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新闻?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无论是世界大战的开打,还是当代恐怖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大规模疫病的流行,这些由传媒提供的能够影响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命运的新闻总是引起优先的和普遍的关注。而这种功能是一般的信息所不具备的,这就是新闻的力量。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的报道,或者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每一条新闻通常含有五个要素,业界和学界通称为5个W和1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什么)和How(如何发生)。
(2)新闻与信息的异同
①新闻与信息都是对运动中的物质状态的显现与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所显示的关于物质运动的信号。
②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与人类事先储存的信息显然不同,前者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news)。同人类事先储存的海量信息相比,新闻的这种由世界的最新变动产生的那种信息只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信息与新闻当然是种与属的关系。
2.什么是信息社会?它有哪些特征?
答:“信息社会”的概念可能是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最早提出的。
(1)信息社会的定义
80年代中国的一本畅销书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推出的《第三次浪潮》,其中指出,在第二次浪潮的社会即工业社会中,统一的大众传媒占统治地位;而在第三次浪潮的社会即高度电子化信息社会中,则有可能出现活泼多样的信息传媒,社会的基本结构新增了信息体系。
从广义上讲,一切有意义传播的传播内容(讯息)都是信息。在较狭窄的(但仍然是粗疏的)意义上,信息通常指涉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验证的和可信的事实性资料(数据),这包括与世界有关的事实的意见和报道。在更狭窄和更精确的意义上,信息可以等同于被传播的“资料(数据)”,这种“资料(数据)”在现实的某些领域中可以形成差别性,进而可以减少接受者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社会里,优先被关注的是由高度发达的媒介产生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信息绝对量的增长。
(2)信息社会的特征
①在中文学界,中国台湾学者李茂政在1984年出版的《传播学》一书中概括了信息社会的以下特征:
a.科技信息大量出现,引发知识爆炸。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主的信息服务已不适应时代要求,新的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b.信息工业急剧扩大,特别是报、刊、书、广播、电影、电视发展十分迅速。
c.实证资料收集服务大发展,各种民意调查大量使用。
d.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信息社会工作的人数已占就业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e.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②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信息社会的特征有:
a.信息工作的主导地位。
b.巨量的信息流动。
c.关系的互动性。
d.各种活动的整合和交融。
e.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
f.全球化趋势。
g.后现代文化。
3.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答:我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知道,不同的新闻、不同的题材(内容),对新闻接受者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别的。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称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理念来自新闻实践的经验性归纳。
(1)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一般有以下五个:
①及时。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报纸上的新闻只有24小时的寿命,遇重大突发事件常常发行号外。
②接近。事件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今天还包括心理接近。
③显赫。显要人物引起的注意高于非显要人物。
④重大。新闻事实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程度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⑤趣味。西方新闻界认为,“趣味是吸引读者的良方”。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变态、带人情味的东西更有兴趣。
(2)新闻传播的要求
①真实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相符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这种认识的外化物(认识主体)必须同报道对象(认识客体)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②客观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
③公正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 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的公共管道,所以传播业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同样的报酬条件取得传媒的使用权,包括通过收受媒介获得同样数量的资讯,在媒介上自由发表负责任的意见,对政府与官员实行监察与批评,对传媒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批评。
④全面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只有向受众全面地提供事实与情况,尤其是意见与看法对立的事实与情况,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宏观真实与客观公正。全面性是新闻传播实现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全面报道事实,全面提供各方面情况与意见,有助于受众了解全局,认识事物整体,知晓事件全过程。
⑤快捷性要求
新闻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时效。迅速及时的新闻报道才有吸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受众的青睐。迅速及时的新闻报道才有吸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受众的青睐;反之,陈旧迟滞的报道就不再有吸引力,这种新闻置传媒于死地,为公众所摈弃。提高新闻报道的快捷性,适应国际新闻竞争和传媒技术发展的新环境,是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4.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答:传播,新闻,宣传三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又不完全相同,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1)传播、新闻和宣传的定义
①传播
传播是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传播的目的在于“通”,亦即传播内容为传播对象所理解,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实现信息共享。在通常情况下,传播内容经过传播者的加工转换实现了符号化(这一过程称为编码),只有具备这种符号解读能力的传播对象才能确定传播内容的意义(这一过程称为译码)。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传播将无法进行。新闻传播者追求的一个目标便是尽力缩小受众理解的差距,使传受双方对新闻报道实现意义共通。
②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的报道,或者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
③宣传
宣传是指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2)传播、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①三者联系表现在:
a.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
b.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
c.新闻事业脱胎于早期的政治、军事和宗教宣传活动。
②另一方面,从现代的观点看,宣传与新闻无论是在内容、方法,还是在目标上,都是有若干不同点的。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5.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答:传播媒介(media)简称传媒或媒介,是传播活动需要借以进行的中介。
(1)传播媒介的定义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媒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泛指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或者是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与传媒相近的术语有(传播)工具(vehic1e)、(传播)渠道(channe1)。②在日常用语中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
(2)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①新闻传媒古已有之,而大众传媒则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
②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被归在大众传媒门下。
传媒有大众传媒和非大众媒之别,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
a.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
b.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news media)。
6.根据历史演进时序,传媒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根据历史演进时序,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以下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原始媒介,指人类史前时期语言发明之前最先使用的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
(2)口语媒介,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古已有之、于今不衰的特殊媒介,大约有3.5万年历史。
(3)书写媒介,约5000年前,最古老的文字诞生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东方社会。从此,石头、青铜器、龟甲、兽骨、黏土版、竹、木、绢帛、羊皮纸、莎草纸陆续成为记载文字的材料。
(4)印刷媒介,尽管中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故乡,但是印刷品被长期幽禁在宫廷内。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欧式活字印刷术,信息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
(5)电子媒介,指一切用电磁波输送信息的媒介。它的问世使人类能够以光电的速度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并摆脱了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依赖,将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进化为电子信号传播。
(6)新媒介,指与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相对的、由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进步而创造出来的新型电子媒介,包括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手机和多媒体等。
7.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答:根据传播对象的多寡和性质,可以将传播分为五个层次:
(1)传播的层次
①内向传播(intrapersona1 communication)。指人的自我信息传递,如感知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学的性质。它既是人最基本的传播活动,又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②人际传播(interpersona1 communication)。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由于情绪和身体联系密切,传播具有个人色彩,信息反馈和双向互动及时而丰富。
③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指社会群体内的信息交流。群体传播是数量不等的人群按照某种会聚的方式在一定的场所进行的,总体体验不如人际传播那样来得直接和强烈。
④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1 communication)。指以职能集团为主要成分的社会组织内部(如政党、社团、机关、学校、企业、军队)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
⑤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连续不断地向一般社会大众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意义与局限
①特点。参加者的规模分散;依靠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大众传媒;传播机会定期;参加者的角色分化、固定化;获得反馈困难;信息内容公开化、一般化。传播参与者越来越多。信息的个性越来越淡薄,而共性色彩越来越浓烈。受众在时空、感情等方面越来越分离。传播技术和组织越来越复杂。
②意义。大众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量大、传播对象众多诸多优势,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层次上进行。然而其他传播层次仍然很重要,与大众传播相互补充。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它可以在以上任何一个层次上进行。
③局限。由于在大众传播中传受双方角色的分化和固定化信息被定期传向难以捉摸的受众,它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传播对象,对传播对象也不了解,受众的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容易形成单向传播,导致传播效能低下。
8.简述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答: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家,而作为伊尼斯的学生,麦克卢汉是20世纪60年代屡屡提出振聋发聩之论并极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
(1)伊尼斯的媒介观
伊尼斯认为,传媒对文明的产生、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都有高于一般人想像的深重影响。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①时间媒介。即能在时间上保存久远的媒介。这类具有耐久性但是比较笨重的媒介制造出地方割据的等级制社会,对倚重时间、忽略空间的宗教的传承有利。
②空间媒介。即能在空间上传诸辽远的媒介。这类轻软易携但不适于长久保存的媒介适合广袤地区的治理,制造出像中国古代这样的中央集权社会,对倚重空间、忽略时间的国家官僚体制的强化有利。
(2)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麦克卢汉认为,一个社会所流行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本质和程度。他的理论要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地球村(G1oba1 Vi11age)
电子媒介连接四海,同步报道重大事件,空间距离和时间间距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上被压缩为弹丸之地;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结成了密切互动、无法幽居独处的紧密社区。
②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具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
③媒介是人的延伸(The Extension of Man)
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传统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如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交通工具是足的延伸,无线电波是听觉的延伸,而现代电子媒介则是将人体整合成一个统一有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使人的感知形成三维结构。
④冷媒介与热媒介(Co1d Media and Hot Media)
冷媒介指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它们要求人们深度参与和卷入,这样就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指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此受众被剥夺了深度参与和再创造的机会。
9.什么是新闻事业?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答:以19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将1450年古登堡印刷术问世至今的500余年划分为前新闻事业时期和新闻事业与大众传播事业时期。新闻事业不同于一般新闻传播行为,它应是职业的新闻机构所进行的广泛影响社会的经常性活动。而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虽然已经出现了职业新闻机构,但是新闻信息的传播量、传播频度、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尚不足以深刻影响社会大众。
(1)新闻事业的定义
新闻事业是指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媒介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活动。不同于一般新闻传播行为,它应是职业的新闻机构所进行的广泛影响社会的经常性活动。
(2)新闻事业的产生背景
①出版自由权利在西方国家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初步社会化。
③大众化报纸和新闻通讯社的问世。
④19世纪中后期广告业的发展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引起人们对娱乐的需求。
10.简述当代媒介技术的融合和媒介组织的复合。
答:在技术发展推动下,当代美国的媒介生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互联网络为先导的、多种有效媒体并存的多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1)媒介技术的融合
①媒介技术的核心在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变革已经使得各种媒介呈现一种汇流之势,人们可以通过服务商提供的多种渠道,完成文字、数据、音视频、增值业务的传输,原来传输频谱资源的稀缺性不复存在。
②媒介技术融合带来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多媒体化、媒介资源的丰富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四个结果。
(2)媒介组织的复合
①媒介组织的复合是指:随着媒体数量越来越多,每个媒体的覆盖面越来越小;而每个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却越来越多,其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和提高对受众的最大占有,当代媒介组织纷纷通过联合兼并实行集团化、跨媒介和跨国经营,这导致一些传媒机构组织复杂化、规模庞大化和发展迅速化。
②媒介组织的复合可能会使得巨型媒介集团控制大部分的受众市场,越来越多的媒介掌握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中,信息传播口径可能出现趋同化,受众的知晓权会因此而受到侵犯。
11.简述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产生的不同背景和研究对象。
答:以19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将1450年古登堡印刷术问世至今的500余年划分为前新闻事业时期和新闻事业与大众传播事业时期。随着新闻和大众传播事业的职业化进程,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在世界各主要国家趋于普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产生的不同背景
①新闻学的产生背景
新闻学发端于人类的一种专门性的社会实践——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自19世纪30年代产生,经过多年积累,在20世纪初期孕育出新闻学。新闻教育事业最早出现在英国和美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关于报刊实际新闻运作业务即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内容的,早期的新闻教育者基本上来自报刊,后来研究领域拓宽到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的历史。新闻学是报刊新闻事业的产物,以传统的“报学”研究为基础。
然而在与新闻实践密不可分的表象后面,新闻学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和问题领域——侧重研究新闻事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②传播学的产生背景
传播学伴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兴盛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美国。以新闻、广告和娱乐为传播内容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是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2)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①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a.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相对集中于新闻事业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b.从传播过程所涉及的有关部类看,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新闻传播者。
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a.从研究对象上看,传播学除了研究新闻媒介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
b.从传播过程所涉及的有关部类看,传播学研究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所有部类。
(3)詹姆斯·凯里教授提出的新闻教育的三项原则是:
①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并不等同于或包含广告、传播、传媒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电视。
②新闻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不能与传播或者传媒相混淆。
③新闻学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学。
12.新闻事业和大众传媒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重复现象。新闻与大众传媒的功能即是新闻和大众传播系统在与社会和大众的互动中所表现出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1)新闻事业的功能
①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以此来满足公众的日常需要,维持新闻传播系统的稳定。人们阅读报纸,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主要目的是获知新闻。人们出于生产和生活需要,必须及时地知晓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动。新闻事业使职业化和社会系统性的新闻传播成为可能,它每日每时向人们提供各种新闻信息,加强其联系和交往,帮助其趋利避害。
②新闻事业另一功能是发表时评(新闻评论)。它通过意见的表达和传递,使人们获知他人和媒介对新闻事件和当下社会问题的看法。新闻媒介担当着公共时事论坛的角色,帮助公众分析政治和经济形势,协调公众的意愿,为国家和社会导航。
③舆论监督即对政府、官员和社会中的其他权势集团进行监督是新闻事业的一项政治功能,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它被包容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中。
(2)大众传媒的功能
①监视环境
监视(守望)环境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他们及早防御。监视环境还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公众舆论的反映和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②协调社会
协调社会是一种组合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这样就可以避免环境监视的负功能。
③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的功能就是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指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使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
④娱乐大众
娱乐功能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突出功能。其原因是随着文化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而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飞速发展,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⑤推动经济
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可以作为经济实体出现,而其所提供的信息对社会经济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⑥虚拟现实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传媒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然而,这有可能是一个虚拟的和倒置的现实。由传媒传递的经验所引发的熟悉性常常会导致现实倒置的感觉:所碰到的真实的客体和事件,似乎比其媒体的表征还缺乏具体的存在。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答:“传媒的四种理论”包括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和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传媒的四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956年,弗雷德里克·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施拉姆这三位美国学者推出的“传媒的四种理论”。学界公认,它首次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大众传媒与它运行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关联,开了新闻与大众传播比较研究的先河,为后来的许多教科书所引用。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世纪、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②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以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③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则就要被迫执行。
④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的助手而存在。
(2)“传媒的四种理论”的意义
“传媒的四种理论”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普遍赞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理论的批评和修正也日见增多,其中包括批评它是冷战的产物、未揭示经济制度对传媒的影响和它的西方中心观。
2000年,英国学者詹姆斯·科伦和韩国女学者朴明珍推出了“去西方化传媒理论”。其特点是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全球主要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与传媒制度的关系进行综合考察。
14.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随着新闻和大众传播事业的职业化进程,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在世界各主要国家趋于普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
(1)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①新闻教育事业最早出现在英国和美国。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英语系开设新闻专业课。1908年和1912年,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成立新闻学院。
②继美国之后,各国纷纷成立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机构,开办新闻学院和新闻系,经过百余年的蓬勃发展,世界新闻教育事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③近几年,中国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各高校的新闻和传播院、系遍地开花,并形成了新闻教育大专、本科、第二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格局。
(2)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受众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②可以培养受众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以批判的眼光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③可以帮助受众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④可以激励受众以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将评判性信息反馈给媒介,改变其不利于培养公民素质和情趣的行为。
15.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大众传媒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
答:积极应对传播全球化包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中国文化和传媒业的利益。同时,传播实力相当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对于中国而言,可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1)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诸多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差距,壮大自身的传播实力。
(2)主动参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抛弃过时的思维方式,推进新闻传播的国际交流,积极与国际通行的新闻传播规则接轨,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促进新闻传播全球化朝着自由、平等、公正的健康方向发展。
16.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评价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通文化。
(1)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①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文化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沟通文化。
②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具有共生关系,因此大众传媒所代表的文化又被称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从诞生起,就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
(2)对大众文化的评价
对大众文化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评价:
①从消极作用来看,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暴露出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a.在有限的新闻版面上,记者真正从第一线开发出来的新闻并不多,许多是主观策划“做”出来的文章,有些是“炒作”旧闻。
b.在一些大城市,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
c.大量刊登这些非新闻性的东西,报纸蜕变异化。
d.娱乐性、广告类和商务性电视节目占据了许多时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
②大众文化与现代传媒、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大众文化有如下积极作用:
a.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播成功地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在身的政治情结。
b.突显了对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人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
c.大众文化的传播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