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词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有才无德的张鷟和他的《龙筋凤髓判》

中书省

中书舍人王秀漏泄机密断绞,秀不伏,款于掌事张会处传得语,秀合是从,会款所传是实,亦非大事不伏科。

凤池清切,鸡树深严,敷奏帝俞,对扬休命。召为内史,流雅誉于周年,荀作令君,振芳尘于魏阙。张会掌机右掖,务在便蕃,王秀负版中书,情惟密切。理须克清克慎。慕金人以缄口。一德一心,仰星街而卷舌。温树之号,问且无言,恶木之阴,过而不息。岂得漏秦相之骑乘,故犯疏罗,盗魏将之兵符,自轻刑典。张会过言出口,驷马无追,王秀转泄于人,三章莫舍。若潜谋讨袭,理实不容,漏彼诸蕃,情更难恕。非密既非大事,法许准法勿论,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我国通行的就是这种骈体文。这是一种对写作技巧要求非常高的文字,它要求文章上下句必须两两对仗,还要经常使用各种典故。比如“岂得漏秦相之骑乘,故犯疏罗,盗魏将之兵符,自轻刑典。”一句,就是上下对仗的,而且用了战国、先秦时期的两个典故。这使得文章读起来很优美,富于节奏感。它相当于用对联写作,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人可以写这样的文章了。

当时各种文章都用骈体文写作,判词也不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判词集(不是单篇判词)恰恰就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它就是唐代大才子张鷟的《龙筋凤髓判》。

张鷟是唐代贞观年间的人。“鷟”字音同“茁”,是一种水鸟的名字。张鷟当时写文章很有名,很年轻就进士及第了。史载日本新罗使者来华,常以金帛购其文章。《旧唐书》中有“张鷟传”。《龙筋凤髓判》是他存世的最主要作品,意思就是写的像龙筋凤髓一样好的判词。这本判词集是官方发布的。唐代科举分“身、言、书、判”四项。其中的“判”就是写判词。判词写得怎样才算好呢?朝廷就将张鷟的判词编辑成册,发给考生们作为参考。告诉大家像张鷟这样的判词就能得高分。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本司法考试的参考书,而且是官方的参考书!可以想象,张鷟的才学得有多高!

但他一生却并不顺利,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看看判词吧!这篇《中书省》是一个有关泄密的刑事案件。“中书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说明一下,这并不是实际的判词。而只是为了考试需要而写作的判词。这种判词叫作“拟判”,就是虚拟的判词。唐代流传下来很多这种判词。

它的译文大致是这样的:

“中书舍人王秀泄露机密被判处了绞刑。王秀不服,供述机密是从掌事张会那里听来的,他应该是从犯。张会则供述称所传的事情(虽然)是真事,但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不服判决。

中书省这个地方是国家政务的紧要之地。在此任职,为皇帝处理政务是极其光荣和神圣的事情。周代的召公和汉代的荀彧都是流芳百世的政务官。张会、王秀二人身为中书省的官员,负有重要的职责。理当像金人那样三缄其口,慎言慎行;一心一意地恪尽职守,保守国家的机密。汉代的孙光在中枢十余年,别人问其中的草木如何,他都不答;君子重视品行,乘凉都不会选择恶木之荫。怎么能够像泄露了秦始皇对李斯车骑的不满、无忌盗取魏国兵符那样故意泄露机密,触犯国家的法律呢?张会失言已经无法追回,王秀向他人传播,同样有罪。如果是泄露了秘密讨伐、袭击叛逆和盗贼这样的机密大事或是造成了泄露给了外国这样的后果,难以宽恕;如果不是机密也不是大事,按照法律的规定就不必治罪。需要向上级请示究竟是哪种情况,才可以决断。”

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只两部与法律有关的书入选。一部是《唐律疏议》,另一部就是《龙筋凤髓判》。但它的入选的主要原因是辞藻华丽,文字优美,并非因为法律上的成绩。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对《龙筋凤髓判》的评价不高,说它不能深刻体现如何定罪量刑。史书上说他的文章浮艳少理,说的都是对的。

通过上面的“中书省”可以看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讲,判词是非常优美的。但如果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讲,张鷟的判词是比较粗疏的。被告人王秀的抗辩的理由是:他是从犯,不应判处绞刑;被告人张会的辩解是:他所泄露的不是机密大事,不构成犯罪。但张鷟并没有针对这两个辩解进行论述,而只是谴责他两个人身为国务院的要员不应当泄密。它着重就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不停地用华丽的辞藻来铺陈。这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繁复的装饰,而不是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挖掘。从文学的角度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讲,则只是同义反复。

这里还要消除一个可能的误解。许多人觉得骈体文就是堆砌辞藻,一定就是没有什么内容。这是不对的。我国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文心雕龙》就是用骈体文写作的。其理论深度至今无人能敌。可见,骈体文并不是表达的障碍。即使是在判词的领域,同时代的白居易写作的《甲乙判》和清代的《胭脂判》也是用骈体文写作的。它们的法律适用部分写得都很好。

前几年,我偶尔发现了张鷟的另一篇文章《游仙窟》。它描写了主人公途经神仙窟,与其中的女子艳遇的故事。其中有大量轻浮浪荡、细致入微的色情描写,几乎等同于黄色小说。这篇文章是从日本传回中国的,可能就是当年所谓的重金求去的吧。想来正人君子是不会写这样的东西的,当年的张鷟是不是沉迷于这种卖文赚钱的生意了?也未可知。“恃才”而“无德”,这可能就是张鷟一生并不顺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