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含新闻采访专题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6.4.1 简答题

1.简述采访的性质。

答:(1)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

(2)无论是大题目的采访,还是小题目的采访,无论是复杂问题的采访,还是简单问题的采访,无论是为写消息所进行的采访,还是为写通讯等所进行的采访,都是在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只在于调查研究用的时间有多有少,下的功夫有大有小,即它们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

(3)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光调查不研究,材料像一堆乱麻,理不出个头绪来,认识只能停止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并且拿着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再深入调查。要一面调查,一面研究,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如此反复循环,一次比一次深入,直到弄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为止。这一切表明,新闻采访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工作。

2.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特殊的调查研究?(安徽大学2008研)

相关试题: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具有哪些显著特点?(江西师大2009研)

答: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

(1)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共同点

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用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灵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欢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是篇决问题”,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2)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不同点

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就不能不带有自己的特点。

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天天都要运转,播出新闻。作为这些新闻媒体的记者,自然天天要采访,天天要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记者的日常工作,又是记者的毕生事业。刘少奇同志说,记者和编辑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这揭示了记者编辑这种职业的本质特征。记者是专门做调查研究的,就这一点来说,他有些类似党委机关政策研究室专门做调查研究工作的调查员,但他肩负的使命和活动方式又不同于调查员。

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a.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重要事实的报道。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记者永远在追逐新闻,哪里发生新闻,他就奔向哪里。

b.政策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心中总是装着政策,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当然,党委部门和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也有一个十分看重政策的问题,但那往往是从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着眼。记者注重政策,落脚点更多的则在于宣传。

c.全局性。新闻传播要面向公众,面向社会,而不是少数人,因此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又要有全局观点。从全局出发,去发现那些在全局上有意义的事物。事物越有全局意义,新闻价值越大。是非曲直,利弊得失,都要放到全局上去权衡,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d.广泛性。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往往限于本行业的事情,记者的调查研究则不受某一行业的限制。党委部门调查研究的范围较广,但也不如记者那样无处不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记者采访活动的舞台正像大海一样辽阔,天空一样无边。凡是人类存在着、发生着的事情,都可能成为记者调查研究的对象。有些事情,在今天看来对记者也许是禁区,但明天记者就可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把它公之于众。记者调查研究的范围如此广阔,是因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和兴趣是多方面的,包罗万象的,而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正是记者的职务所在。

e.时效性。记者调查研究要求快,讲究效率,不能像老牛拉车那样慢慢腾腾,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迅速采写,迅速报道。在当今世界上,对调查研究速度的要求,记者这一行是最快的行业之一。对记者,有些报道不是以天计,而是以时计,以分秒计。新闻传递工具的进步,大大加快了新闻传递的速度。电视这一电子新闻媒介的发明,可以快到这样一种程度,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在现场直播,同步向观默道新闻。

f.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天天调查,而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做连续不断的调查。这种连续性,在许多情况下是基于重大事件报道和典型报道的需要,这种连续性,有时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不断调查;有时则表现为阶段性,在几个不同时间段内对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追踪调查。每一次调查,前后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又有新的要求。

g.公开性。记者调查研究的成果,除一小部分以“内参”形式供有关领导参阅外,多数要写成报道,公开传播,不像党委部门或其他行业那样,将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内部资料处理。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研究时考虑内外界限,考虑公开传播的一些特殊要求。

上述特点表明,记者的调查研究确实不同于一般调查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3.简述写作对采访的作用。

答:(1)采访到的好的材料,好的内容,还需要用好的写作形式、技巧来表现。

(2)写作要在采访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思索、酝酿,使采访有目的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写作反过来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

(3)到动笔写作的时候,还常常发现缺这缺那,需要作补充采访,这也是写作对采访的一种反作用。

(4)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有反作用。这就是我们在采访和写作关系问题上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4.“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请谈谈你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兰州大学2002研)

相关试题:结合新闻实践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认识,谈谈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江西师大2007研)

答:综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6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采访的这种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主要应从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上去认识。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了。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看,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6.4.2 论述题

1.请列举历史上重视调查研究的人物或事迹,说说对记者采访工作的启发。

答: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视调查研究的著名人物,其调查研究的动人事迹,对记者的采访工作也颇有启发。

(1)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写《史记》,除读万卷书外,还行万里路,重视社会调查。他20多岁时,就兴致勃勃地漫游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胜地:“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在这次漫游中,他广泛地接触社会,考察了许多历史遗迹,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轶事、逸闻,了解了许多地方的风土民情。后来,他做了官,又随汉武帝多次出巡,并“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搜集了许多活材料。这样,他在动笔写《史记》之前,就有了丰富的积累。

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他22岁时离家外出游历,30多年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足迹遍及16个省的名山大川,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最大的成就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他去世后100多年,欧洲人才开始做同类性质的工作,而且考察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都远不及徐霞客。

(2)记者从这些著名人物的调查研究实践中,可以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弄清记者调查研究的特殊性,目的不只在于区别事物,更重要的还在于认识这种区别后能按照记者调查研究的规律和要求办事,把调查研究搞得更好。有心的记者按照本身调查研究的特殊规律办事,善于吸收历史上重视调查研究的人物的长处,为我所用,“他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

2.试述新闻采访的难点。(人大2003研)

答:(1)采访要快、同时要准。时效性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记者调查、采访要求快,讲究效率,不能像老牛拉车那样慢慢腾腾。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迅速采写,迅速报道。对记者来说,有些报道不是以天计,而是以时计、以分秒计的。因此,采访要讲求速度,速战速决。但快速是要以准确为前提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因此,采访在求快的同时,一定要把事实查证清楚。

(2)采访要快,同时要深。新闻传递工具的进步,如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大大加快了新闻采写与传播的速度。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已经可以做到在现场直播,同步向受众报道新闻。然而,只收集到事物表面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记者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对新闻受众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观察被采访对象的言谈举止,观察有特色的采访现场,抓住现场气氛,为新闻写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新闻报道能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动性包括三个方面:强烈地表现着某种“真善美”的感情;具有浓郁的新鲜生活气息;有跌宕起伏的过程。然而,在生动地挖掘材料的同时,记者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因为新闻的生动性首先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

3.试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对采访操作带来的影响。(人大2004研)

答:与报纸媒体不同,广播和电视在新闻报道中,其编码所使用的介质分别为有声语言和视听语言,在传输中是依赖电波作为介质的。因此,它们在采访报道新闻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就与纸质媒体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着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而对采访操作也有着与传统纸质媒体不同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带机采访。电子传播手段介入,广播电视采访从整体上说增加了与以往不同的采访方式,集电子媒介记录与采访共生的采访方式又被称为带机采访。它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传达。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也涉及到信息形式的表现性。传播的需要使带机采访具有了过程与方式等的限定性。

现场性的原生形态纳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在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地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的介绍乃至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作为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已经构成了新闻作品制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成败对整个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广电新闻报道形式与采访方式密切相关。报道的方式将给予采访方式以重要的限定,以保证传播的可信性与合理性。

广电新闻采访给记者的角色定位增加了新的内容。传统的记者角色是新闻的调查者和传播者,而现场报道特别是新闻现场直播的方式则赋予了新闻记者以新的角色定位,即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采访和传播对摄录器材的依赖性。广播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还需要使用摄录器材。因此,新闻素材的采访及传播效果,就不仅取决于记者的观察、询问、分析、报道,以及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还取决于摄录器材的记录效果。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与策划。

广播与电视在时效性上要求很高,对于现场的调度与控制要格外注意,带机采访的方式使得记者不仅要考虑问什么问题,而且要考虑以什么方式发问;不仅要考虑采录到了什么内容,而且要考虑是以什么方式采录到的信息内容;不仅要考虑到被采访者语言内容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到其语言表述的生动性;不仅要考虑采录到的新闻信息的完整性,还要考虑到这些信息传达的时间长度即单位时间里的信息量问题……因此,在采访之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与策划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保证采访进行的顺利,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要简明准确。

广播电视的采访中,广播依靠口语,电视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在提问时,要能够简明准确,切中要害,不可东拉西扯,耽误时间,同时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在采访时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这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做到心中有数。

注重采访中内容与形式的表达统一。

广播的采访要求注重声音,而电视的采访则要注重对画面的布局与后期剪辑。而这些方面在前期的采访中就需要记者有意识的做好准备,以方便整个采访活动顺利开展进行。采访与传播的统一,使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迅速判别哪些信息是要用音响和影像来表现的,哪些信息是要用报道词来传达的。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采访侧重于对新闻信息内容的挖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广播电视记者的带机采访,就不仅要求采访者关注采访内容,他们的采访过程以及对采访结果的展示也必须同时能够易于为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说,他们在带机采访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采访与报道不再是彼此分离的报道的两个环节。

采访中要注意营造现场感和谈话氛围。

广播与电视都需要强调信息视屏化,对于广播来说是要营造现场感,而对于电视采访来说则要在访问中营造谈话氛围,使访谈双方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访问。记者要出现在现场的画面当中,要及时地、随机应变地对现场状况加以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把握,既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作出预测,又要对受众的接受心理与需求作出判断和把握,还要时刻关注传播的目的与传播效果。记者的言行举止乃至服饰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本身也成为了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符号,他在新闻现场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表现及其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成败。有时候,记者在现场的表现状况就同时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

4.在采访实践中,识别新闻事实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南开大学2010研)

答:识别新闻事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新闻价值作为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

新闻事实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识别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由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

(2)识别新闻事实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事实一般都蕴含在千姿百态的普通事实之中,而且常常转瞬既逝,难以捕捉。能否在大量的普通事实中,迅速抓住有价值的线索,采掘到新闻事实,这就得看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以及新闻敏感的强弱程度了。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新闻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

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

新闻敏感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敏感来自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来自对形势、政策和报道思想的透彻了解。

来自对情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

(3)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

客观事实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这种无处、无时不在的运动、变化本身,并不等于事实就有了新闻价值,就成了新闻事实。但是,事实的新闻价值却恰恰蕴藏于这些运动和变化之中。要把握新闻价值去识别新闻事实,不是简单地着眼于事实本身的变动。而应该着眼于事实的变动与人们、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即要着眼于事实的变动度。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事实的变动度,进而识别判定新闻事实:

事实变动的范围与规模。

变动的顺序与次数。

变动的过程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