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及思考
图片2-2-1 北京天安门
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主要内容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意见》指出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该《意见》指出了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意见》指出了研学旅行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二是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三是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四是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这些原则是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基本依据。
该《意见》指出了研学旅行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二是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三是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四是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五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必须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该《意见》指出了研学旅行的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强化督查评价。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向家长宣传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向学生宣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大作用,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4]
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引发的思考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引发我们的思考,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幼儿园要认识到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旅行也是一种教学方式”。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幼儿园就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幼儿的学习能与旅行相互结合,使教师的园内教学能与园外教学相互补充。幼儿园还要认识到研学旅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精心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妥善安排研学旅行活动,既要摆正“学”与“游”的位置,冲出“只学不旅”的牢笼,也要杜绝“只旅不学”的放养,避免“游”大于“学”的乱象,真正做到“学游并重,游以为学”,使幼儿不仅能有机会在园内“读万卷书”,而且还能在园外“行万里路”,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会观察和思考,懂得做人和做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顺利与小学衔接,就必须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重视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使研学旅行和幼儿园课程能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彰显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的特色;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确保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时间。据笔者对S市66所示范性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只有39%的大班儿童、31%的中班儿童、22%的小班儿童能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5]因此,幼儿园要增加组织儿童外出参观游览活动的频度,使之成为常态活动,以保障儿童研学旅行的时间。
社会场所主要有商业场所、服务场所、运输场所、文化场所,不同的社会场所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幼儿园要根据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教学目标,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托自然资源和公共设施,选择适合幼儿研学旅行的各种场馆,优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活动课程,促进幼儿最佳发展。据笔者对S市66所示范性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只有14%的幼儿园组织儿童参观过博物馆,更为严重的是,图书馆“无园问津”,[6]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利用文化场所资源,丰富幼儿外出活动的内涵,加深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强化幼儿的乡土情结,提高爱家乡教育的质量。
幼儿园由于受到办园条件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联合家长,结成统一战线,共同策划和实施幼儿的参观游览活动。幼儿园要通过幼儿园网站、家长园地、家长会议、家长微信圈等不同形式,促使家长更新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研学旅行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社区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途径都要开放,都要利用社区里独特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幼儿园要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外出参观游览活动,提高成人与幼儿的比率,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实现春游秋游的目标。另一方面,幼儿园还要指导家长从家庭的经济条件出发,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使孩子见多识广,成为“游学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