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含新闻采访专题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1.专业记者怎样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怎样培养专业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答:(1)专业记者应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作为专业记者,须注意既要熟悉专门业务,又不要陷在专门业务里,忘记研究全国的政治动向和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便处理好了专与博的关系。记者专业化,是为新闻宣传工作服务的,因此,任何专业记者,在研究专门业务同时,必须研究全国的政治动向和中央的方针政策。否则会使自己的眼界狭窄,写出来的专门性的报道,也不能适应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培养专业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权威专家的方法

有权威的专业记者,是指记者除了具备一般记者的素质之外,对所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别人懂得更多一些,钻研问题更深一些,见解更深邃独到一些,有更多的发言权,而且文字更漂亮一些。他们的报道既能赢得普通读者喝彩,又能博得专家青睐。

专业记者要想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需要有:热爱新闻工作的敬业精神;勤奋学习的精神;深入采访、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新闻单位的用心培养。

2.机动记者的作用。

答:机动记者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派遣与指挥,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去哪里,称得上是“满天飞”,其特点是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不像专业记者或地方记者只报道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地方的新闻,机动记者随时听候调遣,除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调查任务外,常常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的先头部队。机动记者时时都处在待命状态,一有紧急采访任务,一声令下,便要立即奔赴新闻现场。因此,机动记者政治水平要高,新闻敏感性要强,知识面要广,工作经验要丰富,写作要快,身体要好。

报纸设一定数量的机动记者,就像打仗时有一支机动部队供随时调遣,就能争得主动。有些报纸成立机动记者组,是基于总编辑种“试验田”的需要,由总编辑亲自指挥,从中取得经验指导带动一般。

3.为什么要设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他们各自的任务是什么?

答:(1)设特派记者的原因

特派记者一度称特派员,设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重要的采访报道任务的需要,他们是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一些报道署名冠以“特派记者”头衔,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表明编辑部重视;

表明这类报道与一般报道有所区别,以引起读者注意;

有利于培养记者,加强记者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拿出精品。

(2)设特约记者的原因

不同于特派记者隶属编辑部的编制,特约记者是社(报社、通讯社)、台(广播电台、电视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设立特约记者的原因: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

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

(3)特派记者的任务

特派记者通常要完成某些特殊的重要的采访报道任务。例如,1935年后,范长江作为《大公报》特派记者,采访延安和中国共产党,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轰动全国;抗战爆发时,赴内蒙,采访绥东战争;到陕西,采访西安事变;作为战地特派记者,赴华北前线和淞沪前线;1938年又采访淮北战役、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又如,1996年七八月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2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单位派出100多名记者前往采访。

(4)特约记者的任务

特约记者是实现全党办报,并使新闻媒体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要深入基层,系统地并具体地反映群众生活,民情民意,观察、监督和报告党与国家的方针和任务在各地实施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记者站工作面临哪些新情况,有哪些新发展?

答: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新闻单位建立地方记者站,主要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大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记者站的工作新进展如下:

(1)中央一级大报纷纷恢复和建立地方记者站

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站与新华社地方分社分家,自成建制,属人民日报社直接领导。

其他中央一级的大报,都在各省、市、自治区恢复或新建记者站。

建站工作的一大突破是在深圳、汕头、珠海、厦门等特区和大连、青岛等有关重要城市建站。

(2)记者站记者的编制有较大创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方记者由报社派往,改革开放后,记者编制归地方和“双轨制”的记者编制方式开始出现,编制方式的创新方便记者站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编制归地方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记者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遴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

双轨制

80年代以来,一些省委机关报在地、市、州的记者站,一部分是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一部分记者站则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

(3)出现自下而上、横向建站的新形式

记者站历来都是自上而下建的,又称作纵向建站。改革开放以来,增加了两种新形式:

自下而上建站

外埠新闻单位,打破惯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在北京市设立记者站,以及时报道首都的重大新闻,传递首都与本地有关的重要信息,并开展新闻业务的相关活动。

横向建站

深圳的报纸,像《深圳商报》,近年除在北京建立记者站外,还陆续在上海、广州、华中、东北、西北、西南、香港等城市和地区建立了记者站。跨省区横向建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站工作的一个突破。

(4)记者站在整顿中前进

改革开放后,针对一些新闻单位盲目、重复建站的情况,新闻出版总署加强了管理。现在的记者站,除了新闻报道、反映情况、开展通联工作、受报社之托处理公务外,还要负责发行工作。相比改革开放前,记者站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有较大改善。

5.我国驻外记者历史的回顾。怎样培养驻外记者?怎样做到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答:(1)我国驻外记者历史回顾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我国报纸驻外记者的历史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清末,在国外延聘记者(访事、访员)。

1897年

严复创办的《国闻报》,1904年保皇派创办的《时报》和1905年的《申报》改革都表达了在国外延聘“访事”、“访员”的意向,意识到国外报道的重要。

民国时期,从国内派驻外记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报纸不再满足于外国通讯社发的消息,亟需自己记者发的报道。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和天津的《大公报》都十分注重派驻外记者。

新中国时期,驻外记者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渐壮大,上世纪90年代在建立世界性通讯社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陆续在一些国家派有常驻记者。有的驻外记者不仅通过自己的报道,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了世界,而且通过自己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帮助我国政府发展了外交关系。

(2)培养驻外记者

当好驻外记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政治和业务素质。驻外记者由于身处异国他乡,又生活在一个并不风平浪静的国际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培养驻外记者,不仅要使之具有一般记者的素质,还要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面前应付自如的能力,要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等。

(3)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要的是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打破由经济实力决定的话语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具体而言,在西方几大通讯社、大报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不惜巨资在世界各地派驻大批记者,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加强我国新闻媒体在国际方面的报道,更好地参与竞争,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驻外记者,不断增强本国新闻媒体在国际报道中的效率和权威,这是我国新时期新闻战线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6.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做好某种类型记者的经验。

答:怎样做一名时政记者?时政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正义感和责任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唤的喉舌。”显然,成为人民的喉舌,同样也是马克思对新闻记者的期待。

根据经验,要做好时政记者,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政治素质

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新闻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记者的政治素质应从哪些方面体现呢?概括地讲,就是坚强的党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其主要内容包括: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要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准确地通过新闻报道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热情。

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业绩,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呼声和要求。

勇于揭露、鞭挞违背、损害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及揭露社会丑恶现象。

(2)理论素质

理论素质就是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政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日积月累,才能功到自然成。实践证明,一个记者的眼光是否长远、嗅觉是否敏锐、作风深不深入,考虑问题是全面还是片面,文章写得深还是浅,都涉及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高低,即理论素质的高低。不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是写不出精品力作的。当前,我们要提高报纸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理论水平,加强记者的理论素质建设。

(3)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记者采访和写作的能力,较高的业务素质是记者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关键。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记者要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报道和好文章。

(4)作风素质

优良的作风素质是做好新闻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要具备优良的作风素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新闻记者,尤其是时政新闻记者理应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时政新闻记者应牢记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