这个领带真不错,但是我给您提一点小的意见,您这个领带夹夹的不对。”他马上就说了:“怎么不对呀,领带夹不就是夹在脖领子上嘛,我看中央电视台播音员都夹在这儿。”唉!那不是麦克风嘛。(大笑)所以这就说明对礼仪规范一定要了解和掌握。

礼仪专家陈乾文曾对此拿喝酒一事来予以说明:只要你走上了工作岗位,就免不了要喝酒。但是你懂得喝酒吗?可能会有不少人会说,喝酒谁不会啊?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聚餐,同学生日、社团聚餐、吃散伙饭什么的,都是要喝一些酒的。但你说的可能是酒量,而我说的是喝酒的礼仪。在工作中,确实有很多人是不懂得酒桌礼仪的,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遵守了。我就见过很多职场新人给别人敬酒的时候,把酒杯举得高高的,举得比他的领导或前辈都高。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不懂礼仪。

我们将通过后面的课,让大家尽量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礼仪规范。

2.习礼用礼

在知礼懂礼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习礼用礼,身体力行,时刻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自觉地去做,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文明礼貌不是做给人看的,应该是个人自觉自愿的,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样,是十分自然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文明离我们就不远了。但是,这是最难的,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你别说普通人,就是大人物,他那么自律,仍然有惰性。比如我们经常讲的一个例子。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美国联合国大会上,把鞋脱下来敲桌子,用大连话说是“放味儿”(笑声),结果被联合国通过一个代表决议,罚苏联代表团一万美金,因为他损害了联合国的形象。那么多国家元首,领导人物,总统、总理,你就脱鞋敲桌子,这显得赫鲁晓夫很粗鲁、很没有教养,他那么大一个人物,也难以做到自律。后来我曾经研究这件事,我看了赫鲁晓夫的女婿给他写的传记,其中提到这件事,他女婿说,这是大大地冤枉了我岳父。从照片来看,他当时穿着鞋,他并没有把鞋脱下来敲,但是他手里又拿着鞋,这是谁的鞋呢?这个鞋是旁边的人的鞋,那老伙计睡着了,结果赫鲁晓夫挺生气,谁让你跑联合国来睡觉的,估计那人身体不好,嗜睡,结果赫鲁晓夫把他的鞋脱下来了,“醒醒”,可是联合国不干了,这是扰乱会场秩序,给苏联代表团以罚款的惩罚,结果赫鲁晓夫此举极大地影响了苏联的形象。

作家梁晓声曾讲过他经历的事情,也是极好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曾和林斤澜、柳溪两位老作家访问法国。一个风雨天,他们所乘的汽车驶在乡间道路上。在他们前面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中显然是一家人,丈夫开车,旁边是妻子,后座是两个小女儿。

前面车的车轮扬起的尘土,一阵阵落在梁晓声他们乘坐的车前窗上。而且,那条曲折的乡间道路没法超车。终于到了一个足以超车的拐弯处,前边的车停住了。开车的是孩子的父亲,他下了车,向梁晓声他们的车走来,为梁晓声等开车的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翻译,是一名法国青年。于是他摇下车窗,用法语跟对方说了半天。后来,梁晓声他们的车开到前边去了。梁晓声问翻译:“你们说了些什么?”他说:“对方坚持让我将车开到前边去。”梁晓声挺奇怪,问:“为什么?”他说:“对方认为,他们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我们来说太不公平。对方还说,他们的车始终开在前边,他根本没法儿开得心安理得。”至此,梁晓声说他默默地想到了那位法国父亲的两个小女儿。他们必定从父亲身上受到了一种教育,那就是——某些明显有利于自己的事,并不一定真的是天经地义之事。

隔日,梁晓声他们乘坐的车在路上撞了一只农家犬。其实只是“碰”了那只犬一下,它叫着跑开时,一条后腿稍微有一点瘸,稍微而已。法国青年却将车停下了,去找养那只犬的人家。十几分钟后回来,说没找到。半小时后,我们决定在一个小镇的快餐店吃午饭,那位法国青年说他还是得开车回去找一下,要不他心里很别扭。是的,他当时就是用汉语说了“心里很别扭”五个字。梁晓声出于一种了解的念头,决定陪他去找。终于找到了养那只犬的农家,而那只犬已经若无其事了。于是法国青年郑重道歉,主动留下名片、车号、驾照号码……回来时,那位法国青年心里不“别扭”了,接下来的一路,又有说有笑了。

这两件事给梁晓声很大的触动,他说:“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情,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正如那位带着全家人旅行的父亲,他不那么做,就没法“心安理得”;正如那位法国青年,不那么做就“心里很别扭”。

大家都知道关于苏东坡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苏轼和佛印禅师开玩笑地说:“我看你像牛粪。”佛印禅师却平静地说:“我看你像如来。”苏轼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回来问其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心存善念,才有善行;心中有礼,才会真正施礼于人。所以,习礼用礼,让礼仪化作自觉的行动,甚至让礼仪的观念融化到血液中,最终你才能成为一个讲究礼仪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

为此,我们必须克服惰性,即使再难也要按照礼仪规范去做,不断地加强修炼,加强自律才行。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老师(鞠躬):下课!

学生(起立,鞠躬还礼):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