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我出生于1929年1月,广东省兴宁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与发展》杂志主编。1937—1948年,先后在鹊岗学校、石马联小、宁东中学、梅县二中、兴宁一中读书,1948年暑期在兴宁一中高中毕业。兴宁解放之后,于1949年9月1日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9月进入以叶剑英同志为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国家承认为大专学历)。南方大学结业后,于1950年12月被派往粤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51年5月至1956年8月,先后在曲江县公安局、粤北行署民政处、粤北区贸易公司等单位工作。1956年8月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考进武汉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61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暨南大学经济系任教师。“文革”期间,暨南大学被迫解散,整个经济系迁到中山大学,1978年暨大复办时,经济系又从中大迁回暨大,1980年暨大经济系扩大为经济学院。我先后在暨大经济系、中大哲学系、暨大经济学院经济系以及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兼任经济学院主办的《经济与发展》杂志主编。

在社会活动方面,参加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农村外向型经济研究会、广东经济学会、广东农经学会、广东劳动学会、广东土地学会、广东文化学会、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广州市房地产学会、广州市人口学会等学术机构;先后担任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房地产学会、广东省土地学会、广东省文化学会、中山大学校友会诗词社的常务理事,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和顾问,以及《综观经济》杂志主编,“东方之子”系列丛书特邀编委等职。

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从1982年起,我转到暨大经济学院所属的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之后,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和编审工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接触较多,所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离不开这方面。同时,由于在研究部门工作,当时研究课题大多数是集体或集体承接的课题,主要靠各成员通力协作来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我参与写作的主要著作有:①《经济学常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1981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②《中国特区经济》,1984年8月,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③《“软科学”研究报告集》,1985年,广东省科委编印;④《广东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86年5月,广东人民出版社;⑤《国外及粤港台农村商品经济现状和发展》,1987年6月,农业经济技术文集编辑部出版;⑥《2000年广东农村专题研究》,1987年12月,《农村经济》专刊;⑦《中国特区经济学》,1987年12月,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⑧《珠江三角洲经济科技模式》,1988年7月,广东科技出版社;⑨《梅州市(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1990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生存·改革·发展丛书”第三册;⑩《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科技发展战略》,1990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⑪《海南大特区屯昌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92年2月,暨南大学出版社;⑫《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1993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⑬《综观经济与市场经济》,1994年12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⑭《国际综观经济与企业综观管理》,1997年10月,广东经济出版社;⑮《综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2000年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⑯《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与综观经济学》,2002年11月,中国新闻出版社;⑰《综观经济学专题讲座》,2005年3月,香港中国文化馆出版;⑱《综观经济学与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2007年8月,广东经济出版社。此外,先后在有关报刊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100多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区经济、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综观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现在这本《探索集》,就是从中挑选出来的各个时期的一些文章。

这个选集所论述的问题中,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回答的问题,反映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所发生的又一次巨大变革。作为经济理论战线上的普通一兵,应该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当时所遇所思的问题,通过在全省城乡和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相应的对策,供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参考,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地租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外商和投资者进来,首先在经济特区提出了必须解决的地租问题。我早在1982年就写了《我国经济特区的地租问题》一文,阐明了经济特区地租的性质、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地租标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地租是纯属社会主义性质的地租。

我研究房地产业,最早是从研究经济特区的房地产业开始的。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起提出试办经济特区后,我国先后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因我特别关注特区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1984年上半年,我就写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房地产业》一文,论证了房地产业在特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特区的地产业、经济特区的房产业;后于1985年发表了《广州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1989年5月发表了《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其产业政策》、1993年10月发表了《把广东房地产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三篇论文。在198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房地产业是基础产业的观点,并被理论界所接受,阐明了房地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带动作用,第一次提出了我国房地产业政策的初步构想。在1993年的论文中着重剖析了当时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把房地产业引向健康发展轨道的措施,指出房地产开发工作的经营指导思想应该是为改善在居民总数中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在中下水平的居民的居住条件,而发展方向则应该按照实际需求能力发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住房,这对推动全省全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发展道路的研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早在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在武汉大学念书时,就结合教学实践对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家庭小副业做过调研,与另两位同学一起写了《关于人民公社家庭小副业的调查》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肯定了农村家庭小副业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给农民自主经营权对调动他们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在当时既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议论纷纷,于是,我们于1981年4月到惠阳地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写出了《关于惠阳地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调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问题之释疑》一文,肯定了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在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种经营形式。接着又于1983年写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向》一文,系统地阐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和发展趋向,肯定了它是中国农村发展生产的好形式。1984年应广东省农垦总局的邀请到当时的海南地区农垦国营农场考察,提出了对当时农垦国营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观点和意见。1992年又写了《海南屯昌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关于农产品市场分析部分》,阐明农产品发展市场问题。1997年写了《借鉴国外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一文,发表后于1998年获得首届研究中国农业农村工作问题优秀奖。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经过学习后我又写了《从 <决定> 看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一文,提出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化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分为广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山区、论“南中国经济圈”以及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等五个层次加以阐述。

(一)广州地区

广州既是沿海特大港口城市,又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从我所接触的范围来说,重点在广州农村经济方面。1988年1月写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的经济关系——兼论广州中心城市的作用问题》一文,阐明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开放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进一步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就着重对广州市农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趋势和对策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构想。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

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我们开展得比较早,从1982年冬就开始了,到1985年完成了《论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经济发展战略》报告,1993年出版了专著《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战略。

(三)广东山区

我们从1986年冬开始研究广东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广东贫困山区脱贫路子研究的综合报告》《梅州市(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等研究报告,以及《广东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方向》《兴宁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把贫困山区的开发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加速现代化的前提之一:打好扶贫攻坚战》等几篇论文,对广东山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等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四)论“南中国经济圈”

1994年9月,我与陈庆合写了《论“南中国经济圈”》一文,发表在《经济与发展》杂志1994年第4期,此文论述的“南中国经济圈”可以说是后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雏形。

(五)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2005年3月,在写《综观经济学专题讲座》一书时,我负责写的是“综观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现将相关部分放在这里,即:一、综观地看待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二、实施“区内统筹协调,区际互补联动”战略,加快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建议。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提升,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的研究

1987年3月,广东劳动学会召开年会,我写了《对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大量输入外来劳动力的看法和建议》一文,对省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向珠三角聚集,逐步形成“孔雀东南飞”的态势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989年春节前后,我国沿海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民工潮”,这是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反映。当年7月又写了《把“民工潮”导向有组织的劳务市场》一文,对这种现象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疏导、分流、控制的对策。接着又于1989年11月写了《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兼评“向城市转移是主要战略方向”的观点》、1994年8月写了《再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2004年1月写了《三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三篇论文,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势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发展趋势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关于综观经济学发展的研究

我先后作为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顾问和《综观经济》杂志的主编,参与了这门新学科的活动和研究工作。先后写了《综观经济学创始人魏双凤教授》《综观经济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对综观经济学研究的思考》《综观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综观管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管理挑战的有力武器》《综观经济学与发展现代庄园经济》《树立“综观人才观”,培养博而专的高级人才》《运用“综观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综观经济学创建2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要更加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综观经济学——21世纪的主流经济学》《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充分发挥综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支柱作用》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节约环保型社会》等文章,阐明了我对综观经济学的基本认识、观点和发展研究思路。同时,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国际综观经济与企业综观管理》《综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两书的编审和出版工作,作为主编之一参与了《21世纪经济科学主流与综观经济学》《综观经济学专题讲座》《夕阳红似火——综观经济学创始人魏双凤》《综观经济学与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等书的编审和出版工作。

综观经济学是由华南农业大学魏双凤教授于1982年创建的,它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系统科学意义上的综合性理论经济学。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在魏双凤教授的带领下,广东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少数省外的学者参与了综观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为综观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黄灼明教授出版了《综观经济学研究》一书,将综观经济学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综观经济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省情和当时时代的特点出发,吸取世界各国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坚持与时俱进、走自己的路的原则,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经济学科,是广东地区社科界学者一项具有真正原创性的经济学科,是解决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一把有效的钥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关于其他问题的研究

其他文章还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而作》《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而作》和《思想感言》等,这是有代表性的几篇论文和思想感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撼。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从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沦落到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剥削,民穷国弱甚至被瓜分、被宰割的地步。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富民强国、振兴中华的梦想。无数有识之士苦苦思索和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先是向西方学,曾先后选择过多种“主义”,以期作为振兴国家的武器,但均告失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到了“五四”时期,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重新观察中国的命运,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和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它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来建立新的人民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胜利,使中国真正站起来了,并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艰辛的努力,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真正富起来了,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使中国强起来的时代。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具有深远的划时代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将以全党近9000万党员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为完成十九大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为民族复兴献身,为世界发展献智,奋力走好中国新时代的长征路。

当前,我国正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无悬念,关键是到2049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又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世界东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中,在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经历过许多的磨炼,经历过许多的风风雨雨,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在顺境时的喜悦,也有在逆境时的烦恼。但我对此生无悔,因为毕竟踏踏实实地为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了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这部《探索集》,作为对我国特别是广东改革开放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是一部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和力量的历史记录,对今天和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仍然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区经济、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综观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以及经济类杂志的编审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经济学家,为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离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希望青年一代要坚持马列主义,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做中国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陈钦凤

2018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