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钧辉《普通生物化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脂质化学

2.1 复习笔记

一、脂质的概念及类别

1脂质的化学概念及其重要性

(1)脂质的概念

脂质是脂肪酸(C4以上的)和醇[包括甘油醇、鞘氨醇(或称神经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水解后一般产生醇和脂肪酸。脂质是构成原生质的重要成分,一切动植物都含有脂质。

(2)脂质的特性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如乙醚、丙酮及氯仿等。

为脂肪酸与醇所组成的酯类。

能被生物体利用,作为构造、修补组织或供给能量之用。

(3)脂质主要的生物功能

提供能量。

保护和御寒作用。

为脂溶性物质提供溶剂,促进人及动物体吸收脂溶性物质。

提供必需脂酸。

磷脂和糖脂是构成生物膜基本成分。

脂质作为细胞表面的物质,与细胞识别、免疫等密切相关。

有些脂质还具有维生素和激素的功能。说明: HWOCRTEMP_ROC00

2脂质的分类

脂质可分为单脂与复脂两大类(图2-1)。

图2-1 脂质的分类

二、单脂

1脂肪与脂肪酸

(1)脂肪

脂肪是由四碳以上构成的甘油酯,体内脂肪以二碳单位的乙酰CoA从头合成,因此脂肪链为偶数个碳原子的碳链。脂肪分为简单三油甘脂和混合三油甘脂。

简单三酰甘油中的3个脂酸是相同的。

混合三酰甘油中的3个脂酸是不相同的。

(2)脂肪酸

脂肪酸简称脂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羟酸和环酸。

饱和脂肪酸

通式为CnH2nO2,分子内不含不饱和键,性质稳定,不容易被氧化,但是含较多胆固醇。

不饱和脂肪酸

多为C18~C22的脂酸,不饱和时双键的位置在C9和Cl0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中通常一个双键也位于△9,其余双键多位于△9和烃链的末端甲基之间。

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动物所必需的脂肪酸。

羟酸与环酸

羟酸是指结构中含有羟基的脂肪酸;环酸是指结构为环状的脂肪酸。羟酸和环酸仅存在于个别动植物体中。

脂肪酸结构的表示方法

先写出碳原子的数目,再写出双键的数目,最后表明双键的位置。如棕榈酸用16:0表示,表明棕榈酸含16个碳原子,无双键。油酸用18:19或18:1[9]表示,表明油酸为18个碳原子,在第9~10位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

生物体中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a.碳原子数在4~36之间,最常见的为12~24之间。

b.绝大多数是偶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奇数碳原子的支链脂肪酸很少。

c.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绝大多数为顺式(cis),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一般在第9、10位碳原子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除△9外,其他双键一般为△12和△15,这些双键很少连在一起,而是间隔存在,其间至少隔一个亚甲基(-CH2-)。

(3)脂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a.脂肪无色、无嗅、无味,呈中性,相对密度皆小于1(固体脂质的相对密度约为0.8,液体脂质的相对密度为0.915~0.94)。

b.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在热乙醇内溶解度甚大,在冷乙醇内不易溶解。

c.乳化作用,即在有乳化剂如肥皂和胆汁酸盐存在下,油脂可和水混合成乳状液,这种作用可促进肠道内脂肪的吸收,有重要生理意义。

d.脂肪能溶解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和某些有机物质(如香精)。

e.天然脂肪无明确熔点,有折光性,不饱和脂肪的折光率一般比饱和脂肪的高。

化学性质

脂肪的化学性质和它本身的酯键及其所含的甘油和脂酸都有关。

表2-1 与脂肪化学性质有关的因素

2

蜡是高级脂酸与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

(1)蜡的性质

蜡不溶于水,熔点较脂肪高,一般为固体,不易水解。

(2)蜡的用途

蜡在动物体内多存在于分泌物中,主要起保护作用。

蜡在工业上用途颇大,蜂蜡、虫蜡可作涂料、绝缘材料、润滑剂,羊毛蜡可制高级化妆品。

三、复脂

复脂是指含磷或糖等非脂性物质的脂质,脂质可分磷脂与糖脂两类。

1磷脂

磷脂为含磷的单脂衍生物,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可分为甘油醇磷脂及鞘氨醇磷脂两类。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甘油醇磷脂

甘油醇磷脂由甘油、脂酸、磷酸和其他基团(如胆碱、乙醇胺、丝氨酸、脂性醛基、脂酰基或肌醇等中的一或两种)组成,是甘油醇酯的衍生物。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缩醛磷脂和双磷脂酰甘油六类物质。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a.结构

磷脂酰胆碱分子含甘油、脂酸、磷酸、胆碱等基团。自然界存在的磷脂酰胆碱为L-α-磷脂酰胆碱,其结构式为:

说明: HWOCRTEMP_ROC190

第一,R1(或R2)-CO-是脂酰基。磷脂酰胆碱有α-型与β-型之分。

第二,磷脂酰胆碱的磷酸基上的-H和胆碱基N上的-OH基可解离,因此,其结构式存在两性离子型。

第三,磷脂酰胆碱分子中的脂酸随不同磷脂而异。天然磷脂酰胆碱常常是含有不同脂酸的几种磷脂酰胆碱的混合物。

第四,α位的脂酸(R1CO-)通常是饱和脂酸,β位的脂酸(R2CO-)通常是不饱和脂酸。

b.性质

第一,磷脂酰胆碱为白色蜡状固体,在低温下可结晶,易吸水变成棕黑色胶状物。不溶于丙酮,但溶于乙醚及乙醇,在水中呈胶状液。

第二,磷脂酰胆碱经酸或碱水解后可得脂酸、甘油磷酸和胆碱,在体外很难水解,但在生物体内可经酶促水解生成甘油和磷酸。

第三,磷脂酰胆碱分子中的磷酰胆碱端为亲水端,有极性,易与水相吸,称为极性端;其余部分为非极性端,属于两亲化合物。

第四,脂酰胆碱可被磷脂酰胆碱酶水解,失去1分子脂酸而产生单脂酰化合物。磷脂酰胆碱被胆碱磷酸酯酶水解,释放出胆碱,即产生磷脂酸。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旧称脑磷脂。这两种磷脂是在脑组织、神经组织和心、肝及其他组织中存在,常与磷脂酰胆碱共存。

a.结构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的结构与磷脂酰胆碱相似。

b.性质

第一,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性质不稳定,易吸水,在空气中即氧化为棕黑色物质。水解后产生脂酸、甘油磷酸与乙醇胺或丝氨酸。

第二,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的脂酸通常有4种,即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少量二十碳四烯酸。

第三,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不溶于丙酮及乙醇而溶于乙醚,故可与磷脂酰胆碱分开。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肌醇磷酸、磷脂酰肌醇二磷酸

磷脂酰肌醇是一类由磷脂酸与肌醇结合的脂质。

缩醛磷脂

缩醛磷脂存在于脑组织及动脉血管,可能有保护血管的功用。

双磷脂酰甘油

双磷脂酰甘油又称心磷脂,大量存在于心肌中,由两分子磷脂酸和一分子甘油结合而成,是脂质中唯一具有抗原性的脂质。

(2)鞘氨醇磷脂

鞘氨醇磷脂是由鞘氨醇、脂酸、磷酸与氮碱组成的鞘氨醇酯衍生物,主要存在于神经的髓鞘中。鞘氨醇的氨基以酰胺键与长链(C18~C20)脂酸的羧基相连称神经酰胺,是鞘氨醇磷脂的母体。

鞘磷脂的结构

鞘磷脂由鞘氨醇、脂酸、磷酸及胆碱组成。其结构为:

说明: HWOCRTEMP_ROC280

鞘磷脂的性质及功用

a.鞘磷脂为白色晶体,对光及空气皆稳定,可经久不变,不溶于丙酮、乙醚,而溶于热乙醇,与CdCl2成加合物,在水中呈乳状液,有两性解离性质。

b.鞘磷脂主要存在于神经的髓鞘中,对神经的激动性和传导性可能有重要作用。

2糖脂

糖脂是具有一般脂质溶解性质的含糖脂质。分子中含一个及以上的糖分子。糖脂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糖脂是构成细胞膜脂质双层的组分,糖脂中的神经节苷脂具有受体的功能。

(1)N-酰基鞘氨醇糖脂(神经酰胺糖脂)

N-酰基鞘氨醇糖脂只含1分子半乳糖,由鞘氨醇、脂酸和D-半乳糖所组成,是哺乳动物组织中存在的最简单的鞘氨醇糖脂。溶于热乙醇、热丙酮、吡啶及苯,不被碱皂化。N-酰基鞘氨醇糖脂分为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

脑苷脂(脑糖脂)

脑苷脂只含1分子糖(半乳糖),是哺乳动物组织中存在的最简单的鞘氨醇糖脂。脑苷脂分角苷脂、α-羟脑苷脂、烯脑苷脂和羟烯脑苷脂。

神经节苷脂(神经节糖脂)

神经节苷脂存于大脑灰质、神经节细胞、红细胞、脾、肝和肾等软组织中,其组分为鞘氨醇、脂酸、半乳糖、葡萄糖和唾液酸。

(2)甘油醇糖脂

甘油醇糖脂又称植物糖脂,是由二酰甘油与己糖或脱氧葡萄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存在于绿色植物中。

3固醇

固醇类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是4个环组成的一元醇。所有固醇化合物分子都是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核心结构,有α及β两型。固醇化合物有游离固醇和固醇酯两种形式,动物固醇以胆固醇为代表,植物固醇以麦角固醇为代表。

(1)胆固醇

胆固醇以游离及酯(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酯)形态存在于一切动物组织中,植物组织中无胆固醇。脑及神经组织中含量较高,其次为肾、脾、皮肤和肝。腺体组织的胆固醇含量一般比骨骼肌高。

结构

胆固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其C-17位上连接一个含8个碳的支链,C-3位上有一个-OH基,第C-5,C-6位间有一双键。

化学性质

a.胆固醇的醇基可与脂酸结合成酯,与碱共热可引起分解。

b.胆固醇的双键上可以加氢、碘或溴。

c.胆固醇C-3位上的-OH基可被不同氧化剂氧化成一系列的衍生物。在C-7位脱氢可得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变成维生素D3,在动物体中胆固醇可转变为多种固醇类激素。胆固醇在机体内还可转变成胆汁酸,可促进脂肪消化。

d.胆固醇(或其他固醇)的氯仿溶液与醋酸酐和浓硫酸作用产生蓝绿色,可作为固醇类的定性试验。

e.胆固醇的醇溶液可被毛地黄皂苷醇溶液沉淀。可利用该反应测定胆固醇。

生物学功能

a.胆固醇脱氢变成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紫外光照射后,可得维生素D3

b.胆固醇可变为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胆汁酸也由胆固醇转变而来。

c.胆固醇结晶会导致胆管阻塞,固醇的代谢失常会引发动脉硬化。

(2)麦角固醇

麦角固醇是酵母及菌类的主要固醇,最初从麦角(麦及谷类因患麦角菌病而产生的物质)分出,属于霉菌固醇一类,可从某种酵母中大量提取。

结构

麦角固醇的结构比胆固醇多2个双键,1个在C-7,C-8之间,1个在支链上C-22、C-23间。

性质

麦角固醇的性质与胆固醇相似,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变成维生素D2

(3)其他天然固醇

包括动物固醇中的羊毛固醇、海绵固醇、蚌蛤固醇;植物固醇中的酵母固醇、谷固醇、豆固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