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体质是吃出来的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开食物,食物消除饥饿,支撑着我们的身体。可是有人想过我们到底都吃进去了些什么吗?食物和体质、健康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究竟这些冷热酸甜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身体的呢?
● 一切来源于食物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黄帝内经》上也有这样的论述:“人以五谷为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由此足见饮食对人生命的重要性。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这孩子嘴壮,将来肯定身体好。”这话不无道理。每一个人,要想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长大成为少年、青年直到成年人,都离不开食物。
我们吃东西可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而是在积累我们身体所需的养料。食物里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都是支持生命活动的“原料”,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此外,食物也是重要的水源,比如蔬菜、水果的含水量超过了70%。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我们都吃进去了些什么呢?
膳食金字塔
生活中,人的体质和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我们吃一口米饭就吃进去了淀粉,吃一个鸡蛋就获得了蛋白质、卵磷脂,吃一个水果就补充了果糖和维生素。营养就是这样一口口吃进去的,一个人的身体是健康也好,疾病也好,胖瘦也罢,都是由一天天的饮食、活动、休息积累出来的。
● “病从口入”有道理
有人喜欢吃肥腻的食物,比如肥肉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就容易得高血脂、高血压;
有人喜欢喝酒,时间长了,肝脏就出问题了,得了酒精肝、肝硬化;
有人节食减肥,一天只吃很少的东西,一个苹果、一杯牛奶,长此以往,轻则营养不良,身体虚弱,重则身体衰竭,有生命危险;
有人贪食,有人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久而久之就吃坏了肠胃,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胃炎、胃溃疡,这些毛病就都吃出来了。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病从口入”,指饮食不当会让人生病。这里生的病不仅仅是通过饮食和胃肠道传播的病,很多其他疾病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饮食习惯的影响下,慢慢日积月累的结果。
吃出的病,大凡都可源于两种原因,有的是因为吃的东西不对,有的是因为吃东西的方式不对。比如吃盐,盐是人们每天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能保持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离子浓度、渗透压的稳定。但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多了少了都不好,盐吃多了会高血压,吃少了会浮肿。
饮食不当带来的疾病
● 食物有“凉”也有“热”
生活中提到凉热,我们就会想到烫手的是热,冷冰冰的是凉。而中医所讲的“凉热”可不是用口和胃感觉到的食物的温度,而是根据进食后的反应来确定的。
食物按照它们不同的反应,分为了寒、凉、平、温、热5种,其中,温性和热性的食物相接近,寒性和凉性的也有很多共同点,可以分别归为一类介绍。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食物中,平性的食物最多,温热的相对少一些,寒凉的最少。
和我们通常的认识不同的是,有些食物进口的感觉和进食后的反应并不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荔枝,新鲜的荔枝吃上一口,顿时觉得甘甜凉爽,我们自然会觉得它是凉的。实则不然,若真像苏东坡说的那样“日啖荔枝三百颗”,那一定会遍身生“火”,甚至鼻血不止的。橘子也是这样,口味酸甜,汁液充足,吃到嘴里鲜爽可口,可是吃得过多,它的温性就会暴露无遗,免不了舌尖和口角溃烂。
食物的“凉”“热”性
● 吃东西也要分“五味”
通过味觉,我们都知道食物有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咸、涩等。这些是我们对食物的最直接的感觉,而中医对食物的划分就不这么简单了,虽然也分为“五味”,但却和我们味觉的分辨有所不同。
那么什么是中医所讲的食物的“味”呢?和我们用舌头区分的“五味”又有什么关系呢?
● 食疗,是美味也是良药
说到药,大家大概都会想起“良药苦口”的感觉,因此没有人喜欢吃药。那么不舒服了,生病了,有没有一种既能治疗疾病、保健身体,又不用忍受吃药痛苦的办法呢?你想过享用美味佳肴也能治病吗?
事实上,我们经常吃的一些普普通通的食材,也都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药效”——药即为食,食即为药。比如,大枣可以用来补血益气,绿豆清火消暑,山楂能健胃消食。同样,厨房里常用的胡椒、生姜,也都有散寒退热的功效。此外,湖南人、四川人非常爱吃辣椒,辣得大汗淋漓,还连叫痛快。这是因为当地多雨多雾,空气潮湿,而辣椒辛热能驱寒行气,所以吃了辣椒,湿气也就随之被驱出体外了。
这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很多中医典籍里都有介绍。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部专门介绍食物保健功效的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书中的内容涵盖了300多种食物,不仅介绍了这些食物的性味、功效,还搜集了许多食用配方。这些食用配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食疗药膳”。
什么是食疗药膳呢?食疗药膳就是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搭配,烹饪出来的菜肴。食疗巧妙地把药物和食物融为一体,使良药不再苦口,而成了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的佳肴美食。
食疗最大的优点就是副作用小,因为即使不当作药用,平时我们也在吃这些食物。这就消除了很多人“是药三分毒”的顾虑,面对食疗,我们可以放心地把疗效吃下去,却不用担心危害了身体。
“药王”与“药膳”
有“药王”之称的中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疾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就是说,医生了解了病情之后,应该先用食疗,食疗无效再用药。由此,足可见食疗的功效是不可低估的,就算是最善用药的“药王”,也要敬它三分。
● 你真的“会”吃吗?
看到上面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还能有人不会吃吗?张嘴就吃呗。”其实,可别小看了吃,吃有吃的学问,西医讲就是“营养学”,中医讲就是“食疗”。吃也有吃对吃错,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的呢。
首先,吃什么、不吃什么,这就涉及一个饮食宜忌的问题。中医讲饮食要依自身的体质而定,不能步人后尘,不能看别人吃什么自己就吃什么,或者看什么东西新鲜美味就吃什么。如果不顾自己的体质,贪吃、乱吃,不仅不能滋养身体,反而会引起不适,甚至招致病患。
《红楼梦》中就有这么个例子,在“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回里写,大观园中大摆螃蟹席。席间,贾母就叮嘱大家说:“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林黛玉素来身体虚弱,才吃了一点螃蟹,便“觉得心口微微痛”。很明显,这就是吃错了东西。
而什么时候吃,就要讲究季节了,要按照时节来吃。有些东西吃对了时节就是补养,吃错了时节就会伤身体。如冬季可以多吃羊肉,羊肉性温,滋补壮阳,使人有足够的热量抵御寒冷,狗肉、牛肉等也有同样的效果。相反,如果夏天吃多了羊肉、狗肉等温热的食物,就会觉得口干舌燥,内火上升,甚至流鼻血。人不可逆天时而行,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食物的冷热五味也要和天气的寒暑干湿相对应,这样才能吃出健康。
四季与饮食
身体、食物与“五行”对应
食物的颜色、五味和脏腑一样都对应着五行,黑色入肾,白色入肺,绿色入肝,红色入心,黄色入脾。不同颜色的食物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相生或相克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记载:人要吃五色、五味的食物,因为五色食物养分各异,互不重叠,不仅要做到均衡营养,更要按照自己的体质去舍取,合理地搭配,才能越吃越健康。
另外,有的人觉得某样东西好,能滋补强身,就天天吃、顿顿吃,不排除有些东西可以这样吃,但大多数食物是不能的。有些东西长年累月地吃,是会吃出毛病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人参是好东西,有很好的滋补效果,但人参能大量地天天吃、长年吃吗?答案是,不能。即使是好东西,也要适量地吃,不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不放,否则最后受害的只能是自己的身体。
本书中,我们将根据各种体质的特点,介绍各种体质适合食用的食物和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介绍适宜的饮食方法,还会附上部分养生食谱,让大家在享用美味的同时,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