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新闻学(中南财大2009~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华科2006年研)

答:新闻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和它的载体——由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所组成的新闻事业,研究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新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等。狭义的新闻学专指理论新闻学,即通常所说的新闻理论。

2.精确新闻学(南开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山东大学2005~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

答:精确新闻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曾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一种新闻报道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闻学者菲利浦·迈耶在其1971年出版的《精确新闻学》中提出来的。精确新闻学主张,应该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新手段采写新闻,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精确新闻学自从提出后,不断向美国以外的地区扩散,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报道方法。

3.新新闻主义(四川大学2017研;清华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

答:新新闻主义又称“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其发展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珀帝和亨特·汤姆逊。这些人的作品主要发表在《纽约客》、《乡村之声》和《老爷》等杂志上。

二、简答题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在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是一体的,但在西方传播学和新闻学有所分离,各自有不同的学科重点与研究对象。

新闻学曾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之一,而传播学一旦形成独立的学科以后,与新闻学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分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

(2)产生时间不同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应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

(3)研究领域不同

新闻学对媒介的研究内容只集中在新闻部分。报纸中新闻研究的是报纸的四大块——新闻、评论、广告、副刊,它主要研究前两块。广告研究近几年才起步,副刊只略微涉及;至于电视,只研究其新闻部分,60%以上的娱乐节目不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广播亦然。而大众传播学对六大媒介的全部内容都研究,领域要开阔得多。

(4)研究侧重点不同

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媒介内部的规律,而传播学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即效果研究,这部分约占70%。

(5)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以逻辑推理为主,以某个理论为依据,推导出很多理论,属于直观式研究。至于大众传播学,对批判学派介绍很多,因为我国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之十分相似。而且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问题、阴暗面。但不能因而误以为批判学派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大众传播学年研究的主流是实证学派,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批判学派。

(6)学科背景不同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很多,涉及的学科广泛,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流派繁多,观点庞杂。换言之,哲学有多少流派,大众传播学就有多少流派。相对而言,新闻学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它发展的因素。

三、论述题

1.2010年9月胡锦涛在参观人大时指出要寻找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概括现在新闻传播的几个特点并进行论述。(人大2011年研)

答: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传播的信息化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人类生产、加工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发达,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却没有同步增长,出现“信息过载”,过量信息使人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信息。因此,新闻业不能满足于仅仅提供信息,还要尽可能成为意义的阐释者,帮助人们实现信息意义的赋予和文化地图的定位。

(2)传播的数字化

数字化不仅改变信息的物理记录方式,更意味着压缩信息交流的物理距离。新闻传播呈现出传媒网络化、信息多媒体化、通讯移动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技术趋同化的特点。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密不可分,网络媒体不只在信息增长方式上与传统媒体形成本质区别,各种信息来源被不断地整合到网络世界当中,也使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传播的全球化

互联网上数以百万计的频道和全球交互视窗系统,使一个人不分国家和种族,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自由地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微博等网络媒体给每个人都装上了扩音器,将人类带到了一个交流的奇迹状态,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

(4)新闻信息的差异程度开始降低

新闻信息的选择标准已经由传统的新闻价值尺度拓展为传播价值尺度。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偏爱那些具有重大性、突发性、异常性、趣味性的信息,而传播价值的外延则大于新闻价值的外延,只要是真实的、新近或正在出现的信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都有传播的必要和价值。传播价值不仅包含传统的新闻价值因素,而且延伸到了以实用性、服务性为主的日常生活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生活类信息和实用信息涌进新闻报道领域里来,新闻价值观念中的“反常性”、“趣味性”正在淡化和消减。

(5)新闻传播者的多元化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除传统专业化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在提供信息外,大量的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开始涌现。互联网平台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微博、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崛起,用户可以轻松快捷地发布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信息的传播与使用不再被少数社会精英阶层所垄断。但这不意味着专业媒体组织就会消亡,海量信息的筛选和核实,仍需它发挥专业优势完成。

(6)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现代传播技术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中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不再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受众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对信息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信息的接收,并且能对信息进行反馈。在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中,新闻信息得到补充,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此外,交互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传播网络更为复杂多元。

(7)新闻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

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现在的新闻传播在效果形成方面,过程更为复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多种形态,形成了复杂的传播结构。信息的原始传播者并不能对传播的范围、渠道等进行控制,因而对于最终的传播效果,也是无法加以准确估计的。现在传播效果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传播手段与渠道,还与传播情境中人与人的关系紧密相关。

2.有研究者发表过题为《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的论文,认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人大2004年研)

答:《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李良荣教授与博士研究生李晓林发表在《新闻大学》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独特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使新闻学研究面临了许多崭新问题。比如,广告成为媒介的主要财源,以报业为例,1983年全国报业广告为7千万元,至1997年,广告营业额已达96亿元。于是,广告与受众的关系研究便成为新闻学面对的新课题。这样的新课题层出不穷。新闻学的发展与借鉴大众传播学的要求愈来愈紧迫,这两门学科的转化整合是新闻实践的呼唤,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新闻学和传播学两门学科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文化积累。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新闻媒介的改革,新闻学已有向传播学转化的趋势,所以我个人也同意李良荣教授的这个观点,具体看法如下:

(1)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衔接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新闻学的内容看,它可分为理论、历史、业务三部分。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为支点,“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的关系。”虽然两门学科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积累,但是应当看到,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并非毫不相干,这两个血统不同、生长阅历不同的学科有着许多联系,在其各自的学科框架内有着不同程度的衔接。具体表现在:新闻学始终以新闻为逻辑生长点,而大众传播学则把信息当作其天然的研究对象,这为这两门不同背景、不同研究对象的学科的交融,打开了思路。新闻与信息是一对同质的、相互交叉的范畴,这种同胞式的研究内容成为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整合的必要前提。新闻学是在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兴起的,从一开始,新闻学就把有关媒介尤其是报业的结构、功能性研究置于首要位置,这与大众传播学中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可谓不谋而合。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这六大块中,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一半的内容与新闻学研究对象重叠。新闻学中的读者需要理论,与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只是作为媒介对象物的读者或受众,在这两门学科各自的研究框架内所处位置的不同,显示了这两门学科的不同重心。新闻学侧重以媒介为本位的读者理论,而大众传播学则把受众理论置于整个学说的核心位置。

所以,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就是在这种既有质的不同、又有现象联系的情况下发展各自的学说的,新闻学囊括大众传播学中的与它相关联的部分似在情理之中。即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学科背景。

(2)新闻改革要求新闻学吸取传播学的理论养分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新闻媒介的改革。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媒介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表现在:媒介结构发生变化,过去以报业为主、辅以广播和电视的格局,被报纸、广播、电视齐头并进的局面代替。而且,报业、广播、电视的分化趋势明显。各种专营某一类信息的媒介迅速发展,譬如报业的证券报、体育报等;广播的各种专业台,诸如经济台、音乐台、交通台等;电视业的有线电视、教育电视等纷纷从原有媒介中分化而出,使得媒介品种急速增长。媒介功能发生变化,媒介变化的世界和变化的受众需求,其功能从过去单一的宣传功能转变到提供信息、进行宣传、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等多元化的功能。媒介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媒介把视角转向了传播。媒介经营方式的变化,即媒介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已从事业型转向产业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力量。报业集团的出现就是利用传播学理论而创建的一种媒介模式。它既是传播媒介,又是经济实体,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报纸的统收、统支、统包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报业的集约化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理论、受众理论、竞争理论的实际意义。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探索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面对生机勃勃的新闻媒介改革,传统新闻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传统新闻学显得与时代步伐很不合拍,从新闻学术刊物、新闻学开设的课程等方面来看,传统新闻学表现出老、旧、窄、怪的特点。“老”,即指课题老,对新形势下的新闻业的新问题少有涉及;“旧”系指研究方法陈旧,多用抽象、思辨等方法,而少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窄”系指研究的面窄,对新闻改革表现出的新层面几乎视而不见;“怪”是因为难脱旧有窠臼的课题、方法等与做文章的标新立异之间的矛盾所致,所谓新瓶装旧酒,极不协调。

理论的力量在于为实践开辟道路,新闻学要为新闻改革开辟道路,它自身就必须进行改革,如果光是运用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不足以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不能够为媒介发展引路的。新闻学需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吸取大众传播学的养分,转化为自身的机能,才能担当此任。

(3)转化的途径

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把它作为学科框架内的重头戏,加以深入研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研究在大众传播学中极受重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项基本研究领域之一。受众观念的引进,对新闻学而言,有其强烈的针对性。

由于新闻学一向以宣传为本,它的读者理论是以媒介为本位,而非以受众为轴心,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没有把宣传和受众需要结合起来。这种学术框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显露出诸多不便,不利于新情况下的媒介发展。比如,媒介品种的急剧增加,即是媒介针对受众分群现象而采取的自我分化,媒介的发展是依据社会——受众的需求而展开的,如果没有对受众的分析研究,单单把着眼点置于媒介为本位的研究上,反而禁锢了媒介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媒介以未有之势发展,开拓了新闻学研究的视野,媒介的发展与受众需求的联系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也愈益为人们所认同。

实际上,受众理论给新闻学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实践意义上的变化。

a.受众理论与媒介内容、功能、经营运作等的变化互为因果。受众观念的输入,使得媒介从单一的宣传定式中走出,而注重受众需要的新闻内容,即报道信息成为受众的首选目标;受众对不同种类信息的选择引发了媒介类型革新,媒介分化现象说明了这一命题;最重要的一点,受众对媒介而言即是市场,广告的价位及数量与受众的数量如影随形,谁拥有最多受众谁就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媒介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受众理论与媒介发展这种关系,在新闻实践中逐步深化,也为新闻学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b.受众理论整合了新闻学中对报纸、广播、电视三大部分,有关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分类研究。在新闻学中,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是稍有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为被媒介指导的对象而存在的;受众理论则使这种被动的角色成为主动参与媒介运作的积极角色,受众甚至成为媒介发展所依据的基础,这种角色换位带来的媒介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c.受众调查,应成为新闻学研究中开展的一项常规业务,用来测试媒介的实际效应,进行具体分析。而这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新闻学没有进行深入的操作和研究。

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传播效果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心,传播学中的效果理论花样繁多:美国传播学派的效果研究,侧重于个人的、短期的、直接的效果;欧洲批判学派则重视从宏观角度对传播者和传播制度的研究。效果研究中的说服性传播、“议程设置”假说、“使用——满足”说、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等对新闻学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比如,早期的说服性传播就直接研究宣传,在宣传目标、接受信息和宣传效果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有利于校正宣传和宣传目标之间的差距。“议程设置”假说则主要涉及人们的学习和注意力,认为大众传播会影响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左右人们的思想,控制舆论导向。“使用——满足”理论主要从受众的需要、兴趣,利用媒介的心理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测试媒介的效果。

在中国,新闻学有关效果理论的研究十分贫乏,然而又十分急需。效果理论至少在新闻学领域引发如下回应:

a.理顺新闻学中有关宣传、舆论导向、受众兴趣等相互关联而又异质的概念关系,尤其在实证方法下,对这些概念做进一步的印证和澄清,便于新闻学的基础性研究的深入。

b.效果理论对媒介的影响之大,在于其伴随效果理论而开展的媒介调查,理论被量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阅读率、收视率、收听率中量化媒介在市场中的份额比例,从而调整媒介的内容、功能、运作等,便于媒介的发展。比如,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任何评说,就可从调查中看出端倪,从而得到比较明确的体认。

c.借鉴效果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作为新闻学认知外界事物的方式,从而扩大研究领域和展现新的研究风貌。方法的多元将为学术研究增添新的路径,使人们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研究成果,解决存在和新生的诸多问题,开辟新的研究范围。

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中有关媒介经营理论。大众传播学涉及到的经济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有关信息的理论,二是有关广告的理论。信息是大众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媒介发展正是有赖于信息的传播;广告是大众传播业的支撑点,受众市场、发行市场、媒介的内部管理、媒介的内容选择等都是为了吸引广告,以获得媒介生存条件,当然,新闻学在吸收这些理论时,要符合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的媒介发展要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大众传播学生长于典型的西方市场经济之中,服务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他们的传播制度,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大众传播学在美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术领域,像社会科学的其他部门一样,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个现代的、工业的城市的需要而发展的,并且是以某种根据和观察所得的、充满数据的和集中于商业的研究表现出来的。”所以,大众传播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经济制度而建立、发展,并反过来对经济制度发生重要影响的,它是地地道道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孕育生长的新闻学,有其独特的理念成分,它的基础性研究有其成熟的魅力,比如新闻五性就构成了新闻学的理论主干,如何在发扬传统与吸引外来文化方面保持科学的态度,是做好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的首要工作。大众传播学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媒介运作,但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它的借鉴,应与做其他的文化课题一样,有一番去粗取精的改造制作,以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要求。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处于大幅度的转型期,媒介发展对新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传播学针对市场经济下的媒介发展,有它独特的引导方式和解题方式,因此,借鉴大众传播学的优秀成果是新闻学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