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年画 (赏年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 《孝经》问世从理论上奠定了孝道思想

从孔子开始,由孝的观念演化为孝道。孔子的继承人曾参身体力行孔子的孝道并有所发展,在孔子的指导下,曾子撰写了《孝经》,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集前代孝道文化之大成。《孝经》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是儒家弘扬孝道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首先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具体的规定,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王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这就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进一步肯定“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成为现在流行的版本。

孝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美德,善事父母者为“孝”,奉养父母的准则称“孝道”。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中,孝德位列第一,古代文人视“孝”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日本学者大泽显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说:“中国人一直认为孝道就是稳定社会和保障秩序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