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空间协同:演化、机理与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中国村镇产业系统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化和转型,发展不平衡性凸显。空间布局模式是村镇产业系统发展的综合反映,本书以此为切入点,从企业和村镇的微观角度,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当前中国村镇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及其用地效应展开研究,藉此探讨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空间协同关系的演化、机理和效应。

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机理与评价,共5章。在宏观层面上解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因果关系、评价和解释城镇化与工业化及区域发展的协同性,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案例地区的实证研究,探讨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之间的协同演化规律。以此为基础,在协同发展的视角下界定了城镇化的三维关系模式,并通过“长三角”的案例研究总结了各种城镇化模式的演进规律与发展路径。第二部分为区域村镇间产业链的搭接与空间效应,共4章。研究立足于村镇地区的产业链发展。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链提取的方法体系,总结了区域产业链的多种结构模式,并通过四川省的案例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将区域产业链落实到村镇空间,评价了基于方向和距离的产业链空间效应,据此提出了产业链协调引导与长效管理的政策建议。第三部分为村镇产业布局的协同演化与评价,共3章。首先构建了村镇产业布局的表征要素指标体系,通过案例间的比较分析,归纳了村镇产业空间的演化机理;进而探讨了产业布局与村镇布局的协同演化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与方法体系,对二者的协同性进行了系统评价,据此提出了产业布局推动下的村镇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第四部分为村镇产业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共3章。围绕村镇产业系统协同发展的用地效应,分别在全国及义乌、南充两个城市的层面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在宏观上考察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特征、驱动机制和阶段模式;在微观上探索村镇产业协同布局对土地资源和区域环境的作用机理。

本书的主要内容源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J11B06)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任务(2012BAJ22B03-01)的工作成果,研究工作得到了“十一五”课题所在项目的负责人吴志强教授与“十二五”课题研究任务所在项目的负责人冯长春教授及所在课题组伍江教授、彭震伟教授、钮心毅教授等众多同仁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科技部农村中心于双民处长和王峻副处长的大力支持。感谢课题试验区四川省南充市和浙江省义乌市相关部门的支持。

本书部分章节内容曾经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包括《地理研究》2008年第6期、2013年第12期,《地理科学》2010年第2期,《地理学报》2011年第2期,《人文地理》2010年第6期,《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第4期,《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第5期等。对上述刊物允许本书使用上述文献表示感谢。此外,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树通先生对书稿进度的敦促和细致高效的工作。

本书的主要执笔人是曹广忠、王茂军和刘涛,曹广忠是上述课题和研究任务的负责人,设计了研究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工作思路。主要章节撰写和全书统稿、修订等工作由曹广忠、王茂军、刘涛完成。本书是课题组团队多年合作的结晶,参加课题研究和参与本书部分章节执笔撰写工作的课题组成员主要包括王纯洁、江艺东、袁文旭、郜晓雯、陈昊宇、边雪、刘萌、杨雪春、许洁、张欣、宋国庆、朱昱铭等。没有团队的辛勤努力和精诚合作,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们从村镇产业布局视角对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空间协同的研究仍带有探索的性质,本书的成果肯定存在诸多不足,祈望学界同仁不吝珠玉。

曹广忠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