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外国古代教育

1简要叙述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基本状况,概括其主要的特点。

答:(1)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基本状况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看,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教育。其中,苏美尔、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伯来的教育对东方和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教材是泥板书,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公元3世纪以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古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影响了古希腊字母的形成。在自然科学方面,埃及人也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等方面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在教学上,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职官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文士学校的教学通常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重视书写。在教学方法方面,古代埃及的学校惯用灌输和体罚。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

古代印度的教育。古印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种姓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吠陀经》。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古希伯来的教育。古希伯来的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子女的教师。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圣经·旧约》和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对大一些的孩子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希伯来人的后期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主要通过犹太会堂进行宗教教育。返回家园以后,犹太会堂的形式也随之迁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儿童一般6岁入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朗读。15岁以上儿童的学习相当于中等教育,此外,还有相当于高等教育的僧侣学校。在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中,宗教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教师也极受重视,成为社会上有威望的人物。古希伯来教育,特别是其宗教教育对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2)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主要特点

人类教育的发达是以东方文明为先的,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学校也产生于东方各国。

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地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又具有强大适应力。

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地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不流长。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均因异族入侵等原因导致历史中断,从而导致文化教育在本土的失传或断层。

2试比较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答: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体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

(1)相同点

政治上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政体服务的;

因时代要求,两者的教育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是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雅典为了强大自己也重视体育教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

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a.斯巴达的教育体制:教育是国家事业。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收系统教育直到30岁;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岁解除兵役。

b.雅典的教育体制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12岁的男孩进的学校有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20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2)不同点

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经济、政治的差异

a.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这种经济基础导致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

b.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在此基础上雅典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因此斯巴达的教育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

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

a.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对内要奴役土著居民,对外要防御外敌,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相应地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b.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体,教育的民主色彩较重;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教育内容上德、智、体比较兼顾,设置了文法、修辞、体操、音乐等各种类型的学校;方法上也比较重视启发诱导。

3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答:“苏格拉底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独特方法,也称“精神助产术”“产婆术”或“问答法”。其基本特征表现在:

(1)“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是指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是指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归纳是指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

下定义是指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苏格拉底法”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苏格拉底法”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讲座的问题有一定和知识积累;

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4评述“智德统一”论。

答:(1)“智德统一”论的含义

“智德统一”论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如何培养道德的一个重要主张。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因此,提出了“智德统一论”。

(2)“智德统一”论的意义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5评述《理想国》的内容、意义及影响。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6年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理想政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也表述了他的教育观。

(1)《理想国》的内容

儿童的早期教育

柏拉图主张,从小应对儿童讲故事和进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的内容要经过检查。还要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勇敢等品质。柏拉图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其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柏拉图还主张在早期教育中,应“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柏拉图十分重视理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使理性在人的灵魂中起主导作用,使欲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使人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哲学王的培养和教育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在儿童10岁时,除学识字、阅读和道德教育外,还应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筛选,被选出的青年要能将学过的课程加以综合,看其是否具有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再对这一部分人进行考核和筛选,选出的人再学习5年的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50岁时,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成绩突出者接受最后的考验,成为哲学王,从事国家事务管理工作并继续研究哲学。

(2)《理想国》的意义和影响

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思想反映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如注重早期教育;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主张男女教育平等;等等。但也存在过分强调一致性,轻视变革,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答: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也是其重要的内容。

(1)柏拉图国家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认为人的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的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少数金质的人理性纯全,道德完美,治国安邦;那些银质的人,勇敢忠贞,效命疆场。这样,理想的国家就可以实现。

国家控制教育,实行统一学制

教育既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柏拉图强调教育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严格控制。柏拉图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应为公民举办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主张国家对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国家的利益来规定,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的一直性和不变性,使教育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有力手段。

(2)对其国家化教育思想的评价

柏拉图依据其唯心主义理念论,把教育作为实现其理想国家的工具,这显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然而,他注意到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观点是可贵的。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正好形成一个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正是他的理念金字塔的反映。柏拉图把发展理性,培养执政的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武士的培养次之,而农、工、商的训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极少数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的顶端;为数稍多的理性不全、意志坚强的武士的教育处于中间;而缺乏理性,感情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则在塔的底部。这个学校制度具有明显的贵族性,反应了他的教育思想的贵族性质。

7评价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谐教育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

答:亚里土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依据

亚里土多德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主要依据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灵魂应当分为三部分: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在这三部分灵魂中,植物灵魂对于动物灵魂来说是低级对高级的关系,而非理性灵魂对于理性灵魂来说也是低级对于高级的关系。灵魂的高级部分可以控制低级的部分,人的理性灵魂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主宰。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

教育适应自然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灵魂说”为其提供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

a.它说明人身上也有一些动物性的东西,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客观的;

b.人又是具有理性的,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会降低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c.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循。

对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评价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即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教育。依据于此,他把年轻一代的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学前教育、正规集体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部分,使接受教育变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把人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接受教育的过程结合在一起,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切实可行,更能反映学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由此,教育不再成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切实贯彻到学生的教育中,将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和谐教育思想

和谐教育的依据和含义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也提供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他看来,体育是为了身体和生理;德育是为了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是为了人的理性灵魂。从人的发展来看,这三个方面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和谐发展的。因此,教育应当注重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顺序,促进其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7岁),主要发展儿童的身体,让儿童观察日后他所从事的活动;第二阶段(7~14岁),主要是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是体育和音乐,目的是“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第三阶段(14~21岁),主要是进行智育,目的是为了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学习的科目有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哲学等。

对和谐教育思想的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文雅教育思想

文雅教育的含义

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因此,文雅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理性的教育。

文雅教育的实施条件

文雅教育实施需要两个条件:

a.闲暇时间。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自由人无需为生计操劳,具有足够闲暇时间,才有可能不去从事各种“贱业”,以保护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只有如此,自由人才能专心从事崇高的“沉思”活动,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理性。

b.要有自由学科。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学科,这些自由学科应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

对文雅教育的评价

文雅教育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理想教育形态,也被称之为“自由教育”,是从世俗教育解放出来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文雅教育超越生存需要,培养人的自由能力,获得自由公民的智慧和教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文雅教育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专业化的训练。在这种闲暇教育中,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理性,并且从中获得“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由此可见,从古希腊的源头开始,文雅教育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适合自由人的教育,也是指向人的发展的高级阶段、培养人成为至善之人的教育。

8试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答:在希腊化时期,不仅希腊文化教育对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影响,而且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也影响了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教育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时期,具体分析如下:

(1)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和移植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在东方地区逐渐建立起类似的学校教育体系,教授相似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文明知识,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的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中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该城拥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和气象台,从而成为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在整个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利亚城保存了希腊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希腊的文化主要是从亚历山大利亚经过阿拉伯人的媒介传播到中世纪欧洲的。

(3)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西方的基督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方宗教思想和教育和东方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也表现东西方宗教文明有着共性,揭示出两者相互影响的特征。

9简述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古罗马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根据国家政局的变动,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分为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1)王政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

由于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刚建立,国家的各方面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另外,加上征战需要,国家暂时无暇顾及教育的建设,因而这一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教育形式以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内容;

教育目的是培养农民和军人,为国家的生存服务。

(2)共和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

共和时期是古罗马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战争结束了,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罗马的对外交流增加,学校教育也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

初等学校(亦称“卢达斯”),招收7~12岁的儿童。教育内容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教学条件简陋,贵族一般不去,自己雇家庭教师。

文法学校,是为贵族家庭子女设立的比初等教育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希腊文和拉丁文,此外还学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更高一级,接收文法学校毕业的贵族子弟,培养雄辩家(“演说家”)。教育内容是修辞、逻辑、法律、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历史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私立学校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演说家。

(3)帝国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

罗马帝国建立后,虽政体和经济的变化,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这一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国家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

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

决定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教师由国家任免,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立教育,内容基本与共和时期相同,但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官吏和顺民。

10试论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的影响。

答: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作为世俗文化和教育的对立面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罗马社会和教育的重要现象。

(1)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

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基督教的产生是当时被征服人民在罗马帝国的强大压迫下,在宗教领域寻找精神安慰和解脱的一种手段。

早期基督教思想。a.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社会应当具有平等和博爱精神;b.提倡教徒之间应相互帮助、患难与共;c.宣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而基督徒将会得到拯救,进入极乐世界。

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的这种宣传对被压迫人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基督教很快在帝国各地传播开来。最初,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进行镇压和迫害,但没有阻止基督教的传播。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逐渐影响到了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合法的宗教,4世纪末,基督教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2)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基督教教育上,早期的基督教教育不仅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且成为西欧最早的教育机构。早期的基督教学校主要有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前者主要是对成人入教者进行一些教义、教规的教育;后者主要是对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教育。此外,教会也创办了一些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如堂区学校和唱歌学校等。

基督教的教育主要是传播教义,与此同时也传播简单的文化知识,对普通民众的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对罗马教育以至以后长时期的西欧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和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简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答:西塞罗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为《论雄辩家》,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具有的品质。

(1)雄辩家的教育

西塞罗指出,雄辩家应是一个就目前的任何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地进行演讲的人。雄辩家应有广博的学识;要有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要有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雄辩家的培养应把练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常用的练习方法有模拟演说、写作等。

(2)“人道”的教育理想

“人道”教育思想是西塞罗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人道”就是为人之道。要尽为人之道,就要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以“人道”相处,具有同情、仁爱、礼让、谦和等品质;另外,还要有文化修养,只有具备文化修养的人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12简要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答: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1)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论教育

a.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b.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c.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d.昆体良还论述了学前教育,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论教学

a.在教学上,昆体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

b.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教育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

c.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强调教师要经常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

d.昆体良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等。

(2)对昆体良教育和教学思想的评价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比较全面和丰富多彩,影响深远。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了教育过程,并密切注意初等教育的大教育家。《雄辩术原理》不仅是他自己20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且是对罗马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的集中体现,对后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和伊拉斯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1世纪至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学校和教师所效法。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深受其影响,他的教育理论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的专业教育应建立在深厚宽广知识的基础上的思想,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13简要概括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答: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的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三种形式。其各自的基本特点如下: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最主要的教会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分“内学”和“外学”,前者的学生毕业后终身做圣职,后者的学生毕业后仍为俗人,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年限大约为8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的内容一般为简单的读、写、算,之后“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修道院学校由教士担任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2)主教学校

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主教学校,由主教直接管理。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其组织与僧院学校相似,目的是培养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水平较高,学科内容也较完备,但数量有限。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成的。

(3)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设在教堂所在的城区和村落,条件较差,是教会面向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附设在天主教主教管辖的教区教堂内。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一般由教士或其他指定的教会人员负责,招收7~20岁的男青年人学(少数学校也招收女生)。堂区学校的课程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也进行读、写、算及简单世俗知识的教学。学习内容有唱赞美诗、教会课程、上帝的戒律、读、写、算、宗教崇拜、基督教的初步知识和音乐等。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宽泛,但学校的条件和水平较低。

14简要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答:公元6世纪以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不同于基督教教育的世俗教育形式也开始出现,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最具实力的是由法兰克人建立起来的王国。早在墨洛温王朝后期,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发展文化教育的重要。著名宫相查理·马特在位期间,就在宫廷中设立了以王室和贵族子弟为对象的学校。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于公元768年即位以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也采用问答法。在法兰克宫廷学校中,经验丰富的校长阿尔琴根据法兰克王宫的特殊需要,编写了很多问答体的教材,令学生记诵。在记诵这些问答时,学生就掌握了有关宗教、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

对宫廷学校的评价。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生活的特点,世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世俗官吏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宫廷学校和教会学校基本上采用了相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这说明两者的密切联系。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与欧洲中世纪等级鲜明的封建制结构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欧洲,最低一级的贵族是骑土,他们一般是贵族家庭中的次子,不能继承家庭的封地和爵位,只拥有很少的土地和农民,主要靠替国王和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骑士制度最盛行的时期是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

骑士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a.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b.七八岁以后,进入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一般是次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c.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对骑士教育的评价。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具有这些品质的骑士很少。骑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封建贵族的世俗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实用。无论是宫廷学校还是骑士教育,都以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为主。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见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

15试述中世纪拜占廷教育和阿拉伯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当欧洲文化在中世纪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古代文明及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学校教育还是被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保存了下来,并辗转传入了西欧。这一时期,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教育各具特色。

(1)中世纪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当欧洲古代文化在西罗马遭到毁灭之际,拜占廷的僧侣、贵族仍在读着荷马的诗篇、普鲁塔克的传记,研究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他古典文学、政治、历史、法律著作。在拜占廷的一些世俗贵族和高级僧侣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学问的人。

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当罗马帝国的高等学校在公元5世纪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在整个中世纪上半期,拜占廷帝国的高等教育兴旺发达起来。9至10世纪,欧洲各国的一些青年都到拜占廷高等学校学习。他们除学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外,还学习罗马的法律和历史。

开办了僧院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拜占廷教会还为培训僧职人员,开办了僧院学校,并组织了抄书工作。后来,在僧院中逐渐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如隐修院的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经书和手稿,这成为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心。

(2)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基本特征

建立了伊斯兰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初等学校里用阿拉伯文教授阅读,让学生背诵《古兰经》;在高等学校则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神学,当时许多西欧学生都聚集到阿拉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在课程方面,古代阿拉伯学校以《古兰经》为王冠。在西欧圣经权威压倒了科学成就之际,而《古兰经》并未剥夺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教师以穆斯林为主体,但也允许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安萨里(其地位仅次于中古时代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著有《学问初步》和《我的儿童》等。

私人捐资兴学的传统根深蒂固。许多学校,都是教徒私人捐资兴建的。

教育理论贫弱,但注重尊师重教。穆罕默德的言论即其教育思想有其积极意义,如鼓励求学;尊重知识、尊重学者。

综上所述,拜占庭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并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教育颇具特色。而阿拉伯人在文化教育上几乎是白手起家。由于实施开明的文教政策,广泛吸取被占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他们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6试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及意义。

答: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以后逐渐走向衰落。这时,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宫廷学校等传统教育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这一时期王权的强盛。

社会趋于稳定。

农、工、商有了一定的发展。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而当时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等。

(2)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这使中世纪大学超越了特定民族和国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校内学生一般有“同乡会”,其首领负责维护本团体的权利,约束本团体成员的行为;大学教师一般有“教授会”,除交流学问外,也反映教师的利益和要求。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权,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处理大学师生与外人之间发生的诉讼,大学有集体迁移的自由,等等。

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聘用、学费的数额及学期的时限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主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南欧的大学一般为“学生”大学,北欧的大学一般为“先生”大学。

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其中文科属于大学预科性质,学生在接受文科学习后,分别进入法学、神学或医科学习有关专业课程。

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学生修完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最初,这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以后分化为表示不同学术水平的独立的学位。

中世纪大学和教会间有复杂的关系。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被教会所控制,教会控制大学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新型托钵修会(也称教团)。

(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

作为西欧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

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经过阿拉伯人200年左右的努力,欧洲古代的主要经典几乎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当这些著作被翻译为拉丁文而为中世纪的学者所了解后,重新点燃了欧洲人的智慧,而这主要是在当时的大学展开的。

中世纪的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随着大学的发展,教会的势力也慢慢渗透进大学,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者成为了中世纪神哲学的中坚力量,他们让他们的时代成为了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之一,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也成为了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源泉。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中世纪的大学体制为学者们从事学术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成为当时各方面学者活动的舞台。例如13世纪的牛津大学就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在那里开始萌芽。

中世纪的大学让“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中世纪的大学通过知识活动的行业化,使得知识分子以“分子”的方式显现出来,让他们不再停留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理想境界。

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文化普及,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3)中世纪大学的作用与缺陷

中世纪大学的作用。西欧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为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中世纪大学的缺陷。西欧中世纪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中世纪的一种独特教育机构。从大学文科与法科、医学和神学等系科的关系上说,它属于预科性质。因此它实际上是把中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学校。而从文科的教学内容来说,它只是略胜于比较好的经院学校或座堂学校。在专业学科中,神学在大多数学校里是起主要作用的,其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7试分析经院哲学的产生、特点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答: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因产生于天主教的修道院(经院)而被称为经院哲学。

(1)经院哲学的产生

经院哲学源于2世纪的教父哲学,真正形成于11~12世纪的中世纪。教父哲学其实就是早期的基督教学者利用古代哲学(主要是新柏拉图主义)来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信条具有必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柏拉图时代已达到一种很精细、抽象的程度。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人们注意的重点已经从现象问题追究到背后的实在。然而,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这种高度抽象和主观推论的发展未必一定有利。由苏格拉底提出,经过柏拉图进一步论证的“知识即美德”的说法虽然提高了知识的地位,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但同时也使知识的含义模糊。早期古希腊学者注重对物质与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自然哲学逐渐演变为对人的心灵、主观感受、行为标准等进行论证的伦理哲学,一种带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的形而上学。在柏拉图看来,外界的事实,无论是自然界的、人生的和历史的,只有为心灵所领会时才成为实在。柏拉图的思想发展到新柏拉图主义时代,上升到更加超理性的高峰,不但“灵魂”“神”这些字眼成为他们论证的重点,甚至一些民间迷信、巫术、占星术的东西也被他们吸收和发展。

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这一趋势相并行的是原始基督教在圣保罗之后逐渐向理论化方向发展。为刚刚成形的宗教信仰寻求理论基础的需要,使教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由反对和排斥希腊学术变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之处,结果古希腊哲学的逐渐神秘化与基督教的逐渐理论化使两者相互接近,并通过著名的基督教学者们的工作,以教父哲学的形式结合起来。4世纪的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最大权威,在整个中世纪早期。他的理论被认为是基督教的官方学说,进入中世纪以后,教父哲学逐渐演变为经院哲学。

(2)经院哲学的特点

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

以“经院”(即教会所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

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是基督教神学理论化、专业化的产物。

(3)经院哲学对欧洲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经院哲学虽然是基督教教义的卫道士,有其时代和神学的局限性,但其论争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它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

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着理性的精神,给理性一定的合法地位;

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大学的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