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红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实验设计和数据

笔者在中国各地收集了实验问卷,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请受访者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同的两个社会进行选择。整个实验问卷分为三个部分:(1)相对收入实验;(2)相对消费实验;(3)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在两个实验部分受访者将进行关于“他们的假想孙子的福利选择”。之所以让受访者为孙子的福利选择,而不是自己,是因为这样更加具有时间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在认知上,人们会认为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选择一个合适的、理想的生活环境是理所当然的任务和使命。这样设计问卷能够让受访者们从自己当下的生活环境中脱离出来,仅仅从社会福利和个人效用这样的角度出发,以单纯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去选择。另外,受访者们将被一再强调他们要选择的不是他们认为最好的社会,而是对他们孙子最好的社会。同时实验人员会告诉受访者,在两个社会里的其他商品和物价是一样的。

笔者从受访者中一共获得703个样本。受访者所从事的行业包括金融、会计、工程、学生、科研等。在填写问卷之前,实验人员会事先进行口头上的指导。与阿尔皮扎等所采集的样本相比,本文扩大了样本量,这满足了我们增加实验变量的需要。同时,本文的受访者背景更多样化,既有学生也有职业人员,而他们的实验受访者都是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研究经常使用学生样本,对于本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采用学生样本完全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为实验分析更多是基于控制条件之间的比较,但为了扩大样本量,包括了各类受访者。所获样本的基本描述见表1。受访者的年龄平均在28岁,家庭月收入近1万元,其中45%为男性,大部分为在业或在读人员。

表1 主要样本统计

实验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两层。第一层在组内,笔者将社会A作为参照组进行控制,而使得社会B在不同收入和消费水平上进行变动。据此,通过观察受访者在社会A和社会B之间的权衡取舍,就可以度量影响个人主观效用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了。

在相对收入实验中,受访者获得的信息包括社会A和社会B的平均收入水平、最低和最高收入水平及其孙子在两个社会中的收入水平,社会B的平均收入是变动的,受访者对每种对应情况进行选择。以下是收入实验中以社会B在某一收入水平为例的部分问卷问题:

想象你有一个孙子。请在A和B两种社会状况中为你的孙子选择其中之一。根据介绍中描述的先决条件,选择对你的孙子最有利的社会状况,比如,让你的孙子觉得最满足的社会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你只需要关注对你的孙子最有利的状况,而不是社会中的其他人或者整个社会的最佳状况。两个社会中所有的物价是相同的。)

社会A:你的孙子的收入是3000元/月。

社会A中的平均收入是3600元/月。

社会B:你的孙子的收入是3000元/月。

社会B中的平均收入是2400元/月,最低是900元/月,最高是3900元/月。

选择:□社会A □社会B

在消费实验中,受访者获得的信息包括社会A和社会B中的某些消费品的平均消费水平、最低和最高消费水平,以及孙子的公司为孙子提供的对应消费品的市场价值。消费品种包括了汽车、住房、度假和保险。以下是消费实验中以社会B中的汽车在某一消费水平时为例的部分问卷问题:

请在A和B两种社会状况中为你的孙子选择其中之一。除了以下消费信息以外,A和B两种社会状况均相同(包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支出)。选择对你的孙子最有利的社会状况,比如,让你的孙子觉得最满足的社会状况。

汽车

社会A:公司为你的孙子提供一辆市场价值450000元的车。

社会A中车辆的平均价值为540000元。

社会B:公司为你的孙子提供一辆市场价值406500元的车。

社会B中车辆的平均价值为360000元,最低为260000元,最高为460000元。

选择:□社会A □社会B

实验的第二层变量在两个组之间,是收入不平等程度。两组受访者在问卷中面对的情景稍有不同:组2在保持收入和消费品的平均值与组1相同的基础上,对收入极差进行了缩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小组2的收入和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因此组1为高差距组,组2为低差距组。两个问卷相同的部分在于社会A的收入和消费品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了选定同一个参照组。两个问卷的区别就在于社会B的量化分档设置上,组1的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贫富差距更加明显,组2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则相对较小。这样设计是为了能够考察收入不平等效用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相对收入和消费选择进而影响个人主观效用的。例如,在相对收入实验中,两组中社会B的设计分别如下:

组1(高差距组):社会B中的平均收入是2400元/月,最低是900元/月,最高是3900元/月。

组2(低差距组):社会B中的平均收入是2400元/月,最低是1400元/月,最高是3400元/月。

可以看出,组2在保持平均收入与组1相同的情况下,社会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减小了,这是因为收入极差从组1中的3000元/月缩小至2000元/月。

在消费实验中,以汽车为例,两组中社会B的设计分别如下:

组1(高差距组):公司为你的孙子提供一辆市场价值406500元的车。

社会B中车辆的平均价值为360000元,最低为260000元,最高为460000元。

组2(低差距组):公司为你的孙子提供一辆市场价值406500元的车。

社会B中车辆的平均价值为360000元,最低为310000元,最高为410000元。

可以看出,我们采取与相对收入实验中相同的做法,在固定平均值的基础上减小极差,具体来说,从汽车消费品上来看,组1中社会B的汽车极差达到200000元,而组2中只有100000元。之后的消费品如假期等也是参照上述设计机制进行。

(一)相对收入实验

如表2所示,在相对收入实验中,社会A的收入水平将被固定,即孙子月收入为3000元,社会平均月收入为3600元。社会A将会与不同条件下的社会B对比,我们以此来测度个人从相对收入中获得的炫耀度。

表2 相对收入实验中的社会指标集

如果某人在问题1和问题2中选择了社会B,而在问题3中选择了社会A,那么这意味着此人愿意以牺牲150元的月收入来使其月收入超过平均水平,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他的边际炫耀度在0.125至0.260之间。

(二)相对消费实验

如表3所示,在相对消费实验中,类似的,社会A的消费水平将被固定。根据消费品的炫耀性,我们选择了4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它们分别是汽车、住房、保险和假期。一般来说,我们预期汽车和住房是炫耀性消费品,保险和假期是非炫耀性消费品。

表3 相对消费实验中的社会指标集

注:假期的单位是“天/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