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人们都知道“母子连心”这个词,曾参的“啮指痛心”的故事就从某一个侧面为“母子连心”做出了一个形象注解。“孝”是子女对父母双亲情深挚爱的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本应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心靠心,总之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心爱。曾参每每心痛,就思念起母亲,这是一种心灵感应,达到了情至深处,心灵相通的境界。由于孝子与亲人“同气”,气血相通,形成了精神上的通感、感应。曾子的故事不免有些夸张,其实,这就是《孝经·感应章》的演绎,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所谓“孝感”,大概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比如孝子与母亲,母有所动,子有所感,母子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心灵感应,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就由曾参“啮指痛心”的故事彰显出来了。其实这种母子间的心灵感应也不是不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就有这种心灵感应的事情发生。
看一看曾参行孝的故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曾参的孝道最值得我们今天的人钦佩,正因为曾参始终把对父母的孝放在了心里,时时刻刻地体谅父母,所以才有了“啮指痛心”的心灵感应,这是我们后人无人能及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曾参也是今天的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典范,孟子说向舜学习,我们更应向曾参学习。
孝是一切德行的本源,是施行教化的开始,人的孝心一旦打开,人所有的德行就会都显示出来。一个人心里没有父母,就不懂得要孝敬父母,更不知道怎样去孝敬。如果一个人心里念念想着父母,时时不忘父母,他自我警醒的能力就会很快提升,就会懂得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会懂得尊敬别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孝心,孝从心生,若要行孝,先有孝心,孝在心里,心则有孝。培养一个人的孝心首关重要,也要从孩子着手,甚至要从娃娃抓起,学会心存父母的志,让父母顺心、安心,才是真正的孝心。唯有如此,孝才会真正扎根心里,孝才会真正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