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虞舜是传说中的远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虞舜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的先河,是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毕生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因此,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源,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尊崇和敬仰,而“孝感动天”则是“德圣”最主要体现。
最早记载虞舜行孝故事的是《尚书·尧典》,四方部落首领向帝尧推荐虞舜时说:虞舜是瞎子瞽瞍的儿子。虞舜的父亲很愚蠢,母亲奸诈又荒谬,弟弟象狂傲骄纵,然而,虞舜却能够克制自己,调和矛盾,与他们和谐相处,并以孝行和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改恶从善不去作奸犯科。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的事迹时突出了他的孝行,说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孝顺父母闻名乡里。虞舜生活在非常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父亲瞽瞍生性顽劣不讲道理,继母又喜欢搬弄是非,弟弟象非常傲慢无礼。他们三个人不喜欢舜,都想杀虞舜。但虞舜依然做得顺应父母心意,对父母施以孝行,对狠毒狂傲的弟弟也很友善,每天都小心谨慎,没有一点点的懈怠,让父亲和弟弟找不到杀他的理由。瞽瞍和象想杀虞舜时,却找不到他;有事要找他帮忙的时候,虞舜却很快来到他们身边。
虞舜当上天子后,车上插着天子的旌旗去看望己的父亲瞽瞍,仍然恭恭敬敬的,行孝子之道,还封他的弟弟象为诸侯。
由此可见,虞舜行孝达到了“至孝”的境界,舜的地位变了,却不记前怨,不念旧恶,依然恪守孝悌之道。虞舜这种“至孝”不但感动了帝尧,把大位禅让给了他;而且还感动了天帝,派大象、鸟儿来帮助他耕耘播种。
西汉大经学家刘向首辑《孝子传》载有虞舜孝行,称他至孝,但没有象、鸟助耕的内容。
唐代敦煌变文《舜子变》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其中说,虞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垄,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
敦煌写本《孝子传》也有两则虞舜孝行的记载,一条后面注明出自《史记》,一条后面有诗赞曰:“瞽瞍填井自目盲,舜子从来历山耕。将来冀都逢父母,以舌舐眼再还明。”又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
宋代林同《舜》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具而衰。大孝终身慕,予于舜见之。”元代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列虞舜为二十四孝之首,树立了一个圣王至孝的典范,回应了《孝经》中的“五等”人之首“天子章”的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