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代中国的自杀率:话语之争的一个案例[1]
实证主义哲学及科学观的基本信念是: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就某一个现象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对某一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时,其中必定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或最接近“正确的”(所谓“正确”,就是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或准确地再现客观现实)。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继续考察这个现象或研究这个问题的话,他的全部工作都将集中在努力从各种已有的和可能有的答案中甄别出一个最正确的答案来(包括选择最合理的概念或定义、最精致的理论模型、最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在《实证、诠释与话语:以现代化研究为例》[2]、《“中国社会”:给定实在,抑或话语建构》[3]、《唯一“真实”的基尼系数是否可得?》[4]以及《社会现实的话语建构:以“罗斯福新政”为例》[5]等文章和著作中,笔者曾借助多元话语分析的方法试图说明这样一个看法: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这样去做了之后,只要我们对上述实证主义的信念不持一种过于偏执的态度,我们都能够发现,有许多意见分歧其实并非由对现实掌握程度方面的差别造成的,而是由研究人员所处的话语系统方面的差别造成的,是一种“话语之争”,而非“事实之争”。由此形成的意见分歧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意见分歧。对于这种虚假的意见分歧,我们永远无法对它们之间的真假对错做出有效的判断。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去努力辨析出其背后的话语系统及其相关规则,并尝试从这一话语系统出发以达到对从它们当中衍生出来的相关话语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将再以“当代中国的自杀率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为例来对这一看法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