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缘由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第一,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在此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敌对势力以宣扬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为渗透意识形态的手段,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甚嚣尘上,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受到严重困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指导思想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能否实现。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理论成果进行有机整合,构建起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挑战,正确处理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其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整体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正是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把一个落后的旧中国改造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因此,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加强其整体性研究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具体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只有从深层次上探讨诸如体系结构、理论主题、基本内容、总体特征等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新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不断丰富和发展。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是深入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由此产生了如下问题:党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无论是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还是对促进党的理论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关键在于能否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念。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在这种挑战面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教育,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基本原理及精髓,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刻不容缓。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是完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机转换的总体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完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换,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基础,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体系结构、基本内容、总体特征及价值取向等问题,才能突出理论内容的完整性、实效性,有效整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第四,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起点,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取得快速发展,在社会建设上获得极大进步。在国外,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新政策和新变化,一些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一些疑问,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一些海外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其实质却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弃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道路,甚至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称为“新自由主义的示范国”。在国内,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定改革开放、主张走回头路的错误思潮,一些学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所谓“渺渺茫茫的共产主义,模模糊糊的社会主义,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遮遮掩掩的封建主义”[1]。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巨大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科学的判断,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不解和怀疑。有人认为: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否定;在经济体制方面,并不存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终都会导致资本主义;而在分配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即两极分化,这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这些片面的认识来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科学的,理论上有误,实践上有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但要从理论上澄清这种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理论成果之间,以及其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精髓、共同的价值取向等,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也是回应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各种怀疑的现实需要。


注释

[1]荣开明.正确认识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学术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