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胡蓝之狱

时间:1380~1393

保子孙之位,处置当年一起打拼的功臣战友,同是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以和平的方式“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向功臣集团挥起了屠刀。

静观功臣内斗

朱元璋是濠州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胡惟庸等人都来自濠州及其附近地区(即淮西一带),朱元璋的这些老乡在朝堂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即淮西集团。淮西集团居功自傲,在朝政上为所欲为,极力排挤非淮西籍的大臣,在明朝新兴的统治阶层内部,逐步形成了淮西功臣集团与非淮西功臣之间争权倾轧的局面。

敬覆帖·明 宋

宋璲,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濂次子,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因牵涉于胡惟庸一案,连坐而死。《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

这时的朱元璋不但没有安抚群臣,制止党争,反而坐山观虎斗,放任这两股势力内斗。名臣刘基的被害就是这场斗争的恶果。刘基是浙东地主集团的代表,知识渊博,博通经史,是朱元璋建国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军师谋士,屡出奇策。立国后,明朝的礼乐、刑罚、科举等典章制度的确立也渗透着刘基的见解和思想。刘基性格刚毅,疾恶如仇,被淮西功臣视为“眼中钉”,即便刘基告老还乡后,淮西人也不肯放过他。胡惟庸等人不断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最终革掉了刘基的岁禄。不久,刘基忧愤成疾,一命呜呼。当时也有说法是刘基生病时,胡惟庸派医生来看过,而刘基服用了此医生的药后不久就死了。不管刘基是否真的为胡惟庸毒死,在刘基忧郁成病的过程中,朱元璋不闻不问,其用心也是很明显的。

胡惟庸之狱

然而,淮西功臣集团的得意只是短暂的。当他们替朱元璋料理了其他功臣之后,他们最后的利用价值也就没有了。当这些功臣还天真地把天子当做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时,朱元璋早已为他们准备了杀戮的屠刀。

胡惟庸,淮西定远人,朱元璋的故旧。洪武三年(1370),他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几年内胡惟庸连升三级,官拜中书左丞、右丞相、左丞相。洪武十年(1377),胡惟庸已经位极人臣了。

起初,胡惟庸还知道收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权力的欲望不断膨胀。他开始专权用事,朝廷上人命生死、官员升降等大事都要得到他的批准才能执行,朱元璋自然对这种大权旁落的景况十分不满。再加上,朱元璋发现胡惟庸和陆仲亨、费聚等淮西功臣往来密切,这种丞相和军事将领的勾结更成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银爵·明

造型仿青铜器。敞口,尾较长,直腹、圆底、空心、蹄足。口上立二柱。

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抓捕胡惟庸,处以极刑,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同案被杀。但是,“擅权枉法”并不构成死罪,为了把此案定成铁案,朱元璋将胡惟庸的罪名升级,变成了私通倭寇,阴谋造反。当时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试图高度集中皇权这是肯定的,但胡等以相权抗争,有谋逆之心也是极可能的。

胡惟庸案成为一个引线,在随后十年中,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同谋犯越查越多,无数功臣被冤杀。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同时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朱元璋还特意编撰了一本名为《昭示奸党录》的书,附录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至此,胡惟庸案才算告一段落。十年中,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等功臣宿旧和依附胡惟庸的六部官属,约3万多人被株连杀害。

圣思桃形杯·明

此杯杯体为一半剖的桃实,杯下三足为小桃,又附有花、枝、叶,是一件构思奇巧,制作精妙的紫砂工艺极品。

在处治胡惟庸案的当年,朱元璋趁机裁撤了中书省,收回了丞相权,不再设丞相一职,以防皇权旁落。此后,皇权兼并相权,国家政事由六部分别处理,再经“朝廷总之”。这样,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通过大臣之间的互相制衡来控制朝政,大权独揽,威临天下。但是,以皇帝一人之力要想处理天下之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在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以备皇帝在处理政务时商讨咨询之需。这个协理皇帝的部门就叫“内阁”,协理官员就叫“大学士”。于是,逐渐形成内阁制。久而久之,六部离皇帝越来越远,内阁离皇帝越来越近。遇有大事,皇帝往往向内阁垂询,交六部执行,大学士就从制度上的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丞相。

蓝玉之狱

胡惟庸一案使淮西集团文官势力被铲除殆尽,剩下的就是武将势力了。为此,朱元璋又兴蓝玉之狱。

蓝玉是明初的一员猛将,骁勇善战,数次统兵出征,立了大功,被朱元璋比喻为大破匈奴的汉代名将卫青和唐代名将李靖,并封蓝玉为凉国公。但是,明朝建国后,蓝玉日益骄横起来,在自己的庄园里豢养了几千名庄奴和家丁,横行乡里,侵占民田,无恶不作。御史前来按问,也被他鞭打驱逐。此外,蓝玉北征归来,到达喜峰关关口,还不等关吏开门,便率领手下兵丁毁关而入。种种恶迹令朱元璋忍无可忍。

这第二次屠杀的过程和胡惟庸案大致相仿,只不过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时不我待,因此杀戮更为迅速。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被告谋反,立即被逮捕下狱,第三天就被处死,满门抄斩。

随后的两个多月里,1.5万人被族诛,其中有1个公爵、13个侯爵、2个伯爵。有的人早已死亡,但是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于是死者的子孙被株连抵罪。同样,朱元璋又编撰了一本书,名为《逆臣录》,昭告全国。

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史称“胡蓝之狱”,共4.5万余人被杀。到朱元璋驾崩时,开国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杀戮之后的隐忧

“胡蓝之狱”确实可以达到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威慑力的目的,但杀戮太过,株连甚广,对明朝政权的统治,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从近期看,朱元璋对功臣宿将的大肆屠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这些经长期战争考验过的将领,是明初政权稳固的重要财富,朱元璋毁灭性的打击方式致使中央政府无将才可用。日后,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手中没有得力的将领可领兵抵御,以致朝廷虽然在军力上占据优势,却节节败退,最终帝座易主。

从长期来看,朱元璋缺乏节制的诛戮行为,对官僚集团的素质和行政绩效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恐怖的氛围下,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以致官员每日早晨上朝,都像赶赴刑场,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回来。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入朝为官,而官员们为求自保不敢施展才华,在恐怖的气氛下,每日只是唯唯诺诺,畏首畏尾,很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朱元璋的滥杀同时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朱元璋的儿子、太子朱标性情仁弱,在看到功臣们的悲惨下场后,心中不忍,曾劝谏说:“陛下诛杀太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当时并没有直接反驳太子,而是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你怕棘杖上的刺扎手,我帮你把这些刺除掉,不是更好吗?”在朱元璋心中大臣们都是扎人的刺,必先除之,才能永固大明江山,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先例既开,后世效仿,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能不说是受了其父的影响。

德化窑鹤鹿老人·明

延伸阅读

地方官制的改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把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设布政使左右参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和财政。同时,布政使还有把中央政令传达到地方的职责,所以叫“承宣布政”。除了南直隶外,全国共分为12个布政司,就是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山西和湖广。洪武十五年(1382),又增设了云南布政司。各个布政司的辖区,基本上沿袭了元朝的划分。由于行中书省在元代以来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因此布政司一般也被简称为行省,或者省。同时,把原来行中书省的监察司法权力分出来,另外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设按察使一人,掌管刑政。又设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设都指挥使掌管一省的军政。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合称为“三司”,三司不相统属,直接隶属中央,这样三权鼎立,三司互相牵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上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