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的基本修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三

邱欣宇远山文化传播创意总监。

有种说法: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的、成熟的行业,是不会有什么大师的。

那些所谓的“绝招”和“秘诀”,也没什么独特性,更没什么“你无我有”的奇效。

大伙的报价,也差不多。

比如在医学领域,有专家,没大师;在营销界,不当个大师都没法开公司。

这个行业之所以还存在着那么多大师,主要原因是它没有硬标准。

什么叫硬标准?

ISO 2001就是硬标准,能定量也能定性、能证实也能证伪的就是硬标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叫硬标准,这叫“解释框架”。解释框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形成逻辑自洽,有人认同,就可以。如果有人买单,那就更好了。

解释框架无所谓对错,因为根本无法证伪。

如果一个客户在央视黄金段投了几个亿的广告,它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可是,销量却不如预期。你猜,是谁的错?

如果反过来,它的知名度迅速提升,销量也火箭式蹿升。你说,是谁的功劳?

你说:这么问问题可真是混账!我连几个必要的制约条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恕我直言,即便告诉了您,您也说不出来。

对,您就算能说出来,和押宝也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

因为结论无法证伪——客户无法再用几亿重试一次,到底是媒介投放费用起了作用,还是广告创意起了作用,或者是那句口号起了作用。兴许,都没关系,只不过是苦心搭建的渠道恰好此时发了力,更过分的——只不过是产品太好,根本不必做广告。

所以,花了无数钱的企业老总,也会哀叹:我知道至少有一半的广告预算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从二战后现代广告业成形开始算,到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情况仍未改变——你看,大师还是层出不穷。

别以为大数据会帮你解决问题——直到现在,那些企业主也不知道哪一半是那一半。不然,网络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知所云、考验人智商的广告,也不会有那么多“大师”宣称自己一句话就帮企业提升了几十倍的营业额。

我们要相信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有人们还受制于不确定性时,才会去找所谓的“大师”寻求安全感。这和找算命先生、找老中医、找仁波切开光、找红酒遗珠、找“寿司之神”没什么区别。

正因为这个“不确定性”,我做广告20多年,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自信。

我真的做对了吗?

别人真的做错了吗?

大到品牌定位,小到一个标题,我们真的向客户推销了正确的、有用的建议吗?

或者说,那只是我们自以为的“对”?

我们拿什么保证,凭什么去蔑视他人不专业、不靠谱?

这也是我干了这么多年文案工作,却没兴趣也没自信总结出一些“规律”的原因。有的时候,遇见客户是个“广告爱好者”,拿一些不知哪儿看来的只言片语或大师的经典案例跟我辩论,我都会好言相劝:咱们别做学术讨论了行不行?

广告不是件纸上谈兵的活计,也不是复制先例就能成功的行当。

这是广告的迷人之处,也是它让人沮丧的地方。

而且,广告是一门依附性极强的行业——它连餐饮业都不如。名厨名馆子还能自己创新个菜式,顾客实在不买账还能自己吃——广告大师再厉害,也得看客户下单提要求,要是没人掏钱买单,那点儿精华液,用在谁身上也不是。

广告是高度依赖媒介的。它所有的沟通策略和创意内容,都要依媒介特点而定。当今世界,媒介形式的变化一日千里,广告业,尤其是传统广告业,就显得手足无措——以前那些沟通的原理和办法,眼睁睁地就被挑战、被戏弄、被颠覆。

“人性是不变的”这种话,只能自我安慰。

广告在对人性的洞察和利用上,并没有什么独到的心得。

我们有句行话,壮阳药、生发灵和减肥品,根本不用做广告。因为真正有效的肯定大卖,用不着您帮着吆喝——伟哥啥时候做过广告?越深入人性、越直指人心、越从用户切身体验里赚口碑的产品,越不需要广告。好酒、好医院、好电影,口口相传,一翻两瞪眼,哪里需要好广告。

好产品,是最好的广告。尤其在这个试错成本低、用户体验传播快、反馈链条极短的时代。

东东枪这本书,在初稿时我就看了,看到一半就给他发微信说真好——这个“真好”,语意复杂。

首先是感谢他在这个环境里做了件西西弗斯般的好事,其次是我不忍心打击他的努力。

这本书,开宗明义,用作者的话讲,是论“道”,而不是教“技术”。它试图告诉大家,广告或传播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洞察和利用人性,而非一本教人“小窍门”和“速成术”的小册子。

我当然赞成,打心眼儿里赞成。

但还有另外一个我在暗想,唉,还不如写个“文案入门三百问”或“如何做出一个爆款营销案”呢。那样毕竟好卖些。

这本书,作者写得极其认真、严谨、有条理,充满了洞见,在不少地方给我这样的“老工人”都上了一课,发出“哦,原来这个道理是这么样的,我会是会,但就是没想到能总结出这么直白有效的概念”的赞叹。就此一点,功德无量。

但如我先前所说的,文案不是一门可以纸上谈兵的行当。这本书里很多真知灼见和拈花微笑,真的是干过的才懂,没干过的,可能自以为懂,其实并不真懂。甚至很多懂的人,现在也对这些原则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动摇。

这是一本“懂的进”和“信的买”的书。

从我定义的“专业”角度看,这是一本好书,但也是一本悲壮的书。

可以说,这本书给传统文案行业,体面地盖上了棺材盖子。

为本书题写书名的邓志祥先生,是香港第一代华人创意总监,曾经的奥美大中华区创意总监,人称“阿公”,是我的老板、老大和老师。

同为本书作序的林桂枝女士,是我的前辈、曾经的老板、中英文文案的翘楚。

我的师父刘继武先生,已退休回台湾享受生活。

他们曾经教给过我的道理、经验,在本书中都有更清晰更有条理的体现——但这一套作业体系以及价值操守,也正面临时代严峻的挑战。

或破茧重生,或泯然众人。

总而言之,时代从未曾另眼相看过谁,它是最公平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自己离开奥美时跟TBTB:即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宋秩铭先生(TB Song)。——编者注老先生说的话。我问TB,奥美将向何处去?TB回答,奥美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变成什么样,他也不知道。

其实,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不都在面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吗?

我们到底是《神鞭》里那个傻二,剪了辫子学手枪,“辫子没了可神还在”;还是老舍笔下那个抱着五虎断魂枪对着月亮喃喃地说“不传!不传!”的老头儿?

当哪一个会让自己感觉更好些?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