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寒假生活的变革路径
寒假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还未得到充分研究。但“你好,寒假!”项目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积淀,已经探索出形式多样、价值多元、富有教育内涵的变革路径。
一、变革应以“证据”而非“经验”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研究意识、数据意识并不强,更多地依赖经验工作,“我只会做,不会写”“我也说不上为什么”“我就是这么想的”等是教师群体中常见的话语。教师应从原有的“经验取向”转为“实证取向”,把自己当做一名“研究者”去真正地推动寒假变革。
项目开展前,教师要对学生在寒假的去向及交往状态,寒假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同主体对寒假的态度等,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识。而“证据”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甚至非正式的日常交流等,都可以转化为定量或是定性的数据,经过系统地整理与分析,可成为变革的直接基础;调查对象也是多元的,教职工、家长、学生、社区人员甚至其他社会人士都可以是被调查的对象。通过大量的调查,“你好,寒假!”项目学校发现了以往寒假的相关特点:一是大部分学生的寒假生活是被安排的,学生在寒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二是学生的寒假生活缺少组织和规划,主要内容有做寒假作业、上补习班、游玩、看电视、玩电脑、走访亲戚;三是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传统的寒假作业均呈消极态度,很多学生对寒假作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应付了事的情况不在少数;四是生活时空的“割裂”,寒假没有将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相融合,学生在两个时空中的学习生活经验也没有相互迁移和应用。[41]
在“你好,寒假!”研究中,项目学校通过大量调查,有如下发现:在交往方面,大部分学生最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也期待组织更多群体性的活动。而教师则希望更多地与学生、家长进行“非正式”的交往,通过较为轻松的方式促进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在时空方面,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寒假中去旅行,接触大自然,增长见识。带孩子回家乡过年的家长则希望孩子在寒假中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在形式上,家长希望寒假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要有组织、有规划,而亲子活动、社会实践、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都是家长和孩子非常期待的。在效果上,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寒假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能力……变革应尊重各个主体,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他们的期待均可成为变革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
我们要对变革可能面临的阻碍有所认识。例如,多数教师依旧认为没有义务去关注学生的寒假生活,不想加重自己的工作负担;进行寒假生活变革必然涉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对没有与社区、家长合作基础的教师而言,变革会遇到诸多困难。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有的家长受文化程度所限不知如何参与,有的家长则因工作繁忙、觉得麻烦不愿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分析为变革打下了科学可靠的基础。
二、变革的驱动机制
寒假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改革的新领域,对“如何驱动变革”“由谁来驱动”“动力来自哪里”等问题的理解,还需要通过真实的教育实践及反思来实现。
首先,变革的内驱力来源于变革主体的观念更新,这个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学校可以采用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举办教师座谈会,组织教师到实验学校进行实地观摩、经验交流与学习等方式,引发教师思考:寒假与学校生活有何种联系?寒假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哪些作用?进行项目研究与不进行项目研究的差异是什么?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变革内驱力的主要来源,学校可以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班级家长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并邀请部分家长直接参与策划,由其在群里进行宣传,指导家长的观念转变和实践参与。对学生,则主要通过主题班队会、综合实践课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感悟与反思。
西安高新一小2017寒假“幸福作业”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一、活动内容形式
二、幸福作业设计理念
三、家长新思路
“你好,寒假!”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联合国际救助儿童会发起,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推进中国台湾、新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陕西、福建等地的寒假变革。
图2-1 “你好,寒假!”的组织结构
李家成教授通过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志同道合者参与项目实践,加入项目研究的微信群。在群内,来自大学和国际机构的研究团队,与中小学一线校长、教师们共同进行此次项目变革的总体设计。具体到学校层面,组织的形态则更加多样了。例如,可以在校级、年级、班级层面成立专门的项目组,邀请德育处、年级段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及班主任共同探讨寒假变革;也可以直接将重心下移至各个班,如有的学校就以“班级成长导师团”(包括家长和教师)作为驱动的主体力量,以便各个班级充分借鉴原有变革的理念思想、研究方式等优质经验,根据班级自身的特点进行寒假生活的变革。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实时反馈、分享、讨论变革的经验,并得到专家、其他研究人员的指导与建议。
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组织经验
一、从“部分”到“整体”
二、从“一个班”到“每个班”
三、变革的保障机制
不同于学校生活,寒假生活可以发生在家中、社区中,也可以发生在乡村、大自然中;寒假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问题——如何保障变革的有效性?
变革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教师、家长、学生都是保障的主体,但承担的角色及任务会有差异。
教师是“领航员”,应全程、全面地关注实践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在出现问题时适时指导。同时,教师也是“研究者”,只有具备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才能保障变革的有效性,推动变革持续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研究意识不强,并未对经验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有逻辑的梳理,因而导致此次变革的经验难以与其他经验相沟通,故也就难以有效地迁移到下一次变革中。与之形成对比,“你好,寒假!”中的一所项目学校指出,其班级师生在多层、多元的调研、论证中推进研究、得出结论,体现了较强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因而,研究成果也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在各级各类交流对话中得到肯定,为下一次变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是“守卫者”和“监督者”,应主动承担部分安全责任、监督责任,过程中应及时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注意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学习。学生则应主动参与,在交流、策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变革。
首先,寒假期间,学生分布广泛,学生间差异巨大,教师难以现场监督。而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帮助教师与家长、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保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现远程指导。
其次,新媒体手段可以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效率。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处理平台,在活动前期制作、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并通过班级微信群增强与家长的实时沟通,在组织家长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完善项目方案。除此以外,一些班级建立了班级公众号,通过教师和家长在朋友圈的分享、评论、转发等引起其他社会人士的关注,项目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家长、学生、教师的交往群体也更为多样,学生的受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丰富,推动了寒假生活变革的良性循环。
评价也是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评价不仅能促成对现有项目发展状态的理性认识,也将成为下一阶段变革的现实基础,促进变革实现良性的螺旋上升发展。一方面,要注意在变革的过程中收集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职工(非教职)、社区工作人员等,都可以是评价主体。各评价主体在变革过程中实时反馈,能帮助研究者即时调整方案,保障变革的顺利进行。不仅变革主体需要多元化,评价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微信、QQ、学校门户网站等都可以成为收集各方反馈的网络平台;也可通过问卷、访谈来获取评价;或是通过家长沙龙、座谈会、家长会的形式,深入了解家长的感受。评价可以直接成为学期初生活、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市闵行区育苗小学就在学期初举办了“奥斯卡最佳寒假作业”颁奖活动。[42]
表2-5 一年级育苗杯奥斯卡最佳寒假作业奖
无论是哪一类评价主体、何种评价方式,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而评价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实现评价主客体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