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台湾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台湾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建立了花卉的研发服务体系、产销支持体系,从而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花卉产业集群。
具体经验有:
(一)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因素,是花卉产业集群形成的物质基础。其生长的特性,包括水文、地质、气候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将直接影响花卉的品质、类型,从而影响花卉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台湾地处亚热带,整个台湾岛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94—2340毫米,南北年均气温为21.7—23.8℃,十分适合各种花卉的经济栽培,不仅可以节省更多的加温费用,还可以缩短栽培时间,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导致台湾特有的原生种源丰富,如百合、一叶兰和各种兰花品种。这些都为台湾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花卉产品的同质性和大量的供给者(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近年来全世界花卉产业的生产增长率超过市场的增长率,致使花价普遍降低。因此,必须具备低生产成本、高品质及低运费三大要件才能具有竞争力。波特(1998)认为本地需求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我国台湾地区花卉产业集群形成有三个原因:一是台湾地区地处亚太交通枢纽,临近全球第三大花卉消费市场——日本,其对我国台湾地区花卉有强劲的需求;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对我国台湾地区的花卉有较高的需求;三是90年代至今大量台商(花农)到大陆投资,既带动了台湾地区花卉产业(种苗)的出口,又极大地降低了花卉生产的成本,非常有利于带动台湾花卉的出口。因此,周边国家或地区对台湾花卉的需求,保证了台湾花卉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年代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策,导致绝大多数农户成为自耕农,如1981年在847997户农户中,有自耕农688718户、半自耕农70163户(自耕地占50%以上),二者合计占89.49%。农户成为土地的主人后,他们选择种植比较收益较高的花卉,并且把土地抵押给“农委会”下的金融局以获得资金信贷支持。
台湾农民的文化素质较高。2009年台湾有农村人口257425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54684人,占21.55%;高中(职)709425人,占27.56%;初中399348人,占15.51%;小学727273人,占28.25%;文盲183523人,占7.13%,即高中(职)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业人口占49.11%。
(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台湾花卉产业集群具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产销体系。
台湾当局为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官、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花卉研发和技术支持体系。
(1)产学结合的如台湾高校与民间资本合资成立的兰花生物技术公司,产官结合的如台湾当局支持兰花发展的各项金融措施即专项贷款。
(2)官方机构有:①“农委会”和“农委会”下属的研究与试验机构(包括农业试验所及遍布全台的33个研究与试验机构),隶属于“农委会”的各地农业改良场,以及台北市政府公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花卉试验中心。②台糖研究所。1988年台糖研究所成立园艺系,组成蝴蝶兰研究团队,从事育种、栽培、病虫害、温室设施、采收后处理等相关的研究。为花卉服务的“农委会”“农粮署”向全台花农及组织提供各种花卉信息、花卉知识产权的保护。设立花卉新品种示范推广区及建立盆花规格标准。引进菊花、洋桔梗及火鹤花等30项新品种栽培并进行示范推广,举办花卉竞赛及建立60种盆栽植物品质与规格标准。
(3)学界包括28个高校设立的园艺系。如台湾大学、文化大学、嘉义大学、屏东科技大学、中兴大学等各大院校设立的园艺系、农场管理系、植物保护系、景观造园系等,以及园艺系建立后成立的花卉研究所,每个大学针对不同的植物进行专门研究。目前台湾大学主攻的是一般盆花植物,中兴大学主攻切花植物,嘉义大学主攻兰科植物,屏东科技大学主攻景观植物、果树的育种。这为台湾花卉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见图4)。

图4 台湾花卉研发体系示意
最为著名的就是经过官、产、学、研合作,开发出蝴蝶兰、文心兰海运贮运技术,降低了运销成本,文心兰的运费由空运5.5—6.0元/支,降为海运约2.0元/支;蝴蝶兰的花株经处理后在常温(23—28℃)下可储存1个月。产学研合作强化了台湾花卉新品种的研发,产生了41个蝴蝶兰、2个朱槿、6个夜来香新品种,并使这些花卉新品种投入商业化使用中。
(1)为产销服务的社会组织完善。台湾花卉产销系统中,各级农会、产销班、合作社、农场构成了地方花卉产业发展的服务主体,农会、产销班、合作社、农场是当局与地方农业沟通的渠道,农会与产销班依赖学术研究成果与相关部门的决策辅助,合作社与合作农场则是在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平台。其中比较著名的服务组织有:财团法人台湾区花卉发展协会(成立于1972年,是台湾第一个非营利性花卉组织机构,为花农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以促进农业发展为宗旨);台湾区花卉输出同业公会(成立于1981年4月,其主要通过B2B企业交易与交流平台为台湾花卉企业或农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2];保证责任台湾区花卉运销合作社(成立于1993年1月,为花卉的产、供、销等提供管理、技术和信息服务,并于1994年8月18日成立了台中花卉批发市场)。另外还有台北花卉产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花木批发市场、彰化县花卉生产合作社、台南市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高雄国际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交易行情站以及台湾各级农会等。
(2)完善的销售体系。目前台湾花卉大部分的销售是由产地花农通过农会、产销班(每年有10—20个)、合作社/场(如保证责任台湾区花卉运销合作社)、台湾区花卉输出同业公会等单位或自行向六大花卉批发市场申请供应代号,供货到花卉批发市场进行拍卖,然后由承销商竞价拍卖后购得货品,零售商(花店等)再向承销人购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而承销商也可由花卉批发市场通过订货交易直接与供应人交易。另外,也有经由产地贩运商或出口商直接与产地花农接洽购买者。目前台湾地区正在建立产地的花卉物流中心(例如埔里花卉物流中心),也许会略微改变现在的运作模式(具体见图5)。

图5 台湾花卉产销体系
(三)较为完善的台湾当局支持体系
台湾当局的支持是台湾地区花卉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花卉产销过程中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必须由官方提供财税金融支持和公共产品支持,以减少花卉产销的外部成本,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台湾花卉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台湾当局对花卉产业的支持具体表现为:
(1)土地政策支持。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89.49%的农户在1981年拥有自己的耕地,这样农户可以选择种植花卉,耕地可以抵押获得资金支持。并且随着台湾地区农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2000年1月,台湾当局修订完成农业发展条例及“土地法”等配套法案,松绑了农地法规,确立了“放宽农地农有,落实农地农用”的政策。这十分有利于花农通过购买、租赁农地来扩大花卉的种植规模。
(2)产业政策支持。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面临着严重的稻米生产过剩,促使台湾当局在1984年执行稻田转作计划,选择了花卉作为产业发展导向;1995年台湾“行政院”颁布“加强生物技术推动方案”,把花卉产业列入“‘行政院’五项生物技术有限发展产业”之一。2001年的“迈进21世纪农业新方案”与2006年的“新农业运动”都提出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种苗花卉产业的政策。
(3)法律服务和认证支持。①1988年台湾颁布了“植物种苗法”,实施植物种苗管理,保护新品种的权利,以及促进品种改良,其主要内容为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种苗业登记管理与种苗输出管理等。②推动花卉的国际品种认证(ISO9001)和推动花卉知识产权的保护。③蝴蝶兰业者输销附带栽培介质的辅导及认证。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的兰花通过相关认证,可以直接出口到美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可输出附带栽培介质蝴蝶兰到美国的地区,已认证合格的有73家业者、131个温室,并持续辅导生产者符合美方检疫规定。④推动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台湾称为智慧财产权)。协助业者申请地区外品种权,欧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已同意与我国台湾地区相互受理品种权申请。
(4)辅导生产调整。每年“农委会”辅导台湾主要花卉产区10—20个产销班进行生产种类调整及采后设施栽培。
(1)基础设施建设。1973年,田尾地区被正式核定规划为“公路花园园艺特定区”,将原来用花卉运输的小路规划成线状的公路,并利用沿路居民的花卉来美化公路,供来访游客观赏。目前台湾已经修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机场以及港口,促进了台湾花卉的生产和销售。
(2)举办国际兰展。如从2005年起每年3月举办“台湾国际兰展”,其已成为国际花卉界的年度盛事,并列为三大国际兰展,对提升台湾兰花的曝光度及知名度、创造营销机会等意义非凡。
(3)推动五大科技园区建设,其中涉及花卉的有:①屏东县农业生物科技园区,主要涉及植物种苗的研发和生产。②台南县“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成立于1994年12月21日),全区规划面积175公顷,2008年已完成开发59公顷,28家业者进驻,19家营运生产,2007年营业额3.79亿元,已呈现产业集聚效应。③台湾“农委会”确立彰化县为台湾地区花卉园区,主要承办花卉博览会(2016年在台北举办)、建设花卉和景观苗木生产专区及花卉展销贸易中心。
(4)辅导设置外销花卉生产专区,加强主要花卉产区设施升级。设置文心兰、火鹤花、洋桔梗、“国兰”及非洲菊等5项外销切花生产专区12处、面积151公顷,改善生产及采后处理设施,对与贸易商的合作进行辅导。2008年外销量1665万支、金额2.6亿元,农民外销获得价格比本地高出89%以上。
(1)财税支持体系。①积极为从事花卉的研发、人才培训与辅导花农改进生产技术的工作提供经费。如1997—2000年间,台湾当局对实现花卉电子交易、制定切花订货交易制度、建立花卉标准化瓶插试验室、制定花卉正确采收流程以及订立花卉的包装标准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经费支持。②对花卉采取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即保价收购与统一调配出口,前者是以进口市价收购花农所生产的花卉,后者则是整合全台湾所生产的花卉后外销。③提供灾害补贴。如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由“农粮署”针对灾情严重地区(农地遭埋没、流失及淹水严重者)补助花卉灾损的设施及周边设施更新或修缮,并补助复耕所需种苗费用。④每年的国际兰展,“农委会”也提供大部分补助。⑤由农试所、各区农业改良场及学校等研究单位组成技术服务团亲访灾区,协助灾后园区清园、消毒,对灾后病虫害管理等予以技术辅导及咨询服务,以促成技术服务团指导复建技术,这些也由“农委会”提供经费。⑥大量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服务。2005—2008年,台湾当局每年投入7亿元以上,聚焦于以花卉与保健植物为重点的“生物技术在植物产业之创新研发”。
(2)金融支持体系。台湾当局到2009年为止共投资20.6亿元于五大生物科技园区,园区内的厂商可以向农业金库贷款。如台南县“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规定:①进驻业者最高贷款额度为4000万元、贷款本息偿还期限为10年。超过4000万元的部分,依贷款经办机构的优惠贷款方式办理。生产所需资材周转金每坪5000元,最高500万元整。②贷款利率为年息2%,并随“农委会”调整利率而调整。为了缓解花农在莫拉克台风灾后的还款压力,原有的贷款本金偿还期可宽缓2年。由“农委会”农业金融局辅导花农申请农业天然灾害低利贷款,每公顷最高贷款额度为120万元,贷款期限为7年,本金宽缓期限为2年;农业设施部分,每坪最高贷款额度为2000元,贷款期限为10年,本金宽缓期限为2年。莫拉克台风农业天然灾害低利贷款新增兰花(含种苗、相关设施及设备)项目,每坪最高贷款额度为1万元,贷款期限为7年,本金宽缓期限为2年。③花农用农地可向“农委会”金融局申请抵押优惠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