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我一直觉得,写经济类的论文、工作报告等,不应该局限于固定格式,而是可以有各种变化的。进入银行的第一份工作是研究所的刊物编辑,每天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文章,看得厌烦,有时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就兴致盎然地把人家的文章大肆改动一番。好在那时与作者联系不方便,改了就改了。自己写文字,当然就不按套路写。所以,现在你在读的,就是这样另类的文字。实际上,我也被许多同事看作另类。

我觉得,对工作,对生活,都需要思考、探究,通俗地说,就是应该多琢磨。我经常这样思考和探究,也很享受这样的思考和探究。这样的思考和探究,有时也是对自己思辨能力的考验。不过,我认为,思辨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以所谓理论来规定现实。对一个做具体工作的人来说,思辨就是更好地观察现实,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恰当方法。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理论,我说,没必要拘泥于哪家哪派的理论,我们应该观察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每一个理论家的理论,也是在应用前辈的理论的同时,观察现实,得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如果他拘泥于前辈的理论,就不会有他自己的理论了。中国书法讲究继承,更讲究“有我”,“有我”的前提是扎实地继承前人,但自己写时并不被前人所绳墨。那些鼓吹写字无一笔无来历的,都是书奴,并不是真正的书法家。所以,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实思考。这样写文章,才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所谓思辨,不是咬文嚼字,不是一味拔高对现实的观察,当然,更不是说些同义反复的车轱辘话。工作总结、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业务计划等,是需要具体落实的,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口号、领导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造新名词、新口号、新说法上了。一个机关的部门有没有人才,往往就是指有没有好的写手。多少精英把一身甚至一生的才华耗费在这些无用的文字上了。这是巨大的社会浪费。我喜欢唐诗宋词,但不喜欢《菜根谭》一类的鸡汤文字。唐诗宋词,那是真感情、真性情,值得你用一辈子去体会、去感悟。《菜根谭》一类的鸡汤,只让人觉得是一种“假”,会束缚人的思想与行为,或者教人虚假地与人世周旋。书买来后,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孟子说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真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我呢,拔一须以熬鸡汤,不为也。

不咬文嚼字,不等于粗制滥造,亦不等同于对现象和事件任意下结论。我深深知道,要敬畏文字。20岁不到时,作为知青下乡。有一次,处理一起打架事件,我起草了处理决定。后来为了是“殴打”还是“相打”,上级专门来调查。这件事使我明白,一字之差,是性命交关的。写文章,首先,必须言之有物,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与想法。其次,语言文字有自己的风格。我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简洁、随性的风格,不喜欢那些忸怩作态的文字。再次,要轻松典雅。中国书画讲究书卷气,这是很高的境界,不容易达到。理论性、书卷气,不是随便掉书袋,不是上文说的熬鸡汤,也不是故作高深——那是酸腐气。典雅,实在是字里行间透露的一种气息。最后,自在坦然,富有朝气。文章里有许多过去的故事,但不是回忆录,只是为了说明当前的问题,不是要教训任何人。因为喜欢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指向的是未来,旨在解决问题,不是一味指责与批评。所以,文章中讲问题的内容比较多,而不是大篇幅地做政策解读之类。因此,希望这些文字是清新的,思想是新鲜的。如果你觉得这些文字老气横秋,可以即刻把这书扔了。不过,扔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垃圾分类准确。

我要感谢我所经历的这个伟大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经历那么多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才有机会看到银行从一个简单的机构发展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我有机会在支行、分行、总行工作,有机会在境内外分行工作,有机会做本币业务和外币业务,有机会搞实务,也有机会搞研究,有机会筹备农行浙江省分行的国际业务部和营业部。这些工作经历,给了我直接做或者接触银行的各类业务的机会。没有这些经历,我是写不出这些体会和想法的。曾经有朋友问我,你的记性真好,是不是当初都有记笔记啊?实际上我很少记笔记,就算记了笔记,也不再翻看。我觉得上课或者听人讲话的时候,记笔记会影响理解。我写这些文字,讲这些内容,都是平时经常思考的,也不用参考资料,就享受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快感。在这样写的过程中体会苏东坡说的“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现在的银行,虽然强调转型、创新,但其机构已经非常成熟,分工精细,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全面地接触各类业务和各类机构。因此,我要感谢我工作过的中国农业银行和浙商银行。

我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是朋友们鼓励我写作、鼓励我演讲。我喜欢思考业务和管理,有时会在闲谈中与朋友交流这些想法。朋友经常会鼓励我:这个想法很好,你可以写下来啊;那个经历很有意思,又是一篇文章啊。也有朋友鼓励我去不同的会议上讲讲。演讲终究与朋友间私下闲聊不同,需要一些系统的思考,这也对写作产生了影响。完成本书,除了要感谢朋友们的鼓励,还要感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廉薇小姐、孟凡钰小姐和中信出版社编辑丁媛媛小姐。文字变成这么一本书,是她们的缘故。整本书的结构、章节安排、章节标题、书名,都是在她们的帮助下完成的。每章前要写一篇导言,也是她们的提议。我只是抱着“顺人不失己”的态度写了这些文字。关于每章的导言,我想了想,导言也要突破常规,因此,我写时是直接根据每一章的标题写下当下的想法。所以,导言并不是每章内容的归纳或提示,可以说是另一篇文字。最后,要感谢杨凯生先生和黄益平先生在自己的写作之余给我写了序,感谢张健华先生为本书作推荐语。我实际上更感谢的是,在这些年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