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看着眼前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多少还是有些吃惊。作者王娜是我的学生,从硕士到博士一直跟我学习和研究汉代文学。知道她有浓厚的军旅情结,硕士毕业后即选择去军校工作;也知道她的教学很出色,曾获得过军队总部级的教学比赛一等奖;还知道她在潜心钻研军事文化,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但还是没有想到,她于短短的几年中,在完成生活和工作诸多艰巨繁重任务的同时,竟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做出这样一部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来。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朝代,它构建、奠定了日后中国政治、思想、社会和文化的基本格局。在大一统的古老君主专制帝国中,诏策、奏疏作为其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框定和影响着那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公文出自君权神授的至尊皇帝和为皇权服务的政治精英,此以下的社会其他思想文化产品或由诸如此类的政治精英直接或间接生产出来,或不可避免地受此种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中央集权社会中的各种思想文化从本质上讲都是其政治文化的副产品,或者说是其政治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研究中人们却很少涉及这个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娜的《汉代军事诏策奏疏研究》别开生面,开启的是汉代文化研究的一片新天地。
在人们习焉不察处发现这样一个选题,它也确是汉代思想文化研究的一个大问题,真问题。曹丕《典论·论文》云:“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代所谓文章,其实并非仅指我们今天所谓的纯粹“文学”作品,而首先是指那些能够“成一家之言”的传世文字,当然也包括诏策、奏疏这些曾经在历史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应用文”。不过直到今天,学界似乎还主要把它们视为应用文体之一种,仅仅从文学写作角度加以研究,从军事角度系统地研究某一时代的诏策、奏疏,目前似乎还不多有。至于把军事诏策、奏疏等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表征加以研究,目前学界更是鲜见。所以,选题的独到和方法角度的新颖,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这部论著的学术价值。
本书非着眼纯文学的本体研究,而是立足文学本位,在解决文学和文学之外的问题的同时,又从一个新学科的视野反观文学。从书稿内容看,其中不仅有必需的文本梳理,而且把更大的篇幅放在探讨汉代军事诏策、奏疏中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及文化精神方面。研究军事诏策、奏疏,不拘泥于一种单纯的军事思想和理论研究,而是把它放在整个汉代文学与文化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关注文体定型期诏策、奏疏与汉代同时期主要文体尤其是与汉赋之间的关联,同时对汉代文学风尚下的其他文体状况也加以考察,是该书极具创新意味的地方。
大凡从事学术者都知道,同一个题目,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作者可以做出全然不同的学术境界和学术效果。王娜虽然学的是古代文学,但她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广泛,从攻读硕士到博士的几年间,除大量阅读文学文献外,还广泛涉猎历史、哲学和文化等许多与文学相关的学科领域。所以,她在本书的写作中,常常能够巧妙选取自己熟悉的文学视角,从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军事诏策、奏疏的复杂内涵和意义,这方面本书第二章第三节《诏策行文与汉代外交的相互影响》最具代表性,也是全书的亮点之一。第四章第二节对军事奏疏文化精神的解析也颇具特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哲学素养与思辨能力。当然,在选取自己擅长视角的同时,也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回避掉一些尚有讨论价值和意义的其他问题,以致导致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阐释难以立体和深入。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王娜是一个颇为细致讲究的人,她在此书的写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全书从《汉书》《后汉书》所载原始文献入手,结合各种总集、别集进行校核、辨析,随后又逐篇、逐句阅读、比较、分类、分析、阐释等,259篇汉代军事诏策、奏疏无一例外,这一点收入书中的附录也可作为这项艰苦工作的一个很好的证明,由此显示出作者的细致、耐心、深厚、扎实的文献功底。作者在本书写作中,具有明确的“史”的意识,以“史”为线索,首次概括并勾勒出汉代诏策、奏疏的特征及其历史演变的大体脉络。当然,由于时间跨度大,文献数量多,想要通过全面分析作品,对四百余年间汉代的军事诏策、奏疏进行非常合理的阶段性划分,并总结出其中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没有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工作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仅仅是对汉代108篇军事诏策和151篇军事奏疏进行解读、分类,就着实是一件十分考验人的事情了。虽然还不能说王娜现在的这部著作已经达到了扎实厚重、令他人无法置喙的境界,但她目前表现出的已有的学术志向和研究路数无疑是非常纯正的。这奠定了她未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坚实起点和宽广基础。
宋人王安石曾以“看似寻常最奇崛”评价张籍的诗,读了这本书稿,我好像也有这样的印象。说实在的,这本书结构框架的设计是很平淡的,年轻的作者还缺乏聚焦和亮眼的调遣本事。从这一点来说,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出版,是有点“吃亏”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保留作品质朴的本色,老老实实地讨论和叙述自己的问题,不耍花腔不作秀,也不失为一种风格。学术研究学术成果毕竟是大浪淘沙,要经得起远看,也要经得起近看;要经得起粗看,也要经得细看。本书也许正是这样,远看、粗看称不上靓丽,近看、细看方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和功夫。作者深知自己的研究对象诏策、奏疏远不似文学作品那么生动有趣,只有“采铜于山”,而不能简单“拿来”,所以反复沉吟、排比那些枯燥、乏味的原始文本,用人文之光予以照亮和穿透,以展现汉代文人忧国、忧民、忧君、忧道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本中“重人命,俟时而动”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义动兵”的人文主义追求和“马革裹尸”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因此我说这样的书一定要近看、细看,而不能仅仅是远看和粗看。
王娜告诉我,这是她读博士前立项的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因为怕我批评她“心有旁骛”,才先斩后奏,待书稿全部完成后才突然告诉我。但我想这里边恐怕也有学生准备给老师一个惊喜的精心“预谋”。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此勤奋刻苦,并有意识地将专业与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研究,我感到非常欣慰。眼下许多青年教师疲于奔命,搞学术研究的没有时间潜心教学,一心上课的科研成果往往又相对薄弱,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不知如何抉择。王娜在这方面无疑是认真思考过的,她不但把自己的课上得有声有色,还能带着问题开始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作者还很年轻,我相信以她自己的扎实、聪明、韧劲,一定能在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本书仅仅是她学术生涯的开始。
是为序。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