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夸奖孩子,还是欣赏孩子,造就不同人生

这些天,我总在琢磨“夸奖”这个词。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词,以及它的同义词“表扬”,和它的反义词“批评”。

仔细体味一下:夸奖,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优越感,有着评判、比较的味道。就好像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全知全能的,比孩子站得高看得远,掌控着全局,以一种俯视的视角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做得好,就表扬,做得不好,就批评,此外,还要适时加以“鼓励”。

夸奖,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尽管是用一种看起来很积极的方式。

想一想,我们都会在什么情况下夸奖孩子呢?当孩子达到了你的某种预期,就用夸奖作为手段强化这种行为,让他再接再厉,更加符合你的预期。夸奖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孩子的行为。

与此相对,我越来越喜欢“欣赏”这个词。

欣赏,是一种平等的姿态,有一种尊重的意味。

孩子并不一定做得很好,也许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但你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他付出的努力、展现的意志、他的专注、他的品格、他的兴趣……你看到了他这个人,通过你的反馈,让他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是谁,更好地爱自己。

欣赏,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更稳。

在夸奖中长大的孩子,和在欣赏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朋友的孩子上高一,前几天,颇有兴趣地和妈妈讨论了他的新发现:原来学霸和学霸也是不一样的。他发现,有的学霸不仅学习好,为人也随和热情,兴趣广泛,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而有的学霸,虽然学习成绩好,但表现得很高冷,不爱和同学们交往,除了成绩很好,没有其他兴趣和特长。他说:我喜欢和第一种学霸玩,第二种学霸太无趣了,让人敬而远之。

很明显,造成这种差异,除了性格原因,还有自信心的问题。

第二种学霸虽然学习好,但他内心可能是不自信的。他不相信自己本身就很好,只能用优异的成绩(外在的标准)拼命证明自己,取悦别人。好成绩成了他的盔甲,让他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他的生命力是往内收的,没有绽放开。

第一种学霸从内心就认为自己很好。他爱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能力,成绩好只是表现之一。他的生命力是舒展的,也会吸引别人靠近他。

对于学霸们来说,从小到大,家长和老师的表扬是少不了的。但,是表扬他的成绩,还是肯定他为之付出的努力?是夸奖他聪明,还是看到他的锲而不舍?这其中的微妙,日积月累,会让他们的人生之路产生巨大的差异。高中阶段,仅仅是一个开始。

夸奖,是来自外界的动力,过度的夸奖,只会让孩子更加在意外界的评价,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会认为:只有自己达到了某个标准,他才会被认可,别人才会喜欢他。而欣赏,是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的独特之处,表达出来是让孩子自己也看到,从而激发他内在的力量,更有勇气做自己。

夸奖,是对行为和结果的肯定,看到的是事;欣赏,是对努力和过程的看见,看见的是人。

在生命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没有谁高谁低,没有评判,而是理解和尊重。尊重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尊重他的独特之处,不是用夸奖和批评来修正他的言行,而是用欣赏和理解去接纳他的一切。

夸奖,是用结果来衡量;欣赏,关注的是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

夸奖,本质是一种控制;欣赏,本质是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夸奖,给到的动力是外来的;欣赏,是让孩子从内在生长出力量。

夸奖,会让孩子过于在意外界评价,注重行为结果,缺少动力去挑战和创意;欣赏,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相信自己,更好地做自己,内心有足够的能量去迎接挑战。

夸奖与欣赏,说到底,是一个教育理念和心态问题。很多家教类的文章告诉我们,夸奖孩子是有技巧的,比如,不要一味地只夸“你真棒”“你真聪明”,要夸孩子具体做的事,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夸奖他付出的努力……这些都没错。可是,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生搬硬套这些技巧,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问题出在“道”上面,没有掌握“道”,再多的“术”也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审视与被审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时,无论我们再怎么注意完善夸奖的技巧,都只是学会了“术”,而忽略了“道”。

我们始终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家长这个角色上,虽然嘴上说要和孩子做朋友,一切为了孩子,但很难做到不把孩子当小孩——我强你弱,我知道你不知道,我正确你错误,这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固有的模式。因为内心是居高临下的,所以无论掌握了多少科学方法,表达出来的还是一种评判和控制。

有没有可能,换一种眼光,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本性具足的生命,和你一样的生命,用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方式去平等地对待他?

在生命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没有谁高谁低,没有评判,而是理解和尊重。尊重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尊重他的独特之处,不是用夸奖和批评来修正他的言行,而是用欣赏和理解去接纳他的一切。

怎样才能做到欣赏孩子呢?《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认为:所有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父母既不是把孩子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是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试着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欣赏孩子,多问问孩子这个问题:我很好奇,这件事,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做这样的练习。

有一次,橙子需要背一个唱段的琴谱。琴谱很长,密密麻麻一整页,确实有难度。橙子哀号了几天,发愁什么时候才能背完。谁知没过两天,放学的时候,橙子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把琴谱整个背下来了!

我很吃惊:“哇,这么棒啊!这么快就背下来了,你太厉害了!”

橙子就嘿嘿笑。

我能感觉到,这样的夸奖还不够,还是流于肤浅。另外,我真的很好奇,他是怎么把这一大篇琴谱背下来的,设身处地地想想,换成我来背,也是够让我头大的。于是我用大拇指作话筒,伸到橙子面前:“橙子同学,请问一下,你是怎么把这么长的琴谱背下来的?我很好奇,能告诉我你的经验吗?”

橙子想了想:“我就是背啊背,我发现有些地方是重复的,多背几遍,背得熟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画面,上面就是琴谱,我照着念下来就行了。”

多么有趣又独特的回答,我好像“看到”了他是怎么背琴谱的。而我的“采访”,不仅肯定了他的成绩,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努力,还促使他反思了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使这件事升华成一个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可能就不那么发怵了,无形中也提升了他的自信心。

欣赏,就是“看见”孩子自身的力量和独特之处。这个“看”,不光是用眼睛,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看”,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孩子为之付出的努力,体会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其实,何止是孩子,人人都需要被“看见”、被欣赏,从而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和被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对自己生出信心,也和他人之间培育了善意。

我们在一朵娇弱的小花、一颗不起眼的石子上都可以看到自然的奇妙,为什么不试着从孩子身上发现更多生命的神奇、人之所以为人的妙不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