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答案】A

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

A.负迁移 

B.正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答案】B

3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答案】C

4如果迁移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这种迁移则是(  )。

A.正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知识迁移

【答案】A

5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答案】C

6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答案】D

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  )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

A.知识水平 

B.认知结构 

C.经验水平 

D.学习动机

【答案】B

8贾德进行过一个很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以证明其(  )。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理论 

D.形式训练说

【答案】B

9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所迁移的不是两个学习情境的共同成分,而是两个学习情境中(  )。

A.共同的表征 

B.共同的知识 

C.共同的关系 

D.共同的经验

【答案】C

10符号性图式理论认为,(  )是迁移的决定因素。

A.符号匹配 

B.共同的情境关系

C.图式匹配或者表征相同 

D.图式前后连贯

【答案】C

11产生式的迁移理论事实上是(  )的现代化。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理论 

D.形式训练说

【答案】A

12提出结构匹配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霍利约克 

B.安德森 

C.格林诺 

D.金特纳

【答案】D

13在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中,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是(  )。

A.共同要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转换说

【答案】B

14提出迁移理论中的分析概括说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  )。

A.鲁宾斯坦 

B.维果斯基 

C.乌申斯基 

D.卡普列杰夫

【答案】A

二、概念题

1迁移(南开大学2004研,浙大2004研)

答:迁移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教学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尽量减少负迁移。

2形式训练说(doctrine of formal discipline)

答:形式训练说源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有关迁移的早期理论。官能心理学将人的心智看成由各种官能(如记忆、想象、知觉、判断、推理等)组成,人的各种活动由相应的不同官能主宰。心体固有的各种官能如同肌肉,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发展、强壮。这种发展了的官能可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其效用,并加强其他官能。据此观点,迁移则是通过某种学习,使心体的官能得到训练,进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中,使其他学习得以长进。迁移是心体的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说认为,某些学科如数学、古典语言等,在官能训练中具有特殊作用。但这些学科内容本身无关紧要,因为它们易遗忘,只有通过训练发展了的官能才能发挥持久作用,无条件地、普遍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该学说在18、19世纪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在教学上导致偏重活动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

3共同要素说(theory of identical element)

答:共同因素说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的因素时,第一种学习的结果才能对第二种学习产生影响,形成正迁移。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因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1901年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例如,学会加法运算的规则可促进乘法运算的掌握。反之,只要有学习迁移,就必然存在相同的因素,且两者基本成正比,即相同因素越多,则迁移量越大。主要实验依据是1901年的知觉训练迁移实验。在西方流行30余年。但该理论忽视其他因素,特别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认知因素的作用,亦未认识到相同因素对迁移的干扰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主要观点。(华南师大2003研)

答: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学习迁移理论中的一种,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

(1)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3)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此外,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

2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与关系转换说三种迁移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关系转换说与概括理论说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强调学习者对事物的内在组织的理解是迁移的基础,即理解力越强,对学习情境的知觉越完善,概括化的可能也就越大。

(2)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三种迁移理论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的而不是实质的,每一种理论都只强调了迁移的一个侧面。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共同因素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所具有的共同要素;概括原理说强调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主体概括原理的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说强调主体对关系的顿悟,认为主体越能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可将其视为是对概括原理说的补充。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奥苏伯尔“为迁移而教”这句话的含义?(武汉大学2003研)

答:(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一种有创见的分类。这种分类指明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划分与区别,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的规律。对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造力,实现“为迁移而教”。

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从教学技术、教材内容及教材呈现这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迁移。

(2)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其突出地反映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奥苏伯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恰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但如果学生已具备原有知识,而且原有知识处于激活状态,则教师在上新课前复习旧知识就显得多余。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经知觉了新学习的信息,则教师单纯提供信息的讲课也成了多余的事。如果知识是作为办事的规则学习的,教师仅要求学生熟记规则,而不知如何设计变式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则违背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教学必然失败。

而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学生能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种新的情境中,促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进入相互作用,进而形成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

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关系,使新知识被旧知识同化或顺应,同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设计变式练习,使学习的概念和规则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和迁移;同时试图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机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即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学生的学习,不剥夺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论述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

答:(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迁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成分。其中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等组织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通过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可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2)符号性图式理论

以霍利约克等人为代表,提出了符号性图式理论。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即当新的情境特征与该图式中的符号匹配时,即激活、提取和应用这种表征。

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该理论后来也承认,某些起特殊作用的非结构特性(即表面特性)也影响迁移。

(3)产生式理论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

如果两个情景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两个情景有产生式的交叉、重叠,就产生迁移,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此外,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影响。

根据产生式的形成过程,产生式迁移理论将迁移划分为四种

a.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它指这个阶段所获取的产生式能直接用于完成迁移任务时。

b.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它指训练阶段获得的陈述性知识结构有助于迁移阶段产生式的获取。任何技能的学习总是从陈述阶段开始,然后进入程序阶段,所以每一技能的学习都反映这种迁移。

c.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迁移:它指已有的陈述性知识结构促进或阻碍了新的陈述性知识结构的获取。

d.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迁移:它指获得的认知技能促进了陈述性知识的获取。

(4)结构匹配理论

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事件的结构特征或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事件的表面与具体的特征对迁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情境性理论

以格林诺等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