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
一、民族共同语与标准语,这两个概念是不是完全等同的?
答:民族共同语与标准语,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标准语是指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
按照规范语言学的学术界说,民族共同语的初级发展阶段并无明确的语音标准,因为它不是国家行政硬性规定,而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自然形成的。民族共同语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后,就要对它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各方面都加以规范,使之在各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且采取行政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推广。
二、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迈向标准语的阶段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全国“读音统一会”,任务是:审定常用字的国语标准音;制定国语注音字母。并在社会上推行国语,统一全国语言。最终,根据以北京音为基础,“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方针确立了国语标准音。
(2)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国语开始在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教学中正式推行。
(3)1920年起爆发了持续三年之久的“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最终统一了认识:“国语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应该用一种活的语言,就是北京话,作为统一全国的标准国语”。
(4)1923年,国语运动最终以新国音取代了老国音,确立了北京语音为国语标准音的地位。
三、国语运动与汉语规范化运动是什么关系?
答:国语运动与汉语规范化运动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它们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两个里程碑。
国语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它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开始了民族共同语向标准语发展的阶段,为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语规范化运动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是国语运动的延续和扩展。在国语运动的基础上,汉语规范化运动不仅在字音方面进一步规范民族共同语,而且还在字形方面作了规范,使民族共同语向标准语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四、语言规范化会不会限制语言的发展和言语风格的多样性?
答:(1)汉语规范化不会妨碍语言的发展,因为规范化所要限制、剔除的只是那些不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只是为了克服语言内部的分歧和混乱。这恰恰是为了促使语言向更加健康、更加精密、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
(2)规范化也不会使语言僵化,千人一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是语言生动、丰富多彩的最重要的手段,作家个人的语言风格更应该大力提倡。文学创作、文艺作品里的语言,在不影响理解的范围内,适当使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方言俚语,也与语言规范化并不抵触。规范语言学中所说的文学语言(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标准语的根柢和源泉,它是语言巨匠们在全体人民所创造和发展的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需要从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方言俚语中吸收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成分。
五、为什么说语言规范化的主要对象是书面语言?
答:语言规范化的主要对象是书面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中的文学语言。原因如下:
(1)书面语言比日常口语更精密、更细致,也更富于逻辑性。
(2)书面语言依托于便于传播的书籍等印刷物,它必然会“在科学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口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六、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1986年)为语言文字工作确定了哪些新任务?
答:(1)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为语言文字工作确定的新任务:
①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②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
(2)在与之配合的多项具体任务中最主要的任务:
①继续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
②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③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
七、提高国家语言能力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社会安全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全面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国家语言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国家语言能力是一个新概念,指国家处理海内外各种事务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其中包括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这是对语言的国家功用的新概括。
只有提高国家语言能力才能充分开发利用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多方面的外语资源,避免国家语言资源的流失,保护语言生态的多样性。为建设语言强国,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以及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做出贡献。
八、你对处理好方言和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中华语言和外语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答:这些都是人们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必须做到的,它要求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的同时,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培养既会说方言,又会说普通话的“双言人才”;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培养既会说本民族语言,又会说汉语的“双语人才”;继续处理好中华语言(华语)和外语之间的关系,在加强母语教育和提升通用性最广泛的外语语种的使用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国家对外事务需要的其他语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