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八大礼仪原则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为“俗”。自然条件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礼仪也不尽相同,有时候企业变了,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会不一样,那么要怎样区分、掌握呢?坚持礼仪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大体来说,交际中必须注意以下八个礼仪原则。
1.平等
首先来看一个“萧伯纳与俄罗斯小姑娘”的故事。萧伯纳是英国有名的戏剧家。有一次在国外,他看到一个小姑娘,长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头上戴着大红蝴蝶结,显得聪明伶俐。萧伯纳非常高兴,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萧伯纳把头一扬,幽默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的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先生,您就是萧伯纳?”“怎么,难道我不像吗?”“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了不起呢?请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萧伯纳愣住了,他觉得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后来,萧伯纳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绝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在交际中坚持平等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是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诀窍,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交友和受尊敬的希望都非常强烈。人们渴望自立,渴望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可以说,凡是正常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与人交往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给别人以充分的尊重,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产生愉悦、满足的心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他作为领导者,在处理与下级的关系时,十分注意坚持平等原则,不摆架子,这种平等是赢得下级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条件。
一位老教授回忆在延安见毛泽东时的情景说:“我去见主席,主席拿出纸烟来招待我,可是不巧纸烟只剩一支了。你想主席怎么办?他自己吸,不请客人吸,当然不好;请客人吸自己不吸,客人肯定不同意。于是,主席将这支烟分成两半,给我半支,他自己半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主席的随和、诚恳、平等和亲切,这使我很受感动,终生难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认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卑长幼一视同仁。1949年开国大典,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全国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脱下帽子,挥舞着喊“人民万岁!”还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礼遇,充分体现了领袖和人民血肉相连。今天中国领导人出席会议,下面鼓掌,他们也要鼓掌,以掌声换掌声,气氛融洽和谐。现在,一个人与熟人见面不握手问好,只面面相觑,总觉得尴尬,缺少了什么礼的成分。老师与学生应该是有界限的,但如果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呼“老师好”,老师如果心安理得,不说“同学们好!”那么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受到伤害。家庭中的礼仪也是如此,虽然父母与子女应该有别,但尊重也是相互的。如果久别回家,子女叫一声:“爸、妈好。”父母在一旁不温不火,没有表情,拿子女不当一回事,子女内心也不好受。
平等的礼仪还可以沟通人的心灵。如果一个人被对方误会,或曲解,见面一握手,往往可以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如果见面冷漠、形同路人、互不搭理,那还有什么人情味?人们常说礼尚往来,彬彬有礼,也是基于平等原则,是指交往双方应该相应具备的品质,不是说哪一方该怎么做,另一方却无动于衷。
2.尊敬
尊敬的原则就是我们讲的礼仪的本质,“礼”“仪”两个字,“礼”表示尊重、尊敬,“仪”是尊重、尊敬的得体表达。如果你心里尊重、尊敬对方,但是你不懂得礼仪,你就无法用得体的行为来表达。所以礼仪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尊敬、尊重对方;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表达才能正确体现尊重和尊敬。
尊敬、尊重首先要体现出要尊重我们自己,作为个人不能自大,也不能自卑。然后要尊重他人,尊重同事,尊重同学,尊重家庭,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当今的一个新的提法。这个尊重也体现在尊重的各个方面,所以各位同学,我们学这门课就要在心中书写一个大大的“敬”字,心中把这个字写得无限大,你就能够做到讲礼仪,关于这点,是我们讲这门课的主线,说白了这门课就是学习怎么尊重别人的课,这一点就不多说了,我们已经讲了一些,后面我们还要讲很多。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上海有一家电影院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年末,电影院经理把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电影院来参加一个茶话会。会前,专门制作了这些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录像片,会上放给大家看。每个人,尤其是离退休职工非常感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辈子干的工作就是给别人放电影,从来未感受到自己上银幕是什么滋味。今天他们有机会在给人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电影院里,看自己走上银幕,感到电影院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他们能不感动吗?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对单位的感情,同时也使在职职工感到振奋,团体的凝聚力大增。
在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长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可以说,掌握了尊重的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日本东芝电器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员工士气低落。当士光敏夫出任董事长时,他经常不带秘书,一个人深入各工厂与工人聊天,听工人的意见。更有意思的是,士光敏夫还经常提着一瓶酒去慰劳员工,和他们共饮。他终于赢得了公司上下的支持,员工的士气也高涨了起来。在三年内,士光敏夫终于重振了暮日穷途的东芝公司。士光敏夫的诀窍就是关心、重视、尊重每一个员工,“敬人者,人恒敬之”,他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信服与支持。可见,尊重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通常见人要打招呼,要主动问候,也是出于尊重他人的缘故。今天早上在教学楼门口碰到校长,他对我说:“张老师,你们学院的学生很有礼貌呀,见到老师就主动打招呼、问好。”听校长这么一说,我反应很快,立即说道:“我们学院的学生都这样,因为我们学院每个专业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学习了‘现代交际礼仪’课程。”看来,学不学礼仪是不一样的。这也看出问候、打招呼是非常重要的。你会问候、打招呼吗?见面打招呼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一声亲切的问候,可反映出自身的修养,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能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为深层交际奠定好的基础。这里我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打招呼的礼仪。
《海外文摘》2007年第8期曾刊登张玉生《在美国感受打招呼》的文章:到美国后,女儿嘱咐我,无论见到谁,都要打声招呼。我发现这里不论男女老少,熟与不熟,人家见了我们总是主动打招呼。那招手和微笑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无须刻意为之。
但这“问候”却有点儿讲究。比如早上出门,人与人在院里相遇,会英语的总要说一句Good morning(早上好),但我怕惹人笑话。女儿说:“你就说‘哈罗’吧,要不干脆一扬手‘嗨’也行。”这倒是个“偷工减料”的好法子。有时,我与对方距离较远,就想一低头过去算了。可是不行,人家在“哈罗”了,能不应吗?我和老伴每天到公路上散步,赶上上班的高峰,一辆辆各色小车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每辆车离我十几步远时,便开始打招呼了。多是司机招手,也有的全车人一齐动作,有一些热情者还把手伸到窗外,频频晃动。我们当然“礼”无旁贷,一一招手相还。手起手落,“哈罗”“哈罗”不绝于耳。有几回,我们主动举手打招呼,还闹出了一点误会,人家以为我们要搭车。在公共场所,一些美国人“哈罗”之后,还要来上一句:“祝你一天都有好运!”我们也要还上一句:“谢谢,你也是。”这都是美国人的客套话,就像中国人见面问“你吃了吗”,并不是对方关心你的吃饭问题。女儿说,她们研究所百十号人,每天上班见面说“早上好”,下班分手道“晚安”,走廊上进进出出,人来人往,“嗨、嗨”不断,一天下来,谁也说不清打了多少招呼。
美国人何以礼多呢?是不是有点虚伪?我问了一些旅美华人,他们说,从表面看他们是对你友好,这是真的。深一层说,这也是一种自我炫示:你看,我多有修养,展示他(她)的身份、素养。不过,虚也好,实也罢,文明总比粗俗好,热情总比冷漠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感受了美国人的打招呼。打招呼这一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和素养高低。一声招呼,一声问候,给别人送去关照,给别人带来尊重;一声招呼,一声问候,打开自闭的心灵,放飞心中的梦想,给自己带来自信,带来帮助,带来成功。善于问候,高品质沟通,将拉近你与同事、领导、下属的距离,使你的人生从此变得更精彩,事业变得更成功。
那么,应该怎样得体地打招呼、问候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主动与身边的每个人打招呼。要有效地打招呼,首先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跟别人打招呼。主动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如果你主动和单位的人打招呼持续一个月,你在单位的人气可能会迅速上升。见了领导主动打招呼,说明你心中敬重领导;见了同事主动打招呼,说明你眼里有同事;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说明你体恤下属。永远记住,你眼里有别人,别人才会心中有你。
我们对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候,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主动打招呼不等于低三下四。恰好相反,主动打招呼说明你有宽广的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主动打招呼是职位升迁的通道,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经常会看到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同时进入单位的两个年轻人,一年后一个升为了部门经理,另一个却还是普通员工。他们职场命运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日常处世细节的差异。前者见到领导和同事都会主动打招呼,因此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自信的印象;而后者见了领导躲着走,见了同事装作没看见,因此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没有礼貌、不合群的印象。如此一来,职场命运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意料中的事。你不主动向领导和同事打招呼,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损失。对于领导来说,有很多人想去结交他,也不少你一声问候,可是对你影响却大了,你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也不能和同事拉近距离,在这样的状况下怎么会得到提升呢?其次,主动打招呼能创造美好环境。在发达国家,当别人为你提供服务和帮助时,你要给对方小费,但是在中国,小费并不普遍,因此,为了表示对周围为你提供服务的人的尊重,主动打招呼是“中国式的小费”。例如,见到小区保安主动打招呼:“您好,今天是你值班啊,辛苦了!”这时,小区保安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站姿更加标准,下一次见到你时,他很可能会主动帮你提东西;见到邻居时点头问候,一句简单的“您好”会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和睦的邻里关系;见到公司的保洁阿姨,主动问候:“阿姨您好,您把地拖得真干净,都可以当镜子使了。”你的一句问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有可能换来更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二是主动打招呼要特别关注被冷落的人。对于那些被冷落的人,一声主动的轻声问候对他意义非凡。例如有些领导在位时被人前呼后拥,别人见面都主动和他打招呼,而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便更加在意别人对他的问候。这时,一个问候对他非常珍贵,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社交场合,一些普通的参与者经常被冷落在一旁,而人们只关注显赫的成功人士,此时,我们应当用主动的关心和问候去融化普通参与者内心的冰山。比如,在餐桌上,除了赞美老总之外,还要顾及司机,一句“张师傅车开得很好”,会让司机开心,老总也会觉得你做事周全,因为“强将手下无弱兵”,赞美一个人的下属,其实也是变相地赞美这个人。这样地主动打招呼也提升了你的魅力。
三是打招呼的方式可以灵活机动,多种多样。有的可以问好、问安,有的可以祝福,有的可以握手,有的甚至可以拥抱,有的点头,有的挥手、招手,有的微笑,有的喊一声,有的“嗨”一声等。打招呼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表示出对他人的尊敬和重视,如在行走的过程中打招呼时,或是停下脚步,或是放慢行走速度;如开车时,或是放慢行驶速度,或是停车甚至下车;在室内或非行进过程中时,或是起立,或是欠欠身,点点头都可以。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打招呼的时候,都要面带微笑,眼睛看着对方,表示诚心诚意地向别人奉上一个见面礼,不是敷衍了事,客套一番而已。
四是别人向你打招呼,你要认真回谢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别人向你打招呼时,要向别人认真、及时、热情地回谢。把“谢谢”二字说得恰到好处也很有学问,口与眼要紧密配合,嘴里说“谢谢”时,眼神里也一定要表现出出于真心,不是漫不经心地随便应付一句。否则,毫无表情,连看都不看一眼,就随便敷衍一句,别人立刻会感到你的虚伪,从而会从心底里泛起反感和不快,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回谢之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人多的时候,要向大家致谢,或一一道谢,或一齐道谢,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你的诚意。
3.遵守
遵守什么东西呢?遵守我们社会的一些常见规范,遵守公序良俗,而不是反过来破坏它。比如说,走后门,给别人送礼,这些都是与我们的公序良俗相违背的,不是真正的礼仪。
礼仪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秩序而形成和存在的,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礼仪的义务,都要以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违背了礼仪规范,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自然交际就难以成功。从这一原则出发,关键是养成好习惯,有这样一个实例。
某三星级宾馆的一位女总经理陪几位到她公司培训的老师吃饭,我也是其中之一。这时秘书进来对她说,有事需要她去处理一下,于是,她对我们礼貌地说:“各位教授,失陪了,那边有点儿事情,我要去处理一下,去去就回。”然后这些教授也很客气:“×总,您请便。”然而她却站不起来了,怎么了?鞋找不着了。原来大家一起吃饭,很高兴,一高兴,手舞之,足蹈之,鞋不知道何时脱掉了,飞到对面了,幸亏我没有坐对面,我坐在侧面,但这时我觉得今天这顿饭怎么不是“味儿”呢。(笑声)这时候听说她的鞋不见了,于是教授们一块儿帮她找鞋,终于找到了,再把鞋弄过来,然后她穿上再走,使得大家很尴尬,令她也很难堪。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三星级宾馆老板竟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她不懂礼仪吗?她比谁都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恐怕不是不懂礼仪知识,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礼仪规范遵守得不够造成的。
礼仪的遵守原则要求我们树立规则意识,脑中始终有“一米黄线”,不越雷池一步,不违背礼仪规范。现在有的国人最缺乏的就是规则意识,有法不依、有条文不依、有规则不循。甚至有的国人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钻规则的空子。所以上国外去,我听到这么一件事,一个德国老太太自己住,屋子里面已安装了有线电视。可这个老太太从来不看电视,天天听广播,所以就想把有线电视给撤了,在外国这很简单,相信你,信号还在,线没有连上,但你自己就可以连,他就是不收你费而已,完全相信你,所以这个线就在那里摆着,并没有人去开通。结果这一年正好赶上了东西德合并,老太太就觉得现在光听广播,不看电视不行,她要看那个盛大场面,就想打电话告诉有线电视公司,结果租住她房子的中国留学生马上在旁边说,你把那个线接上了不就能看了吗?老太太眼睛瞪得跟灯泡似的,说你怎么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在国外,大家都是很讲究礼仪、很遵守规则的。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这个社会的效率才最高,也就是他的付出才是最低的。你想想,我相信你遵守这个规则,我都不用派人到这里把这个线给摘开了。一个电话告诉我不看了,就是不看了,我相信你,这个社会付出最少,消耗最少,就等于社会产能增加了。这就叫规则意识,人人都讲规则,就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就像我们人人在走路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就用不着弄那么多交警去指挥交通,甚至还得安装电子眼,费多少人力物力。如果大家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省了,产值就上去了,效率、效益自然就提高了,中国的经济自然就发展了,这些人可以干别的,所以这个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礼仪也特别强调遵守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我们最欠缺的。对规则的看法中国人和美国人有所不同,有些中国人觉得不管什么规则都是可以变通的,都是可以钻空子的,而美国人是很注意遵守规则的。有这样一件事就是个极好的说明。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在美国发展,发展得不错,处了一个女朋友,是美国人,属于白领,有一天他请女朋友去看夜场电影,电影散场之后已经很晚了,他要开车把女朋友送回家,走到十字路口,遇到红灯,他看看左右没有车,都这么晚了,一踩油门闯红灯过去了。第二天他的外国女朋友来找他,告诉他:咱俩的事到此为止(stop here)。(大笑)什么意思?本来谈得这么好都准备结婚了,怎么会这样?女朋友说他,连红灯都敢闯,他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干?跟他在一起没有安全感。这是外国人对规则的认识,结果这个小伙失恋了,在美国不能待了,回国吧,回国来发展,做生意,发展得挺好,爱情又降临了。这次处了一个中国女朋友,这一天也遇到一件事,看完电影很晚了,开车送女朋友回家,也是当走到十字路口时,遇到了红灯,这时他想起了在美国的遭遇,他就一直等,等了九十秒,红灯终于变成绿灯了,他才把车开走,将女朋友送到了家,第二天他的这位女朋友就回话说:“咱俩的事儿拜拜了。”为什么?他的中国女朋友说:“连红灯都不敢闯,你就是个窝囊废。”(大笑)所以说这里面反映什么呢?就反映了这种规则意识。
这个规则意识是我们必须要有的,礼仪是最讲规范的。按照礼仪的规范去做,你的做法才能被对方尊重,这样去做才是值得尊敬的得体的表达方法。所以说必须强调这一点,不能钻空子,这是我们的一个大原则,而且我们现在这种情况改观不太理想,很难改。中国人到国外什么都敢想,打破“规范”,外国人想都不敢想,觉得很惊讶,非常不理解。当然,就这点来说,一些中国人认为外国人不会变通。
再举个例子,那年我们到巴黎参观卢浮宫,导游给每个人发了一张门票,但卢浮宫门口并没有专人收门票,因为相信进来的每个人都是有门票的,所以我们的这个门票就没用上,就揣兜里了,参观完了这位导游说:“把你们的门票都给我。”要它干什么呢?他说参观那天是1月4号,这个门票还可以再用,节约型,废物利用,稍加改动就成了7月4号、7月14号,10月4号等,反正外国人也不仔细看。这是我的切身经历。
中国人缺乏规则意识,这甚至是道德问题了。中国要想发展,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要达到外国人的“觉悟”,一方面要建立诚信系统,加强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就是教育每一个人自觉提高规则意识,遵守礼仪规范,做一个文明人。
4.适度
适度就是有分寸,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同样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大家知道,数学上有一个“黄金分割法”,其分割点约等于0.618。这里说的就是一种绝佳的美学比例关系,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尺度,有了这个尺度,事物就会显得和谐、端庄、美丽、协调。适度,代表着成熟,象征着智慧,显现着平衡,在任何地方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它犹如不早不迟的雨、不冷不热的风、不大不小的鞋。很多人在礼仪上犯的错误往往都是出在这个度上,没掌握好分寸。
中国有句话说:“礼多人不怪。”这个话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呢?这里面需要讲一个适度问题,你对人家礼讲得过分了不行,但是你要是趾高气扬的,也显得不尊重。
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如果施礼过度或不足,都是失礼的表现。比如见面时握手时间过长,或是见谁都主动伸手,不讲究主次、长幼、性别;告别时一次次地握手,或是不住地感谢,让人觉得厌烦。礼仪的施行是内心情感的表露,只要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就完成了礼仪的使命。如果不断重复,似乎有别人不理解、不领情之嫌,画蛇添足,实无必要。
适度表现在方方面面,感情要适度,语言要适度,行为要适度,距离也要适度。你离得太近了对方感觉不自在,你离得太远了又显得疏远。我曾经给一家公司的业务员讲礼仪,销售经理说:“我们做销售工作的,经常要和客户沟通、进行业务洽谈等,怎么把握这个礼仪的‘度’,我们要是在人家面前表现得太自信了,人家还不买账;要是过分表现,低眉顺眼,对方还觉得你低三下四,会轻视你。”所以,感情、语言、行为、距离都要适度,千万要有尊重意识,要平等交流、礼貌沟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了,正如孔子所说“过犹不及”。
在与人在交往时,既要嘴甜,又要适度,否则就成为阿谀奉承,有损自身形象。有这样的人:在领导面前低眉顺眼、点头哈腰,显然是礼仪过度了。见到局长在打水,就说:“局长,您怎么亲自打水呀”;见到局长在打饭,就说:“局长,您怎么亲自打饭呀”;见到局长在收拾桌子,就说:“局长,您怎么亲自收拾桌子呀”;看见领导从卫生间出来,就说:“局长,您怎么亲自上厕所啊?!”这事别人也代替不了啊。(笑声)然而他对下级又变得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这是违背礼仪的适度原则的,也有悖做人的原则,很要不得。
礼仪专家陈乾文曾以敬酒为例说明此礼仪原则,他说:你作为下属,作为晚辈,敬酒时必须把酒杯放得低一点,但是当你成为一名领导,面对自己的下属或晚辈的时候,你就要自觉,把酒杯举得高一些,大致与胸齐高即可,这样才能给地方留点回旋的余地。我就见过一些很搞笑的情况,大伙儿把酒杯都压得很低,都贴到桌面上了,好像谁也不敢妄自尊大似的,结果所有的人都没办法再低了,最后只好拿酒杯敲桌子,敲得叮叮咣咣响,以此表示我跟所有人都碰过杯了。这就特别假,因为没有掌握好适度原则,结果看着像场闹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但是要“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形式虽然重要,但是要看情况,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像放低酒杯这种事,要看和你一起喝酒的那个人跟你是什么关系。如果你是一名领导,就不要放太低了,否则对方会无所适从。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思想,很有智慧。
礼仪专家吴尚忠说得好:人生犹如穿缀着的一串串美丽珍珠。我们要把握自己人生的命运,就要修身养性,细心观察,认真体会,掌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这样,任何时候都会平安顺利,举重若轻,卓有成效地为实现自己的每个目标和人生梦想而拼搏!
5.真诚
现代交际礼仪的运用是基于交际主体对他人的态度,如果能抱着诚意与对方交往,那么交际主体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便显示出对对方的关切与爱心。因为无论用何种语言表达,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用假话来掩饰自己的企图,但却无法用行为来掩饰自己的空虚,因为体态语是无法掩饰虚假的。
因此唯有真诚,才能使你的行为举止自然得体,与此相反,倘若仅把运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被人所求时又一个样,将礼仪等同于“厚黑学”,是违背交际礼仪的基本原则的。
我觉得真诚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替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遇事为他人着想,这便是礼仪的根本之所在。我们看一个事例: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夜间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老人微笑着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光明。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既可保护我的安全,也帮助了他人。”这故事正是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为他人着想,其实也是为自己着想。而在职场,如果你总是为他人着想,你就会赢得合作方的信任,这将成为你事业成功的基石!
有一位总裁在一家豪华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快结束时,这位总裁吩咐把厨师找来。当时厨师心情十分紧张,总裁说:“牛排做得很好吃,但是我只吃了一半。这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胃口已大不如前。我之所以请你来,只是因为我担心,等会儿牛排被送回厨房时,你看到那吃剩下的一半,心里会有挫折感。”这是礼仪专家田芮嘉讲述的一则真实的故事,这位著名的总裁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秘诀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
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更是一位处处替他人着想的总统。他与《纽约太阳报》出版人欧尔曼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有时,柯立芝还邀请欧尔曼出席各种公开活动。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久了,细心的人们就渐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无论是在散步时,还是在集会上,柯立芝总喜欢站在欧尔曼的左边,而在车上、餐桌旁,柯立芝仍会坐在欧尔曼的左边。以至只要有欧尔曼在的场合,柯立芝的翻译和随身保镖都会知趣地跟着总统凑向欧尔曼的左边。当时,对于总统柯立芝的这一“癖好”,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年后,欧尔曼出版了一本回忆录,才揭开了这一秘密。在书中欧尔曼深情地讲述“每当看到总统自然而然地走到我左边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动。极少有人知道,我在年轻时,曾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右耳失聪。这件事我只是无意中跟总统提过一次,没想到他却记住了。每次他站到我左边的位置,都是为了照顾我的听……”原来,往左站是有原因的,在柯立芝的“喜欢”中,藏着一颗对朋友最真诚的体贴、关怀和尊重的心。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遇事肯替他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是一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为人知礼的第一要素。遇事为他人着想,是真诚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博爱,是一种美德。只有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想着你。
6.自律
自律原则,就是做到像儒家所说的“君子慎独”。“君子慎独”,说的是一个人要慎重对待独处的时候,这时候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要人前一套,人后另一套。你不仅要尊重人,而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否则表里不一,早晚有露馅的时候。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打电话。我就见过不少人不会打电话,拨通电话之后,没人接,他就开始自言自语起来,或者跟旁边的人发牢骚,甚至开起电话另一头那位的玩笑,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样,现在可能在干什么。其实就在你开他玩笑或说他坏话的时候,电话可能已经接通了。这时候,对方要是个聪明人,为了避免尴尬,就会假装没听见,直接把电话挂掉,让你再拨一次,或者回拨过来,说刚才信号不好,刚接通就断了。对方要是肚量不大,那么你又得罪了一个人!
刘墉曾在《我不是教你诈》一书中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小丘是一个大公司业务部的职员,但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公司董事长的干儿子。一天,业务部有很多事情要等着小丘来处理,可这天他的干爹又找他有事。于是,小丘给业务部的朱经理打了一个电话请假。
朱经理碍于董事长的面子,勉强答应了,但是憋了一肚子的气,无处发泄。这时候,别的同事问朱经理:“小丘什么时候能到?”这一问,朱经理火更大了:“不知道,干脆不用来算了!”说着,电话响了,朱经理拿起电话,继续骂:“有个吃闲饭养老的董事长,就自以为了不得了!”
结果怎么着?朱经理刚把话筒拿到耳朵边,就傻眼了:“喂?噢!董事长!”
没过多久,朱经理就被调离了业务部,一直坐冷板凳,直到退休。
你看,这就是遵守礼仪意识不强,缺乏自律的后果,代价是极其惨重的。怎么杜绝这种现象呢?很简单,就是言行如一、表里如一。
自律原则还要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刘禅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这也是强调自律原则。
坚持自律原则,还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还特别强调他的自律思想,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北京有一所礼仪培训学校,这个学校是专门训练礼仪的,你进去进行封闭礼仪训练,三个月才能结业。三个月在学校里面除了听课,随时有人监督你,同学之间也互相监督,你要是哪句话不符合礼仪了,哪个举止违背礼仪了,马上有人提醒,同学之间也进行提醒,老师也提醒,工作人员也给你提醒,这个就非常锻炼你,三个月训练出来,你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进去时一个形象,等你结业出来,一说话,一举手,一投足,一回家,爸妈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出息?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人是有惰性的,礼仪学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家都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解决这个惰性问题,我们强调自律原则,就是要消除自己的这个惰性。所以讲了这么多规范,回过头来,我们下课后要身体力行,如果还我行我素,或者忘了礼仪,学习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必须要强调自律。
7.宽容
一般来说,交往双方的心理总存在一定的距离,存在不相容的心理状态,这种差异会在交往者之间产生思想隔膜,甚至会使关系僵化。要想缩小这种心理上的差异,求得人与人之间能多一分和谐、多一分信赖,就必须抱着宽容之心。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唯有宽容才能排除交际中的各种障碍,不能宽容他人的人,往往会得理不饶人,使人际关系恶化。
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人们应该维护和发展共性,以理解和宽容来增强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所以,宽容忍让是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易于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正如孔子所说:“宽则得众。”
坚持宽容原则要做到将心比心,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不求全责备,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与对方和睦相处。社交中,考虑交往对象的个性,理解其思想,不强求其与自己高度一致(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宽容原则的极好体现。正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说:“如果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有家企业的公关人员小刘,说话办事都有板有眼,但就是有一个缺点,凡属他看不惯的人,他就不想与之多说,结果得罪了不少客户。公关部经理对他说:“我们两人岁数相差二十好几,性格差异更大,你好动,我好静,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合作,你想想这是为什么?”脑子灵活的小刘一听,便知道经理是在批评自己。他悟出一个道理:脾气性情不同的人同样可以做朋友。从那以后,他开始接纳个性特别的客户,并能取其一点,友好往来,很快赢得了客户的好感。
人缘好的人,几乎都具有对己严、对人宽的品质。现代人更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与他人打交道时不苟求别人,而是以礼待人,遵守诺言。若与别人产生摩擦,首先应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
8.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也是礼仪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当今礼仪发展的一个趋势,称为“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尤其是在现在的商务场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场合,灵活地掌握和应用各种礼仪规范,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当你和别人说话时,你想着礼仪老师、礼仪专家告诉你怎么做,你把这个作为教条,老师说的“握手应该怎么握”,那就很机械、很做作,操作起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心中装着这个原则、这个理念,然后也要强调它的灵活应用。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一起工作的机会增多,更加强调这种灵活性,讲究入乡随俗。可能大家没有注意观察,大家可能喜欢吃肯德基,肯德基刚打入中国的时候,在里面放一套塑料的刀叉,因为外国人吃饭的时候习惯放一套塑料的刀叉,但是,肯德基刚一营业就发现中国人根本不习惯用刀叉,而习惯用手直接抓着薯条吃,挺香的,根本不必弄一套塑料餐具了。所以外国人入乡随俗,为适应中国人“用手来吃”的这一风俗习惯,就不配刀叉了。
到了另一个国家,你要遵行这个国家的风俗,这也有一个灵活的问题。比如,一个美国经理被派到法国的公司当分公司的经理,如果他在法国对法国的同事直呼其名,甚至跟法国的同事拍肩膀,是不会得到认可的。为什么?因为那是美国人的做法,法国人是很反感的。美国人习惯于直呼其名,甚至儿子称呼父亲都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也是不可想象的。再一个是美国人愿意套近乎,跟人家闹自来熟,拍肩膀,中国人对此可能习惯,但法国人却不习惯,要关系非常密切才能这样。另外,法国人比较自尊,说法语,如果你到法国光说英语不说法语,法国人会很反感。所以根据法国人这个特点,你到那里当经理,要入乡随俗。违背了这一原则,公司状况就非常不好。
因此,每到一个国家或接待来自某一国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该国的礼俗,即使相当熟悉的友人,也应注意基本礼仪。做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出国到了一个新地方应先了解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各种忌讳,触犯了这些禁忌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出席了一个赛马仪式,骑士们聚集在一起以牛仔的方式进行比赛。邓小平坐在观礼台上,这时有一位女骑士纵马前来,给邓小平赠送了一顶牛仔帽。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可以戴上这顶牛仔帽,也可以礼貌地接受下来但不戴,在场很多人都不知道邓小平会怎么做。邓小平大大方方地接过牛仔帽,戴在了头上。当时现场一片欢呼声。这就是入乡随俗,体现的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在涉外活动中,我们不但有可能在自己的国家招待外宾,也经常会造访他国,这时一定要牢记客随主便、入乡随俗的原则,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我们对他国风俗习惯的足够尊重。有这样一个笑话:在英国一个小镇,有一个街区的居民每天傍晚的时候就会看见几个中国人沿着居民的房前屋后转悠,还边走边用牙签剔着牙,并且对着别人家的花园指指点点议论。开始两天,居民觉得很好奇,他们也在像看新鲜事物一样观察着这几个人。可是几天一过,居民们紧张了,这几个人天天如此是不是有什么目的?于是就报了警。后来才知道,这原来是来自中国的一个代表团,每天吃过晚饭后出来散步。听到这个故事,只能苦笑了之。饭后散步是对健康有益的事,但在英国嘴含牙签毫无顾忌地剔牙可是很没有教养的表现,对着人家的花园指指点点议论更是不尊重别人的隐私,从而导致了误会。对出国旅游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入乡随俗”,尊重目的国的文化。例如到欧洲旅游,需要注意:欧洲司机不允许客人在车上吃冰激凌或其他易碎的零食。参观教堂,不能穿短裤和裙子,不要在教堂里吃东西、喝水。到饭店进餐时,一定要让侍者引导就座,不要见有空桌就座。欧洲许多非英语国家,例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在语言上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见到他们喊Hello,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欧洲人说话声音较低,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在欧洲街头看到美女,不要像蜜蜂一样盯着不放。
再比如在泰国、印度和中东一些国家,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清洁的,因为那是洗澡和上厕所用的,所以在这些国家,用左手递送食物和礼品,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另外,泰国人很重视头部,却轻视双脚,如果有人用手触摸了泰国人的头部,不论大人的还是小孩的,都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甚至会因此而引起纠纷。而泰国人的脚是不能用来开门和指东西的。中国人有个习惯是“点头YES摇头NO”,但在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恰好相反,他们点头表示“NO”,而摇头则表示非常赞同。
诸如此类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面对这些风俗时,我们应当欣然接受,而不能表现出厌恶的态度,更不能拒绝。虽然有些风俗在我们看来并不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在涉外交往中,尊重他人的习俗是最起码的素质,也是对他国人最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