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考点七 儿童社会工作的评估
(一)评估的方法
1.家庭走访
走访的目的是到儿童的家庭环境中实地观察和感受儿童的生活环境,并在自然的环境中与儿童及其家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
2.实地观察
指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的家庭里,按照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论,直接观察和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儿童自身的、家长的和家庭的。
3.会谈
4.查阅文档
常见的查阅内容包括儿童的健康记录文档、在校成绩记录文档、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等。
(二)评估的工具
1.评估工具的界定
评估工具即儿童社会工作者用于帮助自己完成儿童需求评估实务工作者的标准用具,通常分为两大类:
(1)过程工具,此类工具多为观察指标表、访谈提纲、心理或行为量表,用于了解某一个儿童个体的具体成长发展的状态。
(2)结果工具,此类工具多为记录表,用于记录一个儿童个体的成长状态是否符合他所在的儿童成长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
2.评估工具
(1)服务对象信息收集的结果呈现工具《儿童服务需求评估家庭走访记录表》
(2)信息分结果呈现工具《儿童服务需求评估报告表》
考点八 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
(一)个案辅导的定义和模式
个案辅导是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应用于干预服务中形成的一种服务方式,适于帮助儿童消除和改善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困惑或者偏差,是有效改善儿童个体的消极情绪、偏差行为和负面社会认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服务过程。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个案辅导发展出了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等实务模式。
(二)游戏治疗
为了应对传统模式在儿童个案辅导中的面临的挑战,游戏被引入了针对儿童群体的个案辅导实务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儿童个案辅导模式——游戏辅导。
1.游戏辅导的定义和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者针对儿童,为期创造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氛围,以结构式或非结构式游戏形式,发挥游戏的治疗性力量,协助儿童重述或再现经历和表达情感,接纳自我和他人,最终实现预防和解决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实现同伴融合、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的一种辅导模式。
心理分析理论和后来加入的人本主义理论及行为主义理论成为游戏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2.常见的游戏辅导的形式和类型
根据游戏的进行过程,游戏辅导可以分为无导向游戏辅导和导向型游戏辅导。
(1)无导向游戏辅导,又称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辅导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为儿童创造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和氛围,让儿童在一个毫无干涉的环境中自由玩耍,包括自由选择和摆放玩具的过程。
(2)导向型游戏辅导,在实务中最常见的是人物创造和编故事。社会工作者通过射击游戏、带动儿童参与游戏、提示游戏主题等方法,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对玩具进行拟人化表达或者角色想象,即讲故事。讲故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儿童的经历,评估儿童的心理行为状态,而且通过让儿童就游戏主题进行充分的自由表达这种互动实现认知矫正、情绪调节、和心理调适的目的。
3.游戏辅导的特点
游戏辅导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让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实践并提高自己在所有发展领域的技能。儿童游戏辅导一般具有下列特点:儿童参与游戏是受本能驱使的;辅导游戏是由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过程是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是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是快乐的。
4.游戏辅导适用的范围
对于低龄儿童而言,游戏辅导可能是最适合的辅导模式。能够用来应对几乎所有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一般的儿童心理困惑,需要获得心理成长。
(2)儿童心理或行为问题,包括多动症、攻击行为、情绪问题、创伤后应激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沉默内向等。
5.游戏辅导的原则
(1)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原则
(2)接纳的原则
(3)反馈的原则
儿童社会工作者要对儿童的情绪表达保持敏感,做出回应。
(4)儿童中心的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考点九 儿童社会工作的团体辅导
儿童团体辅导是将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儿童群体的一种专业干预方法。
(一)团体辅导的类型
1.发展性团体辅导
发展性团体辅导以教育引导和提供咨询为主,目标是帮助儿童应对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者困难,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方式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广泛运用。例如,针对小学高年级同学,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同伴压力、小升初过程中的学习压力;针对中学生,也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引导和教导他们如何认识和应对青春期问题,包括应对同辈冲突和学习决策技巧。
2.治疗性团体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以为高风险儿童提供行为、态度或价值理念的引导和矫正以及为身心受创伤儿童提供康复为主,目标使帮助儿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认识自己的权利,在拜托困难的同时提升自身应对困境和挑战的能力。例如,为单亲家庭儿童提供的父母离异带来的失落、愤怒或者哀伤情绪的辅导,为经历了校园踩踏事件而失去同伴的同学提供创伤辅导,为有暴力行为的儿童提供的行为矫正辅导等等。
(二)学校辅导课程
学校辅导课程是儿童团体辅导在校园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班级内儿童的发展阶段,设计和开展系列班级主题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理论依据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将社会兴趣界定为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社会兴趣让人感到与他人有联系和被接纳,感觉与他人是平等的。它既是一种与别人交往时的情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阿德勒认为个人的社会兴趣状况可以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的儿童和青少年问题都可以归因为他们的社会兴趣发展不足。学校可以依据社会兴趣的理论框架,依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设计全校的社会兴趣发展辅导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活动,训练全体学生发展社会兴趣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辅导课程的目标
(1)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绪问题
(2)促进和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发展
(3)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状态,促进他们学业进步
3.学校辅导的阶段和内容
学校的社会兴趣团体可以根据班级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辅导技能,按照统一的过程模式开展辅导。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学校辅导的阶段和内容:
(三)离异家庭的儿童团体辅导
1.团体辅导的原因和优势
一般优势的原因:同龄人更愿意与同龄人交流;团体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成员对父母离异现象有更加全面和更加现实的了解;成员对团体的忠诚有助于提高成员应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优势是个案辅导无法做到的。
团体辅导应对离异家庭儿童面临的特殊问题的优势:
(1)迅速形成团体认同,缓解团体成员个体在面对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等大环境时的压力感。
(2)团体辅导提供机会让离异家庭儿童在彼此接纳的情境下分享失落、挫败、愤怒等情绪,从而异常情绪得到发泄,最终回复平和。
(3)团日辅导能够帮助团体成员体验和回复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能够让面临相同困境的成员们一起学会积极改变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自信。
2.团体辅导效果良好的条件
(1)目标群体的界定和评估
需要一个成员同质性较高的团体,同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年龄;经历;意愿。社会工作者需要就这三个方面对潜在的团体成员进行评估。
(2)团体成员的招募和遴选
寻找潜在团体成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守保密和民主等伦理原则以及注意考虑下列信息:
①成员性别比例
②成员性格是否合得来
③成员数量是否合适
④潜在成员之间是否有关系,包括不和关系或者特别亲密的关系
⑤潜在成员父母离异的状况
(3)团体辅导活动的地点
应尽量安排在团体成员熟悉的环境中,例如学校的团体活动室或者校园其他用于集体活动的教室。
3.团体辅导的步骤和内容框架
在开始辅导活动之前,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明确团体的名称、团体辅导的目标、团体的性质、团体的人数、团体活动的理论依据、团体工作人员以及团体活动节次应对的主题、时间和地点等工作。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根据每一节的辅导内容和目标设计具体的团体活动,并在每一次团体活动之前做好活动所需的物质准备。
考点十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一)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和标志
儿童友好社区是指整体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定义,具体标志包括:
1.社区能够保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2.社区有条件让儿童能与同伴见面和玩耍
3.社区能够保护儿童免遭伤害
4.儿童在社区里又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环境
5.社区能够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
6.儿童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
7.社区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作用,尤其是在与儿童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中
(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内容
1.完善的社区基本建设
2.建设安全、益智的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
3.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
儿童友好需要从家庭做起,而要保障社区儿童和家庭获得所需服务,就需要社区培育和发展小型的专业社区服务机构,包括儿童发展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儿童保护服务机构、儿童紧急庇护场所等。
4.创新儿童参与工作机制
(三)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包括网络媒体倡导、名人效应倡导、海报宣传倡导、讲座论坛倡导、儿童和家庭问题研究和政策研究倡导等。
强化练习
【案例一】莹莹在一所幼儿园上小班,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位。她平时吃饭时,都需要老师的帮助,就连午睡还要老师抱着才能睡着。莹莹经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在与同伴发生争执后其他小朋友也不愿和她交往了。莹莹的家庭环境较好,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大都很溺爱孩子,很少让莹莹和同龄小朋友玩。父母比较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培养,教育方法一致,这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问题:请为莹莹制定一份服务方案。
【案例二】孙颖为了躲避学校的考试而离家出走,一直在街上流浪,后来被一家救助站收留,由于她能提供的线索太少,无法找到其家人,经过正规的手续后,孙颖被现在的养父母领养。
她的养父母是市场里的商贩,已经有了一个女儿,领养孙颖后对她很不好,经常打骂她,每天让她干很多活儿,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会拿她出气,只有年迈的奶奶疼爱孙颖,经常偷偷给她吃的东西。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孙颖的了解,感觉孙颖总是不相信别人,也不爱与人交流,平时比较贪玩,不喜欢学习。
问题:
1.孙颖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2.结合案例,简述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3.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开展工作来帮助孙颖?
【案例三】小刚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都是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不高,经营一家杂货店,平时很忙。他们虽然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小刚太多辅导,但对小刚的成绩要求很严格,每次考试过后都要询问小刚的排名。小刚很听话也很努力,成绩一直比较优异,每天放学回到家自己写作业,也不用父母多操心。但是最近小刚的成绩下降得很厉害,放学回家的时间也比之前晚,引起了父母的关注。父母发现小刚放学后不是先回家,而是钻进一家游戏厅去打游戏。一次,父亲在游戏厅把小刚抓了个正着,回家一顿暴打,警告小刚不准再进游戏厅。刚开始几天小刚按时回家写作业,也没再进游戏厅。但是没过多久,小刚看见周围的小伙伴都偷偷地去游戏厅,自己也忍不住想进去,犹豫再三后,他还是跟小伙伴们又一起去玩游戏了,但是每次玩的时间不敢太长,怕被父母发现。后来小刚越来越沉迷于游戏,上课也总想着游戏的内容,在时间上已经无法把控自己,经不住诱惑的小刚开始频繁出入游戏厅,成绩变得更差了。于是又被父亲从游戏厅抓回家一顿打。对于小刚这种屡教不改的行为,他的父母很是生气和失望,觉得小刚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开始不给小刚零花钱,想以此来遏制小刚玩游戏,但是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反而起了很大的副作用,小刚比之前更加猖狂地玩游戏,完全不害怕父母的责骂。小刚的父母对此很无奈,却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小刚沉迷游戏的行为无能为力,来机构求助。
问题:
1.如果你是儿童社会工作者,接到小刚这个案例,你将如何帮助小刚?
2.作为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做儿童社会工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四】小梅是一名3岁女童,父母均无稳定工作,靠卖烧烤赚钱,回家很晚,且没有固定时间。因为母亲生意繁忙,小梅3个月就断了奶,平时和母亲沟通时间较少。小梅主要是由奶奶带大的,和其他孩子相比,小梅不合群,而且不爱吃饭,睡觉没有规律,经常哭闹。
问题:
1.儿童社会工作具有什么特点?
2.请你以儿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简要分析小梅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策略。
【案例解析】
【案例一】莹莹与同班小朋友的年龄差异较为明显,表现出吃饭、午睡时需要老师陪伴和帮助,另外,还经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该幼儿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幼儿园中的绝大多数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由于生活环境单一,孩子又缺少同龄的玩伴,使其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经验,与同伴发生争执后其他小朋友也不愿意和她交往,这更加重了莹莹的心理负担,因此,应以提高莹莹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为切入口,使其逐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方案设计:
1.方案目标:提高莹莹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在情感和行为方面与同龄儿童趋于一致。
2.方案实施策略。
对幼儿:建立良好亲密的工作关系,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帮助她,增强孩子对社工的信任;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利用讲故事、表扬、鼓励等手段对她进行教育和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并教会她一定的方法。
对家长:正常情况下坚持天天来幼儿园,不无故缺席;主动与老师配合,互通家园信息,了解她的想法和需求,力求家园教育一致;在家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吃饭、穿衣、穿鞋等,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方案评估。提供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活动参与者的满意度、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估。
【案例二】
1.孙颖遇到的问题如下:首先,她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对人比较防备,不愿意透露关于家庭方面的信息。
其次,她比较顽皮、贪玩,不喜欢学习,缺少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
最后,她的养父母对她不好,经常打骂她,使得孙颖和他们的感情不深,沟通更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孙颖缺少家庭的爱。
2.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如下:
首先是家庭。最早的社会化发生在家庭中,尤其是东方文化中,家的概念十分强烈。
其次是学校。学校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其接受的第一种正式过程。学生们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竞争,另外还在很多其他的方面获得经验。
再次是同辈群体。儿童在其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年龄、兴趣、就读学校、家庭住址等因素的一致而逐渐地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固定交往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
最后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样的,儿童的发展也受到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由于传媒的广覆盖性、载体的普及性和受众的无差别性,儿童和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愈加深刻,并且明显地改变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模式。
3.社会工作者应该开展以下工作来帮助孙颖:
首先,与孙颖进行接触,通过做她感兴趣的事情与她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对孙颖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帮助孙颖认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其进行改善。
再次,通过与孙颖的沟通,对她的家庭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联系相关部门查找家庭相关线索,尽快与她的家人取得联系。
最后,与孙颖家所在地的学校进行联系,将孙颖送回校园里,让她融入同龄人的正常生活当中。
【案例三】
1.如果我是儿童社会工作者,接到小刚这个案例,我将开始如下的工作:
(1)与小刚的妈妈进行接案面谈,通过主动介绍自己、沟通(注意事实性沟通与治疗性沟通)、倾听等技巧界定问题;澄清彼此的角色期望和责任;激励并促进妈妈进入服务对象的角色;促进和诱导妈妈停止对孩子的体罚做法。
(2)通过家庭走访、家庭观察、与小刚聊天、玩游戏等方法了解小刚的家庭结构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小刚的成长史、小刚的性情与行为表现、小刚的生活习惯及其与家人的互动方式。
(3)与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小刚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老师们对小刚的印象及评价;通过面谈与小刚建立初步的关系,了解小刚与同学、朋友间的关系。
(4)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小刚制订辅导计划,确定辅导的目标:减少小刚玩游戏的不良行为,提高小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抑制小刚的游戏成瘾行为;教导小刚社交技巧,引导小刚多与人交流,将注意力从电子游戏中转移出来;通过其他游戏方式提高小刚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刚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与父母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5)建议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亲子交流和沟通,多给孩子温暖,对于小刚的偏差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杜绝打骂孩子的行为发生;与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及时纠正小刚的不良行为倾向;搭建学校和家长双向配合的桥梁,加大监督力度,减少小刚和其他小伙伴们在游戏厅玩游戏的机会。
(6)通过基线测量、行为量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结果评估。
直到小刚稳定进入正常的学校生活,不再迷恋电子游戏,亲子问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小刚的父母消除了困扰等,进行结案。
2.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做儿童社会工作时应该注意: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它意味着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权利与一般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为最高指导原则。
【案例四】
1.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有以下4项特点:
第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
第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
第四,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2.儿童有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和被保护的需要。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在1.5~3岁期间,主要冲突是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根据以上理论,小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从爱的需要层面来看,小梅生存的需要和被保护的需要都被满足,可是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社会化的需要没有被充分满足。
第二,从小梅的生长阶段面临的问题考虑,小梅的问题主要包括断奶较早,和母亲接触时间太少,导致小梅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她会出现经常哭闹、害怕睡觉、不爱吃饭、不合群等行为,可能会有恐惧感受出现。小梅的父母缺少必要的关于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所以缺少对小梅的关爱。
针对小梅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入:
第一,和小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3岁的儿童已经具有简单的思维方式和能够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她进行支持、鼓励。
第二,向小梅的父母介绍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给予小梅充足的爱,为小梅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
第三,鉴于小梅的母亲生意繁忙,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角色模仿等方式给她介绍多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增强母女关系,让小梅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她的爱,减少焦虑。
第四,可以联系幼儿教育机构,让小梅通过亲子课程增加亲自互动的机会,并且培养小梅和伙伴互动的机会,学会和伙伴相处。
第五,对奶奶进行辅导,因为小梅还没有上幼儿园,所以对于看护她的奶奶进行幼儿知识辅导。
第六,可以让小梅接触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朋友。通过朋辈群体的影响使小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