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晏欧三家词研究与传承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当我提起笔来,为两年前毕业的我的博士生顾宝林君的优秀学位论文的修改稿《清代晏欧三家词研究与传承史论》写序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因为,他的踏实肯干和诚恳朴实,既在2012年使他的论文获得了基本成功,赢得了答辩委员们的一致肯定;工作两年以来,他又边搞教学工作边挤时间精心修改打磨这篇论文,还好几次打电话恳切地向我请教一些专业问题,这又使论文增加了理论深度,提高了学术水平。

现在让我为大家简略地回顾一下,当初宝林君这篇论文为什么要确定这么个选题,文章论述了一些什么东西,解决了一些什么有意义的问题。

记得早在十四年前,我就在国内学术刊物上(记得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一篇论文,向词学界倡言:当前我们词学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总结和撰写词学学术史,来实现理论的升华和超越”,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词学研究和当代曲子词的创作推向前进。而我们的词学研究过去几百年一直到今天大都集中在唐五代两宋词上,那片熟土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开垦的了,“创新”基本上无从谈起,因此我建议同行们从那片熟土地上“撤军”,转到元明清词领域,尤其是到有大片荒地待开垦的清词领地上去耕作!

宝林君是积极响应我的呼吁的词学界新兵之一。记得他刚到北京上学不久,就在来我家客厅听我讲课时对我说,江西在宋代是文艺发达、名家辈出的文化区域,除了古文大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诗歌的江西诗派之外,曲子词的大家、名家一数就是一大串。他自我介绍说,他就是江西(赣西南萍乡地区)人,他在我门下搞词学,能不能就搞他的这些江西先贤的词?将来博士论文能不能就往这方面考虑?他的这番自我表白,我听了觉得“正中下怀”——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祖籍江西高安的贵州人!不但如此,我自己前一阶段的词学研究,就是以宋代江西籍词人辛弃疾、韩元吉等以及江西土生土长的诗人、词人姜白石、刘辰翁、文天祥等为主,并已出版了一些成果,正好可以给顾君讲课和辅导他写这方面的论文。

自那以后,顾君边学习边考虑博士论文选题,并不时来我家讨教。我向他介绍了我有关研究的情况,说明宋词的江西大家已有若干人研究过并有许多研究成果问世,只是似乎北宋初中期的晏殊父子和古文大家、诗人兼词人欧阳修,他们在北宋前期算一个有成就和在当时与后世颇有影响的江西词人群体,还没有人对这个群体进行过系统研究。我说完这些话,就拿出我刚出版的《唐宋词流派史》一书翻给他看,指明我那本书已经将晏氏父子和欧阳修一起定性为“北宋江西词派”,并说明那是一部“通史”,比较简略,不可能对每个流派与群体深透地研究,全面仔细地描述,他正好补我之缺,写出点新东西来。终于,顾君全面采纳了我的意见,确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选题。

看了我介绍的这些情况之后,读者就基本明白了顾君这部书稿的选题意义。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加以修改的,记得当初我所给的博士论文指导评阅书曾这样写道:

顾宝林同学读博以来,专业学习刻苦努力、认真踏实,学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具备了能够独立完成词学领域科研项目的能力。他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从学术研究与词学传承的视角切入,以清代词学发展为观照背景,以清代词学的流派交替演进活动为研讨中心,以北宋前期的晏欧(二晏一欧)这个词人群体为解剖个案,结合词学批评与接受问题,较好地描述、探讨这二百多年的二晏一欧词学术研究及传承状态,评述其对当时词学风尚产生的影响以及传承接受态势和规律、原因等,也借此一窥清代词学承续与超越前代词学的发展历程和传统词学演变终结而走向现代化之前夜的轨迹。此文不但基本观点正确,材料翔实可靠,而且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也有所创新。……尽管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总体而言是一部花费了诸多心力可称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两年后,可以对照此书,看看他到底在里边论述了一些什么东西,解决了哪些有意义的问题。作为顾君的第一本学术专著[1],本书当然是一部好书,不过客观地说,顾君此书仍存在某些不足,比如,有的语句不够简洁明了,个别结论有待商榷,等等。这是一个年轻学者出版书籍都容易出现的问题。

我祝顾君以此书为一个好的开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创新,胜利前进!

刘扬忠

2014年7月于北京东郊望京东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