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人都穿开裆裤,你能入乡随俗吗——汉服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小时候每当看着少数民族的人们穿着他们的特色服装走来时,我就既难过又羡慕,总遗憾自己不是个少数民族,没有鲜艳的民族服装。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汉服,看着那大大的袖口、飘逸的腰带,就想让人翩翩起舞,终于感到我们汉族的服装毫不逊色于那些色彩艳丽的少数民族服饰。
我们现在穿衣服,伸个腿,抬个手,套个头,谁不会呀?可是这穿汉服,你还真别想得那么简单。你别不信,我们先来看看汉服的结构,你再说简不简单。
直裾式素纱衣·西汉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用精缫蚕丝织造,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交领右衽,你别穿错了
我们现在的衣服,衣领相对来说是很简单的,不过是围着脖子绕一圈,变化不大,区别也就是有个圆领、鸡心领,至多给你整个一字领。但汉服的衣领可不一般,光听名字“交领”,就知道和今天的衣领不一样。
到底什么是交领呢?你仔细看我给你比画: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形成的领口,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这就叫作交领。需特别注意的是,左侧衣襟和右侧衣襟交叉时,一定要让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
但是,你肯定会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右衽”而不能“左衽”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历来都“以右为尊”。所以,你要是把汉服穿成“左衽”,那就不光是不好看了,简直就是不尊!你自己不尊重自己,让人看着也觉得有失庄重……
有点复杂?那么多讲究?还真没办法,谁让你来到了一个讲究的时代。你要是不愿入乡随俗,以后的麻烦可还多着呢!你不信,接着往下看,光这衣领咱还没有唠叨完呢。
除了交领,衣服的领子还有“直领”和“盘领”,作为交领的补充。直领最简单,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就直接敞开。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在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会经常用到。盘领在男装中比较多见,领形为盘子状的圆形,但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这种盘领大部分用在汉唐官服中。
褒衣广袖,天圆地方
咱们见识了衣领,该往下看看,与这些讲究的衣领相称的衣裳是什么。不知道你对于西方女人的胸甲和裙撑是不是有印象?没错,就是那看起来胸大腰细,穿着特别有味道,但实际能把人勒得喘不过气来的西方经典装束。你是不是还曾经为此感慨过呢?和这种风格的礼服相比,咱们汉代的礼服真可谓大有不同。
彩绘侍女俑·西汉
⊙侍女俑所穿曲裙袍通身紧窄,裙长曳地,裙口呈喇叭状,行走时不露足,雍容典雅。这是汉朝时期女服中最常见的一种样式。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形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可以说,当时要是有个世界时装展,那汉服仅仅凭着袖子就能走在时尚界的前端。
当然,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么一个大袖口,绝对不只是走时尚路线那么简单。汉服的袖子,也就是“袂”,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但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只有汉服的礼服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
简而言之,大袖口的礼服是少数,毕竟大多数人不过是普通老百姓,要进行日常生产,要挥舞胳膊去劳动,整这么一件正式的广袖衣服穿着,如果扛锄头的时候挂住了锄头把,舞镰刀的时候连衣袖一起割开了,这哪里是干活呀,简直是添堵……因此你知道,高大上的广袖衣服通常用于极正式的礼仪场合或极休闲的家居场合,这个极休闲的家居场合请你参考各大皇室。
汉服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部件叫作“隐扣”,其实也没完全“隐”,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是不用扣子的,都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即使有非用不可的扣子,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不显露在外面。这个部件的存在,主要保证衣服能够穿得稳,不管细节部分要加多少配饰,或者外面还要套怎样好看的“外衣”,你首先都得将身上这件衣服穿稳,穿板正吧。
可是,不管是带子束缚,或者隐藏扣子,看上去都太普通了,因此在汉服的腰间还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绝对配套,环保且别出心裁,那叫一个洋气啊!
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种,第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穿起来也复杂点,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不知道你看明白没?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它不仅实用,而且有装饰性,最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权力。这个好理解,你就看谁的腰带粗呗。接下来再配个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饰等,这个配饰尽显低调、奢华、有内涵!
开裆裤,你敢穿吗
行了,折腾了半天,这衣服是差不多了,裤子还没穿呢。穿裤子前,你还是得先把衣服分分类。
汉服的款式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我们按照整体结构给它分三大种类。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的连裳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为什么?不为什么,就因为它上下相连呗,“被体深邃”,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属于长衣类。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大衣、风衣那种风格。
游大汉指南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信物上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上衣下裳的典型是深衣。深衣的典型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大概就像今天的套装。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上下分裁是有文化内涵的,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适用范围那叫一个广,不仅男女皆宜,可在日常生活中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同时还可被用作礼服。当然,它也是君主百官燕居时的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既然是在非正式场合,那最适合穿的就是休闲服。这个深衣很了不起,普及率很高,流传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形成了一个听起来就很高端的服制——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这个深衣要比前面那个复杂,而且高档,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颜色的严格要求可不是随便规定的,这种颜色搭配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轻清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这穿的不仅是衣服,更是智慧啊!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质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只是这种衣服没有太多的礼仪规定,也就是一般的常服。既然是“裙”,那肯定是女性服装,加上当时女子的发型,更是特色尽显。对了,说到发型,汉代女子的发型,一般都是绾髻,从头顶中央把头发分开成两股,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上去,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倭堕髻,有盘髻如旋螺的,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一般老百姓的发髻上不加包饰,而皇后就首饰繁多了,比如金步摇、笄、珈等。综上所述,“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是典型的传统汉族女子的服饰特点。
行,分类大概完了,接下来,咱开始穿裤子吧。
据说呢,汉朝的裤子都是开裆裤。别慌,你先听我说完,那个开裆裤和今天奶娃娃穿的可不一样。如果你用现代婴儿的开裆裤式样去理解古代开裆裤就不对了。古代的开裆裤用于保暖,也就是说开裆裤不会让你“走光”,开裆裤里面还会穿着有裆的裤子!“开裆裤”其实是我们的说法,古人把它叫作“袴”,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反正我是觉得不太好听。
好在后来改名了,称“套裤”,里面有裆的裤子叫作“裈”,套裤穿着的时候裤腰会形成很大的交加上里面的裤子和衣摆的,不仅不露,而且还挡得实。
在过去,还有相当一分人认为套裤是农耕民的专属,甚至还以此嘲农耕民族缺乏创造力。在天看来,这种嘲笑是对历史的不甚了解。我们翻看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一样会穿套裤,而且还非常普遍。例如匈奴人、粟特人、突厥人、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满洲人等全都穿过套裤。所以说套裤并不专属于某个民族或族群,只是和气候有关,比如北方寒冷地区穿套裤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相对温暖的南方,这个就太好理解了,就像今天的秋裤,天气冷的地方穿秋裤的概率必然是要高于天气热的地方。
陶彩绘仪卫俑·西汉
⊙俑高49厘米,出土于徐州铜山北洞山一座西汉时的楚王陵。徐州博物馆藏。俑有真人体高的三分之一,塑工精细,施彩鲜明。身穿右衽长袍,腰系红色腰带,左侧佩长剑,背背箭,箭红带结系于胸前。面部墨绘眉目胡须,朱红点唇,颇显生动传神。
陶彩绘拱手跪坐俑·西汉
⊙1995年陕西省西安市阳陵陪葬墓园出土。汉阳陵博物馆藏。俑朱唇黑眉,面容清秀,一袭深衣,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这种俑塑绘出女性的美丽、娴静、细腻的韵致,足以令人倾倒。
彩绘立俑·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土了101件彩绘立俑。其神态、服饰、发式基本相同,大小也差不多。系以一木料雕刻出人形和衣着轮廓,然后敷白粉为地,墨绘眉目,朱绘两唇。以红黑二色彩绘衣着纹饰。衣着为长袍,全部为交领右衽,广袖曲裾,有少数领口稍向外翻。袍缘绘出黑底红花织锦,袍上花纹除有七件为菱形纹外,其余全部为云纹。曲裾向右后方包裹转至左前方,然后以朱带拦腰系住,即所谓“右衽”。两手垂拱于袖中。头顶作发髻。
陶彩绘舞俑·西汉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陶制舞俑身着的服饰即为“上衣下裳”的连裳制深衣。上下分开裁剪,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
现在,开裆裤,你敢穿了吗?
“衣”还是“禅衣”
素纱衣常常被误写为“素纱禅衣”。这样的误会是如何造成的呢?自然要从素纱衣的得名说起。素纱衣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329-6号物品,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衣。衣的命名是有古代文献可依的。例如,《说文》中记载,“,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中也有言,“衣,言无里也”,“无里曰”。“”属于生僻字,认识并理解其含义的人并不多,这便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因为偏旁的缘故,经常将“”误作“禅”。事实上,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指出“禅衣”的错误源自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报告和织物分析。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中,内容均为“衣”,但有多处标题误作为“禅衣”,应是分析报告中的用字错误。然而,报告中的这一用字错误却被后来的人多次引用,以致造成流传甚广却又影响极大的出土文物之定名错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