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记者的类型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1.专业记者的含义、历史、特点、形式
(1)含义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农业领域的记者,称农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工业领域的记者,称工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文教领域的记者,称文教记者,等等。
(2)历史
①党的新闻媒体开始设专业记者大约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我国的专业记者主要是农村记者和随军记者。
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出现了采访工业的工厂记者。
③1949年1月,新华总社提出设立经济记者和编辑,专门从事经济新闻的采写和研究。
④1950年12月,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上又提出记者专业化的问题。
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化、行业化报纸的发展,专业记者不但人数增多,而且更趋多样化。
(3)形式
专业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后一种人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机动记者的特点和要求
(1)特点
机动记者不像专业记者那样只报道某专业领域的事情,也不像地方记者那样常驻一个地方,他们有点类似特派记者,甚至有时外出采访就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派遣与指挥。他们的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去哪里,称得上是“满天飞”。机动灵活,随时出击,是机动记者活动的特点。他们除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报道任务和调查任务外,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落在他们肩上。
(2)要求
机动记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素质都应有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要高,新闻敏感性要强,知识面要广,工作经验要丰富,写作要快,身体要好,否则很难适应机动记者工作的特点。
二、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含义、历史、要求
(1)含义
特派记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度称特派员。特派记者是指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2)历史
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报纸已设有特派员或特派记者。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汉口、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都曾有特派记者发表通讯。
②1946年4月,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制定了一个关于编辑、记者的任用、培养、提拔等的暂行办法,将记者分为:特派记者、记者、实习记者。
③1946年9月,新华社总社公布了《特派记者工作条例》(草案),并任命了第一批特派记者,分赴各地采访。
④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报纸也设有特派记者。比如,《人民日报》上的一些通讯就是以特派记者名义发表的。
⑤1950年6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人民日报首先派出记者写的通讯,是以“本报特派朝鲜战地记者”名义发表的。
⑥朝鲜战争结束后,以“特派记者”名义写的通讯在报纸上不多见了,“本报记者”成了普遍的称呼。
⑦1996年七八月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2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单位派出100多名记者前往采访,“特派记者”又在一些报纸上亮相。
(3)要求
委派特派记者要充分注意到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特派记者肩负的使命来看,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应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否则他便难以胜任编辑部交给他的任务。
2.特约记者
(1)特约记者与特派记者的区别
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报社、通讯社)、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特约记者的编制则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2)聘特约记者的目的
①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②弥补记者力量的不足。
③发现人才,为报道增色。
(3)问题与历史
①问题
从全国情况看,特约记者的工作也一度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新办的报刊在发展特约记者时,没有严格掌握标准,多而滥。个别新闻单位甚至出卖特约记者证,牟取暴利,给不法之徒利用特约记者身份招摇撞骗以可乘之机。
②历史
a.1936年,邹韬奋办《生活日报》时,已开始聘特约记者。
b.194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给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中,要求一切报纸必须有自己的特约记者。
c.1946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派新华社特约记者到各地的通知中,要求在各中央局分局以及区党委(省委)的调查研究室中,指定适当干部(一至二人)兼任新华社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d.建国后,人民日报社聘请的特约记者主要是三部分人:一是地方党委或业务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二是省、市报纸的负责人;三是作家。
e.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些大报也相继聘请了特约记者,比如解放军报社。
三、地方记者
1.地方记者和记者站的源流
(1)地方记者两条发展线索
①从近代报刊发展“访事”、“访员”开始。
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申报》,为了建立通讯网,曾多次刊登启事,在全国许多城市招聘“访事”、“访员”。这些“访事”、“访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地方记者的作用。
②先发展地方通讯员,再派记者常驻某一地方。
发展通讯员,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通讯员的采访活动要受到许多限制,他们的业务素质也往往不如专业记者。因此,在保留通讯员、发挥通讯员作用的情况下,派出地方记者就提上日程。派出地方记者也是报业竞争的需要。抗战前,《大公报》就在有些地方有常驻记者。
(2)记者站的含义与历史
①含义
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新闻单位建立地方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要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②历史
a.1953年7月,中共中央《人民日报》决定在各大行政区、各省和工矿区逐步设立常驻记者站或地方特派记者。
b.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中央一级的报纸和各省(市)委的机关报应当根据需要逐步在各地设立常驻记者或记者站。
c.1957年底,人民日报社的地方记者站和新华社的地方分社合为一家。
d.“文革”期间,中央一些报纸的记者站随着报纸停刊而不复存在。有些报纸虽然没有停刊,但记者站名存实亡。记者站工作受到极大削弱。
e.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站又和新华社的地方分社分家,自成建制,属人民日报社直接领导。人民日报社和其他中央一级的大报,都用很大力气在各地区恢复或新建记者站。
2.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
目前,记者站记者编制有三种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一级大报和某些省委机关报,其记者站的记者,编制属报社。记者站一般配备一至三名记者。
(2)记者编制归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记者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遴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
(3)双轨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省委机关报在地、市、州的记者站,在人员配备和体制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动。一部分记者站,仍按原来的体制,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一部分记者站则采取新的做法,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组织关系、户口、供给等均归当地管辖,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这两种办法同时在一家省报实行,称作“双轨制”。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
(1)自上而下建站
记者站历来都是自上而下建的,对这种形式,可以称作纵向建站。
(2)自下而上建站
一些外埠新闻单位,打破惯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在北京市设立记者站。我国地方新闻单位在首都设记者站,就地方对首都而言,可以说是自下而上建站。
(3)横向建记者站
跨省区横向建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站工作的一个突破。
4.记者站在整顿中前进
(1)记者站存在的历史问题
①过多过滥。不少新闻单位在各地盲目建站,层层建站,重复建站,远远超出了采访业务的需要和当地的承受能力。
②偏离本职。一些报社建立记者站的目的,主要是从事新闻业务以外的经营活动。个别记者站开展的经营项目多达30余种。
③违法乱纪。有的记者站在经营活动中违法乱纪,问题十分严重。
④用人不当。有的记者站随意聘用社会闲散人员,致使记者站人员构成复杂,不合格者也混迹其间,管理十分混乱。
(2)整顿措施
①1990年,新闻出版署重点抓了记者站的整顿工作,并与重新核发记者证同时进行。全国报社派出的记者站、办事处整顿工作已见成效。
②1992年1月,为了规范报社记者站的管理,新闻出版署还制定了《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这个《办法》第三条特别指出:“记者站可在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记者不得进行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更不得利用其名义从事广告、赞助、开办经济实体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
③自2000年以来,新闻出版署(2001年更名为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社记者站的工作,又多次发出通知进行整顿与规范。
④2001年6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报社记者站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记者站是报社因新闻活动需要在常驻编辑部以外地区的派出工作机构。其他以新闻业务为主的办事处、工作站、通联站、发行站、采访站等机构须统一规范为记者站。
⑤2004年1月8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报刊社记者站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职能仅限于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
⑥2005年,出台了《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
⑦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报社记者站管理的通知》。此通知针对违规问题提出七点要求。
四、驻外记者
1.含义
驻外记者,是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2.历史
中国报纸有驻外记者的历史,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清末,在国外延聘记者(访事、访员)
①1897年,严复主编的维新派报刊《国闻报》创刊。该报除在国内各地设访事外,外国如伦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地,亦设访事。
②1904年6月,创刊于上海的《时报》,在伦敦、纽约、旧金山、芝加哥、圣路易、东京设有特别访事,其余美洲澳洲各埠也都托人代理。
③1905年《申报》实行业务改革,宣布新方针,其中第八条提到延请欧西访员。
(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从国内派驻外记者
①1920年11月至12月,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连续多次刊出“共同启事”广告,宣布向美、英、法、德、苏俄五国派特派员。
②旧中国的资产阶级报纸,除《晨报》和《时事新报》外,《大公报》也比较注重派驻外记者。
(3)第三阶段:新中国时期,驻外记者大发展
①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报纸就注意改写西方通讯社的稿子,而不是照登不误。
②从1940年9月起,重庆《新华日报》还增加了莫斯科专电。
③1948年,新华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府布拉格建立了第一个分社。
④1957年,新华社庆祝成立20周年的时候,已有22个国外分社,拥有记者30名。
⑤1981年,新华社庆祝建社50周年的时候,已在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社,有记者160多名。
⑥1991年,新华社庆祝建社60周年的时候,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第三世界为重点的新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外的电传供稿点已由1982年的5个发展到55个,直接用户由63家发展到300多家。
⑦1998年,新华社在国外有5个总分社,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1个分社,有记者260多名。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文汇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陆续在一些国家派有常驻记者。这些新闻单位除采用新华社的报道外,还常常用自己记者发的专电和通讯,以显示本媒体国际宣传的特色。
3.要求
当好驻外记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政治和业务素质。驻外记者由于身处异国他乡,又生活在一个并不风平浪静的国际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比起国内记者来,多了一些特殊的要求。
(1)要十分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
(2)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
(3)要有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面前应付自如的能力。
(4)要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