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原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去全球化的风险

我们到目前为止的论述和预测是以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为前提的。和平发展的环境使市场更加开放,国际交流更密切,从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所以我们描绘的全球化发展前景是一个乐观的画面,而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大前提是贸易往来可以不受阻碍地自由流动。在这方面,自由贸易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是最主要的推动力。然而,这些自由贸易区所处的阶段截然不同。从全球范围来看,自由贸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核心目标,推进的速度很慢。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按计划应在2005年前结束。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的迹象。与此相比,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其数量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不到50个增加至如今的超过300个。但是这些区域性的协定其实违背了WTO的初衷。这些协议中的优惠政策仅限于协议双方,而对协议外的其他国家产生实质上的贸易歧视。一些参与了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如南非和墨西哥),因为可以免税出口到各个贸易伙伴国家25,从而提升了其自身作为制造基地的吸引力。Diese Einsicht verdanke ich Norbert Reithofer, Vorstandsvorsitzender der BMW AG (bei einem Abendessen in Hamburg am 26. April 2012).

尽管全球化的总体进程较为乐观,但在经济危机后全球化还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一方阻力来自于所谓的无政府组织(NGO),如AT TAC。它们经常在全球峰会期间表达它们反全球化的立场,有时候甚至不惜诉诸暴力。“去全球化”——一个与全球化相反的进程,是危机后产生的一个真正的危险。哈佛大学的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教授称之为“噩梦”,这将是“历史的全面倒退和全球化的崩坏”。Vgl. Niall Ferguson, Wir erleben die finanziellen Symptome eines Weltkrieges,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4. Februar 2009.

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在过去几年中有明显的上升。信奉民粹主义的政党接连在多个国家得势,如波兰、土耳其、荷兰和法国等。这显然无益于全球化的推进。2016年夏天英国民意投票决定脱离欧盟,这对欧洲来说是一个黑暗时刻。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给如此重要的美国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与欧洲和亚洲进行中的自由贸易谈判都陷入停摆,出于政治因素施加的经济制裁对国际贸易也是巨大利差。不过,全球化不是一个连续平稳的过程,短暂的挫败在历史长河中会反复出现。

我们只能希望历史不要重演。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去全球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引发的保护主义直接导致世界长期深陷经济大萧条的困境。1930年6月17日,美国决定征收斯穆特-霍利关税。两万多种产品被海关征收了高达60%的关税。尽管有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反对这项法案,但它在国会仍然获得通过。对此决定不满的世界其他国家政府随即也向美国商品同样征收高额关税。全球贸易在短短几个月内减少了一半以上。国际分工合作带来的巨大好处毁于一旦。

保护主义的危险首先在于潜伏其中的民粹主义苗头。政客们往往倾向于用保护主义来取悦选民。美国众议院在危机最坏时期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是这种危险最好的体现,因为刺激政策规定基建投资只能使用本国生产的钢铁材料。但奥巴马总统针对这一话题的态度在其任期内发生了变化,回避了“购买美国货”的说法。许多其他国家则采取了较为隐蔽的保护主义。西班牙工业部前任部长米格尔·塞巴斯蒂安发表带有保护主义倾向的言论:“有一些事情是公民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做的:为了西班牙购买西班牙产品。”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提供给法国汽车制造商的贷款以不向外国转移工作机会为条件。唐纳德·特朗普和民粹主义分子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使用的言辞要激进得多。

幸运的是,也有冷静的声音。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说:“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保护主义只能是一条从衰退走向萧条的死亡之路。”连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也公开反对保护主义:“我们不能退回到孤立主义和无限经济利己主义。”但是,这些信誓旦旦的言辞并不意味着在特定的场景下,不会筑起贸易壁垒。还有一些国家产业的说客看到了商机,为保护主义四处游说。所以并不奇怪,WTO对保护主义倾向表示了担心:“在伦敦峰会上,G20国家曾经承诺,不设立新的贸易壁垒。而现在,WTO得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报告。新关税、官僚主义、禁令使世界贸易减少了10%。”Vgl.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4. Juli 2009, S. 13.世界上保护主义无处不在。俄罗斯正在迫使汽车制造商建厂,中国要求国外企业与本土竞争对手建立合资企业(这一要求在近几年已经发生松动)。而德国厂商每出口一辆新汽车到阿根廷,作为交换,都必须从阿根廷进口一些商品,比如汽车配件、皮革或工厂食堂用的大米。Vgl. Wirtschaftswoche, 16. April 2012, Agenda.

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对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今日许多大型公司以及中小型的隐形冠军,已经搭建起很好的全球布局。它们中的许多企业不仅在海外设有销售网点,还有当地的生产工厂。这些都涉及大量的国际劳动分工。如果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危机之后上涨,那么这种国际分工将会受到严重阻碍。另一方面,对于在一个别国有生产工厂的企业来说,它已经算是这个国家的“国民”了。被激化的保护主义意味着,它必须深化生产地的价值链,减少来自不同国家之间的供货。一般来说,它还得重新考虑生产布局,在重要国家都必须建立生产基地。然后即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激化,全球化的基本策略依然成立。业务全球化的大型公司和隐形冠军相对于那些没有那么多海外生产基地的公司,将更具优势。总体而言,去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亿万人民的幸福将是一场灾难。全球一体化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别无选择。这是我们的未来。

而且我们也不相信民粹主义运动能够终止全球化。尽管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因此受到阻挠,被迫放缓甚至短暂停滞,但是绝无可能发生逆转。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之前已经论述过的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益处;第二个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无疑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几乎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全球化中有赢家也有输家。理想情况下,全球化带来的益处应该更好更公平地进行分配。然而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部分新兴国家到目前为止的人均进出口规模都还很小。举个例子,2016年德国向瑞典的出口额比向整个非洲的出口额还要大。要知道瑞典只有1000万左右的人口,而非洲的人口超过10亿,是瑞典的100倍。但是如果非洲国家不购买更多德国的产品,它们要如何改善它们的基础设施、工厂和生活水平?但是如果要购买德国的产品,它们必须扩大自己国家的出口,而且必须是大幅度地扩大。欠发达国家想要摆脱贫困,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是必经之路。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