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我们党继承过去优良传统,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深入研究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和新方法,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机制、方法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认真总结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意识形态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统一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政治形态(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的反映和体现,但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形态相适应,就可以促进经济、政治的巩固发展;反之,则会造成社会的停滞和倒退。所以,一切阶级、政党、国家无不重视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意识形态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告诫人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1]但由于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围绕阶级斗争搞意识形态建设,因此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服从于现代化建设大局。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被破坏、马克思主义被歪曲、人们思想被搞乱的情况,我们党经过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此后,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围绕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良好局面,意识形态工作为新时期、新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思想保障。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思想上的严重问题,邓小平及时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我们党及时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遭遇挫折。针对国内外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等情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并强调:要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就“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2]。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针对苏东剧变之后国际国内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江泽民同志强调:“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3]为此,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开展了反对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斗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为了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中央2004年1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做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并把此工程提高到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的高度来加以强调。同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5]2005年,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6]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时隔五年后,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到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到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发展先进文化,再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法越来越科学。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光辉成就是与意识形态建设分不开的,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则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16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老祖宗”始终不能丢,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必须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条件,必须说些“新话”,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一再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当有人趁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之机企图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邓小平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苏东剧变之后,尤其是邓小平去世之后,当有人企图借苏东剧变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借我国改革中出现的失误来否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范围内新一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际,继续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围绕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这一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坚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一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紧随时代前进步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因而是切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
30多年来,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创新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在科学回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中实现的,是在结合各国具体实际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的,是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实现自身突破的。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三、把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在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同时,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又是多样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失去“一元主导”统领,就失去主心骨,意识形态必然陷入一片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动荡;没有兼容并存,意识形态清一色,就会封闭僵化,一潭死水,丧失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列宁曾明确指出:“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多种利益主体的形成,客观现实反映到社会意识中,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即出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出现性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在客观上必然要反映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在我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思想体系外,还有其他的思想形态存在。这种多样性既符合人们对现实不同的生存感悟,又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归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与话语在理论界、思想界泛滥,又主张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允许和提倡哲学、宗教、艺术等以多样化的形式、个性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允许其自由发展;既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又不否认在合法的条件下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既没有以主导性排斥多样性,也没有以多样性替代主导性。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用主导性去影响和带动多样性,用多样性去培植和激励主导性。在这个方面,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一是不断强化阵地意识,始终保证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二是唱好主旋律,即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以激励、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三是打好主动仗,即不断总结和运用好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思想领域的特点,遵循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
第二,注重对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特别强调,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努力培养一支能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理论队伍,要保证和不断提高理论队伍的素质,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学识渊博、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广大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阐释、论述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为推动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理论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三,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是实行文化领域里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建设的空间。30多年来,我们批判地吸收世界文明发展中被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这对我们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人权观念、社会和谐观念等新文化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二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资源。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资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综合创新。三是旗帜鲜明地批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思潮,着力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维护、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权威性。
第四,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大众传播媒介视为党的喉舌,把强化大众传媒的工作视为“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各种课堂、讲台、论坛和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领导权和主导权要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完整、生动地宣传好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同一切违反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错误倾向进行坚决的斗争。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思想多层次性的客观事实,把先进思想教育作为主旋律,把分层次作为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
第一,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使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强调,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学风教育党员干部,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用整党、整风、“集中学习”的方法推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在各个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成功经验。它的基本特点是,党中央针对全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的某些主要倾向,采用思想教育和学习的方法,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在新时期,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队伍的实际状况,1982年开展以清理和解决党内“文化大革命”遗留的严重问题、新形势下产生的消极现象和“三种人”为内容的整党;1989年开展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1998年底实施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2005年底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12年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又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素质能力,增强了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
第二,始终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青少年在全国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10]他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乃至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江泽民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的高度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11]“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12]对于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党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纪律法制教育;二是坚持不懈地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
第三,不断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不断使人们正确地处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等关系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对待和处理人生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正确地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党注重广泛深入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广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人们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主义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我们党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现实道德水平出发,在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同时,也要普遍实行适用于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的思想道德。
五、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启示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强化“主流意识”,始终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是人们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又直接构成人们特定的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本身,其实质在于它是统治人的观念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旗帜和灵魂。如果动摇了它的指导地位,就会因失去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因此,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现阶段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新挑战,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事关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强化“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来自理论创新,它的发展最基本的依据就在于实践。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应是无止境的。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汲取新的营养,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意识形态注入新的活力。要认真研究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新载体、新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新闻和传媒建设,发挥正确舆论的主导作用。新闻传媒是关系党和国家盛衰兴亡的至关重要的舆论阵地。面对新闻与传媒的新变化,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传媒的领导和管理,一方面要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仍要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抵制一切封建迷信和剥削阶级没落庸俗的思想文化,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既要加强管理又不能管得过死,走向另一极端。要加强对媒体规律的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方式,不断增强正确舆论的感染力、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做好非主流文化的引导工作。
第四,强化“稳定意识”,加强意识形态社会功能建设,保证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和倾向性,具有非同一般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作用。当前,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按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五,强化“全球意识”,在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中,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各国间文化的互相影响、交流大趋势对我国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提出挑战和新的要求。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在全球化进程中吸收借鉴国外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要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强化“包容意识”,重视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有益的或无害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充分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坚持借鉴与自主的统一,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但绝不照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社会现实出发,允许和提倡多样性文化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3]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9.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6]同[5]711.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9]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24.
[12]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