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专用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感 觉

一、感觉的含义

(一)感觉的定义和作用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心理学研究中,感觉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大脑就无法反映客观存在,意识也就无从产生。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始于感觉。

2.感觉的作用

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1)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具体来说,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相反,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二)感觉的种类

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对感觉进行分类。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把各种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觉知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属于外部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觉知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属于内部感觉的有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

(1)视觉感受器对光波的电磁能发生反应;

(2)听觉感受器对声波的机械能发生反应;

(3)味觉和嗅觉感受器对化学能发生反应;

(4)皮肤上的感受器对触压的机械能和热能发生反应。

3.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

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

体表感觉,包括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

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

内脏感觉。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1)一般来说,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1/R

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差别感受性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反之,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在广泛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用公式表示:

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差别感觉阈限。当I不同时,△T也不同,但是△I与I的比值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记为K,K又称之为韦伯分数。上述公式也称为韦伯定律,表明了差别感觉阈限与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对不同感觉来说,K数值是不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对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换句话说,只有使用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才是一个常数。刺激过弱或过强,比值都会发生改变。

3.心理物理定律

心理物理定律是表明物理刺激的强度与它所引起的感觉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费希纳定律主要内容:

费希纳定律又称对数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假定:把最小可觉差(即连续的差别感觉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从感觉阈限开始,就可以测量为了向上前进一个最小可觉差所必须增加的刺激量,连续测试下去,就可把全部刺激范围分成若干个差别阈限的单位。

费希纳运用积分进行推导,得出下列公式:

公式中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刺激量。由此可见,刺激强度的变化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感觉的变化要比刺激强度的增长慢,即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范围。

(2)史蒂文斯定律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提出了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而变化,即感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其公式为:

公式中P表示感觉大小,I表示刺激的物理量,K为常数,b表示由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这个指数因不同的感觉而异。史蒂文斯幂定律具体地指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的两类形式:一是当幂指数b小于1时,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二是当幂指数b大于1时,心理量的增长会快于物理量的增长。

二、颜色视觉

(一)颜色的含义及特性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1.色调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对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射。如果反射光中长波占优势,物体呈红色或橘黄色;如果短波占优势,物体呈蓝色或绿色。

2.明度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色调相同的颜色,明暗可能不同。颜色的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去就越亮。

3.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光谱上的各单色光的饱和度最大,其掺入的白色愈多,就愈不饱和。

(二)颜色的混合

1.颜色混合分两种:

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

2.颜色的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三)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是指对光谱中的红色和绿色区域的颜色感受性很低,色盲是指丧失颜色的辨别能力。

2.色盲又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四)色觉理论

解释色觉的理论很多,其中杨一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影响最大。

1.杨—赫三色说

(1)英国物理学家杨于1807年左右首先提出三原色假设,1860年由赫尔姆霍茨在其基础上发展的三色说被后人合称为杨一赫三色说。

(2)杨一赫三色说的具体内容:

三色说假设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感光感受器,它们分别含有对红、绿、蓝波长敏感的视色素。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上的特定波长最敏感,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最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最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最敏感,当某种光刺激作用于光感受器时,它所引起的兴奋程度不同,从而产生相应的色光感觉。各种色光感觉就是各感受器相应的有比例活动的结果。

(3)杨一赫三色说的局限性

近年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证明人的视网膜上确实存在着三种感色光的锥体细胞,这是对三色说的有力支持。另外,三色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光混合现象与负后像现象。但是,三色说无法解释色盲现象。

2.黑林四色说

(1)四色说主要内容

四色说又称拮抗说,由德国生理学家黑林于1874年提出。他假设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感光视素,即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每对视素产生分解或合成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四色说的局限性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视网膜中存在着三种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色光敏感。另外,在视觉传导通路上也发现对白—黑、红—绿、黄—蓝三类反应起拮抗作用的感光细胞。四色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以及正负后像等现象,但却无法解释三原色混合可以获得光谱上众多相似颜色视觉的现象。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声波的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即声音的三个心理维度:音调、音响和音色。

(一)音调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频率高,声音听起来尖;频率低,声音听起来低沉。但除频率之外,声音强度即振动的振幅大小也影响音调。人所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赫兹),对1000Hz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

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听感受性降低。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人的差别感受性不同,一般来说频率越低,差别感受性越高,

(二)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音响与频率的关系,可以从等响曲线上看出来。

(三)音色

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人根据它把具有相同音调和音响的声音区分开来。音色取决于声能在不同频率上的分配模式。当不同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而不会产生一种新的合成音色,除非它们的基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