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哲学与新儒学: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清华大学——冯友兰先生的“安身立命之地”

冯友兰先生于1923年夏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并于暑期后在中州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校评议会成员、图书馆委员会委员。一年后的1925年年初,冯先生就有离开中州大学之意。时任广东大学文科主任陈中凡先生相邀,希望他能够于下半年到该校任教;随后,又应燕京大学博晨光之邀,赴北京面谈加盟该校哈佛—燕京中国研究社的事宜。所以,当暑期前冯友兰先生托人向校长传话说自己想当校务主任以便实现自己希望办好中州大学这一愿望而未获得允准时,他就毅然决然地于8月离开了中州大学,于9月初千里迢迢赴广东大学任教。可是,他在广东大学也只停留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广东当时的时局混乱,冯先生曾经反对的陈公博先生又继任新校长;与此同时,学校里教师辞职、学生罢课的事情频发。因此,冯先生自己觉得此地也不是久留之地,便又离开了。

1926年2月,冯友兰先生开始担任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兼燕京研究所导师,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尽管在燕京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都很顺利,但是冯先生还是心有不安。时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傅斯年先生写信请冯先生返回广东大学时,他回信婉言谢绝了,并讲了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广东大学不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冯友兰:《三松堂自序》,见《三松堂全集》,第1卷,67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燕京大学是教会办的一所学校。因为冯友兰先生对于教会学校有一种成见,认为教会学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有些教会味,所以他也不认为燕京大学是自己真正向往的“安身立命之地”。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要到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里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因此,当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而新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邀请冯先生加盟清华大学时,他就愉快地答应了。1928年暑期,冯先生被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学校秘书长(半年后辞职),并进入了学校的管理班子。1931年7月冯先生被提名为文学院院长。从1930年至1948年,冯友兰长期担任文学院院长,并两次代理清华校务,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清华大学可以说是冯先生一生中最为称心如意的地方。晚年冯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在清华的几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代。”冯友兰:《清华发展的过程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见《三松堂全集》,第14卷,208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