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力资源价值升华:医院人性化管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医学的人

本书的主题是医院人性化管理,必然绕不开一个实质性问题,即从医学的角度来研究人。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体系和理论,对人的研究各有千秋。在中医医圣、医学家看来,他们眼里的人,与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眼里的人不一样。医学家看到的人体只有两个标准,即健康与否?他们不关注人的思想意识,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和成长。

中国古人对人的成长,自有自己的尺度。生命的最初形式是十月怀胎,古人也有独到的认识。

老子在《通玄经》中说: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男子、女子的年龄,是决定能否生育的先决条件。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圣经”,《黄帝内经》中有较系统的认识。《素问》篇中,黄帝与岐伯讨论年老的人为什么无子,岐伯回答说: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是一种判断标准。《灵枢•卫气失常》篇中,黄帝问伯高,如何识别老壮少小。

伯高回答说:

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这是大致的年龄划分。《灵枢•天年》篇中还有行为标准: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这与现代医学对人的生理分期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根据长期对人生理、心理变化规律的观察,将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六个阶段。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1岁之前的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生长发育最迅速,其结果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决定性的。

幼儿期是1岁至3岁。这一阶段幼儿的智力发展非常迅速,有特殊才能的幼儿,也会在这一阶段显山露水,个性、品质受外界的影响,也会基本形成,对人一生的影响也非常大。故民间有谚语说:想到三岁恨到老。又说:小不扤,大不弯。这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童年期可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3岁至7岁,即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7岁至12岁,即学龄期的小学教育阶段。第一阶段的教育以兴趣教育为主,第二阶段的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这一阶段是人的记忆力最旺盛的阶段,成长过程中的某些事,是会成为人生永不磨灭的记忆。

青春期又称青年期,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女性以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青春期是人体、知识迅速生长发育和积累的关键时期,人生的观念就形成于这一阶段。

成年期一般是指从20余岁起到60岁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人们习惯上又分为中年、壮年两个时间段;中年从20余岁至40岁,壮年从40岁至60岁。成年期的特点是身心发展较为平稳,生理现象成熟,心理也较平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即60岁至生命的终结。

由于人的生理特点是渐进或渐退式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可以划分。一般而言,多数人的鼎盛时期是40岁前后,40岁后逐渐走下坡路,60岁左右衰老加剧,开始进入老年期。习惯上人们把70岁以上的人称之为高龄,民间俗语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70岁以上的人越来越多,八九十岁的高龄长寿老人并不鲜见。

年龄只是一个侧面,医学看待人还有另一个重要特征:生理结构。

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医无生理结构之说,只有西医才有。其实这是误解。《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病理学著作,认为: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

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

由于宇宙世界分为阴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面,并从阴阳化生来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用阴阳来“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于是就能“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如此一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举凡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都和人体一样,是相通的,相对应的。《素问•邪客》这样来解释天人对应: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但阴阳又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就是“六六之节”。用六六之节来推导,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多一点,那么一年就有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对应到人,人身上就有三百六十五节。从大的部位说,人身上的四经十二从,四经对应时令的四时,十二从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十二月再对应十二脉。宇宙中“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所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人身上有形脏四,神脏五。

从整体上看,人体先分为内外两部分,体外为阳,体内为阴。体外部分,后背为阳,前腹为阴。体内为五脏六腑,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各有分工。“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再往下细分,肝上有胆,头部有脑,脑部有目、耳、鼻、口七窍,口中有舌、齿。腹部则有胸、胁、脐、腰、脊、尻。四肢的下肢有膝、膑、踝、髀、股;下肢有臂、肘。女子则独有胞(子宫)、乳房、盆腔。

人身上的各个部位、器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经络连接的。经络遍布全身,刺激经络的某个部位可以治疗疾病,这个部位就是针灸的穴位。

经络和针灸穴位是中医师理结构和病理学最具创造性的部分,也是最为神秘的部分,至今还不能用科学仪器将之定位和量化。它将人体分为三部,每部有三候。三部即下部、中部、上部,三候为天、地、人。三部与三候相配,上部天,是两额的动脉;上部地,是两颊的动脉;上部人,是耳前的动脉。中部天,是手太阴;中部地,是手阳明;中部人,是手少阴。下部天,是足厥阴;下部地,是足少阴;下部人,是足太阴。三部与三候,构成人体气穴三百六十五,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穴名最有文化意味。比如天柱、天突、天府、天牖、天窗、关元、委阳等。

这些穴位,构成了人体生理结构的微细部分,同时也是现在争议最大的部分。有的人因为无法用现有科学仪器和解剖学来证实它的存在,就怀疑它是虚构的。特别是谈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如“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时,就觉得它是玄学,是无法证明的。

其实中医的这些理论不是凭空来的,同样也是有一定的数据来支持的。《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中,黄帝与岐伯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岐伯说: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可见,“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就是在人生前死后的观察、测量得来的。

《黄帝内经•灵枢•肠胃》篇中,黄帝问伯高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说六府是传谷的通道,那么你能告诉我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受谷的多少吗?伯高一点不困难地说:“我告诉您,谷的出入浅深远近长短是这样的: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在《灵枢•平人绝谷》篇中,讨论人不食七日而死这个问题时,伯高用一系列数据告诉黄帝:“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愫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而人的生理运行是这样的:“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小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那么古人有没有观测到经络的存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说: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与现代医学人的孕育观察十分相近。而经脉始成之时,也是生命成就之时。

在《灵枢•脉度》篇中,岐伯也用数据来说话:

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人身上的十二经脉,也是可以阐述得很具体的: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颧,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能够指出经脉的起始、路径、终点和分支,决不可能是凭空来的,这与它的“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的观察是一致的。

在《灵枢•骨度》篇中,伯高告诉经脉的长短,是“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来的。黄帝出了个难题,说一个高“七尺五寸”的人,他的骨节大小长短是多少?伯高回答说:

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这样详细的描述,没有认真的观测是不可能的。古代的尺寸与现代的尺寸,在精密性方面肯定是有差距的,但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这有可能是当时最精密的标准。而且,尤其不能抱这样的态度来看问题,即没有证实的东西就轻易否定它的存在。科学一直在探寻未知之谜,哥白尼、伽利略之前,谁敢说地球是圆的?认识医学的人,让我们懂得一点,即虽然都是人,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而人的基础不同,生病的情况不同。中国人的老祖宗有一句至理名言: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用《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罗伊•波特的话说:“人类自群居以来,就开始了同疾病这一‘文明’伴生物作斗争。”这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疾病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生产越发达,群居的人员越多,暴发疾病的概率越大。只有很小一部分疾病是人类自身携带的,绝大多数是其他动物带来并共生的。据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的研究,农耕文明开始后,人类与狗共有的疾病是65种,与牛共有的是50种,与羊共有的是46种,与马共有的是36种,与家禽共有的是26种。乡村和城市形成后,更成为疾病的滋生和传播地,老鼠带来的疾病是致命性的。

普通人生了病,就给医师的职业存在提供了先决条件,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过来说,医师也是人,也会生病,那更是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给患者治病,这是人性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