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方孝孺拒写诏书
时间:1402
一代名儒方孝孺因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惨遭“灭十族” 之灾。方孝孺的成仁取义,朱棣的残酷杀戮,生动再现了构成历史真实不可或缺的两种角色——忠义无畏与残忍暴戾。
师出名门
方孝孺(1357~1403),字希直,号逊志,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其家庭虽不富有,但世尊儒术,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方孝孺从小受到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6岁能诗,13岁善作文,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洪武十五年(1382),因东阁大学士吴沉、杨枢的举荐,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了方孝孺。太祖见孝孺举止端庄,学问渊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方孝孺并没有得到重用。虽然如此,太祖却有意让孝孺日后辅助自己的子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建文帝敬重孝孺,读书时每有疑难即向他请教,处理国家大事也会征求他的意见,有时还会让孝孺代为批复群臣的奏章。当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等史籍,皆由孝孺担任总裁。既得皇帝倚重,方孝孺更是忠心助主。他辅助建文帝省刑、减赋,更定官制,锐意文治,力图改变洪武以来严苛峻急的统治政策。
方孝孺纪念碑亭
拒写诏书
当时各地藩王势力日益增大,建文帝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削藩建议,以加强中央集权。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建文帝也立即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因为燕军骁勇善战,南军逐渐失利。建文四年(1402),燕军攻破京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而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朱棣起兵时,其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城破之日方孝孺是绝不会投降的,但万万不能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就灭绝了。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名望来收揽人心,所以当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方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方孝孺痛斥了一顿。
一日,朱棣上朝,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带孝而入,悲恸之极,哭声响彻大殿。朱棣走下皇座,上前安慰方孝孺,告诉他建文帝已死,并劝他像周公辅助成王一样辅助自己即位。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君呢?朱棣无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笔墨放到方孝孺面前,强迫他写诏书。方孝孺拿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即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孝孺义无反顾地回答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命人用刀割他的嘴,从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满脸是血,仍忍着痛怒骂不绝。最后方孝孺被打进死牢,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的亲属,行刑当日把他们押往刑场,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方孝孺忍着悲痛,始终没有屈服。临行刑,方孝孺视死如归,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以此表达出忠于建文帝的气节。其门人、弟子拾其遗骸掩埋于聚宝门外山上。族诛之前,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儿子中宪、中愈自缢死,女儿贞、淑投秦淮河死。族诛之后,朱棣又把方孝孺的门生作为一族杀掉,被杀者共800多人。
竹鹤图·明 边景昭
成祖杀了方孝孺后,又怕落得一个残杀忠臣的骂名,于是下令藏方孝孺之文者罪至死。幸有方孝孺门人录集其文,才得以传于后世。明中叶以后,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一刻再刻,不少人因慕其气节而重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