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政法大学

一、学院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先后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和2002年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研究所、伦理学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5个教学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专业人才。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7个硕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个博士学位点。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为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自2005年学院成立以来,已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工委研究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等。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成果突出,多位教师在北京市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正在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机制。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思想政治工作

2014年3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昌平校区召开全院大会,统一部署本年度学院各项工作。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抗美主持。马抗美院长首先传达了黄进校长、石亚军书记在学校2014年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接下来,马抗美院长结合学校工作要点,对学院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2014年学院继续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办院理念,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建设为龙头,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度,提高课程质量。继续做好思政课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工作;通过改革开课制度、考试制度等,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继续做好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此外,适时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讨会。二是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化建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对学生学业的指导,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基层教学单位组织管理及各项活动制度;同时,密切关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态,抓住机遇,拓宽发展空间。三是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多元创新。做好各专业硕博士招生毕业工作;建立硕博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支持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探索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建设。四是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强化学科质量意识,做好迎接校级重点学科年度检查工作;继续鼓励支持各学科开展活动,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理顺学科和研究所关系;积极关注学校学科建设动态并积极参与。五是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的深化。认真执行学院科研管理、科研支持与奖励等规章制度;推进学术成果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办好学术讲座,改进科研管理;鼓励教师和学术团队联系国家战略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急需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学术梯队建设;支持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围绕主题开展实质性活动;积极、稳妥、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大对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力度。七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密切与国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开拓与海外高校的合作渠道。八是做好学生工作。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加强学风、考风建设;继续开展大学生学业、就业指导工作;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帮扶工作。九是不断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健全包括院务公开、所长例会、学院会议考勤等制度;完善学院学术机构及其活动规范;进一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加强学院图书资料的管理利用等。之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卫灵传达了本学期第一次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本学期研究生教学秩序开局良好,教学秩序整顿效果初步体现。今年研究生院还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包括强化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职能,加强对课题教学的管理监督;启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准备工作;完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加强对外交流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邰丽华介绍了新学期本科生教学工作会议情况。上一学期学院本科教学秩序良好。今年学校将以教学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在深化专业特色化改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单位建设、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阮广宇、副院长宋朝龙分别就当前学院几项具体工作做了安排和说明。最后,马抗美指出,过去一年学院取得了很大发展,是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学院工作任务很重,更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协同推进。凝聚形成力量,团结带来希望,奋斗铸就辉煌。相信在学校的领导支持下,通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学院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绩。会议结束以后,各研究所围绕学院工作部署,就研究所建设和本学期教学科研任务进行了认真讨论。

清明节前夕,为了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伦理所党支部于2014年4月4日上午组织参观了南口战役纪念馆,参加活动的有段志义副教授、赵庆杰副教授、黄东副教授等。1937年8月,中国抗日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阵地争夺战发生在北京昌平南口,中国军队伤亡33 691人,日军伤亡15 000人。70多年后,昌平的一位农民努力搜集这场战役的残片,并为这场战役建了一个纪念馆——南口战役纪念馆,该馆位于昌平区西环路,由杨国庆先生自己出资建设,展出物品全部来自他近年来在南口战役主战场的崇山峻岭中寻访而得的战争遗物和所拍摄照片。在参观的过程中,杨国庆先生结合展品向参观人员介绍了南口抗战的惨烈史实和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2014年4月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和学生支部书记一行约30人,在分党委书记卫灵、副书记阮广宇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平谷区鱼子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院长马抗美、分党委委员周爱华、工会主席张秀华以及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常绍舜等都参加了此次活动。一场酣畅的春雨之后,26日的鱼子山村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分党委一行于上午十时左右到达鱼子山村。分党委按照安排,立即开始了第一项活动——听取胡尚元老师的报告《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报告安排在一个简洁的农家小院里,以湛蓝的天空为“屋顶”,以明媚的阳光为“射灯”,高挂的党旗显得格外鲜艳。胡尚元结合当前实际,重点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他把学术界的探讨、中央的数次会议及权威文件等结合起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综合、系统又生动的讲解,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最后,针对国内热议的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他引用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的一段话语:“我们党明确反对某些西方国家把他们具有特定含义和用意的价值和理念,说成是普世价值而强加于中国、强加于世界;我们党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向世界推销,更没有去强加于人。在此问题上,我们愿意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和心态,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胡尚元指出,自党的十八大第一次以倡导的形式明确提出24个字、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至今也就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它的内涵不会固化,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之后,大家参观了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鱼子山村当年在抗日战争中享有“铁北寨、铜南山、打不垮的鱼子山”之誉。纪念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350余人参观,于1998年8月对外开放。它原为鱼子山军械修理所遗址,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东军区18军分区军械修理所所在地。该纪念馆以冀东地区抗日斗争为背景,以平谷人民及周边地区抗日斗争为线索,通过大量实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军民的反压迫、反侵略求解放的斗争历程。展览共分五个部分:八路军四纵挥师挺进冀东,古长城下燃起抗日烽火;开展武装斗争建党建政,创建盘山鱼子山根据地;日寇野蛮实行“三光”政策,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斗争;浴血奋战夺取最后胜利,辉煌业绩永载千秋史册;缅怀先烈继承光荣传统,不忘国耻建设美好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次分党委组织的教育活动,不但有利于增强学院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

2014年12月18日下午,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群及中国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在研究生院科研楼B209会议室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理论研讨会”。首先,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从法学的角度对四中全会做深刻的解读。他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出“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他强调:四中全会与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姊妹篇,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绝不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接着,他从八个方面分析了全会的重大理论突破,还特别解读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如关于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关系等,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三句话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全会在加强完善党的领导方面,体现为四个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李曙光教授还阐述了关于法治与改革关系,认为重大立法与改革相连接,重大改革要有法有据,而法要适应改革的发展需求。李曙光教授对《决定》精湛的解读博得与会师生们的高度赞扬,他的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胡尚元副教授多维度地对四中全会《决定》做了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他认为这是党的建设的课题,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仍然是党的建设,是解决党要怎么执政,怎么领导,怎么建设国家的问题,要解决如何依法治国和以规治党的问题。胡尚元指出,从党的历史地位转变来看,应做到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意识转变。他还提出如何从官本位过渡到民本位的观点,提出如何限制官权以及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如何维护等问题。黄东副教授从制度层面做了理论分析,他以历史的视角考察中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的现实,认为全面依法治国可以限制地方的权力,规定其权力框架,效果如何将有待今后的验证。张文灿副教授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角度做了发言,认为应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性、法治和德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生代表邓玉兰从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支持论和怀疑论两大观点,对行政决策责任终身制进行法理分析。会议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常绍舜教授首先表示,这次研讨会开得十分必要,李曙光教授的主题发言讲得好。他接着提出,四中全会重视法律实践、重视法规建设,并将其概括为“依法视国”“依法评国”“依法计国”“依法管国”“依法变国”五个方面。宋朝龙副教授认为,从“制”到“治”,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法治的主体是谁,并认为立法权只能是人民的,这才是真正的民主,这一点西方社会也没有做到,东方社会只有做得比西方社会更民主,才能解决社会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张秀华教授认为我们的法治远没有现代化,“依法治国”是法治的一次补课,国家的安全保障。段志义副教授认为,宪法的灵魂其实是对特权的限制,要做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党治和法治的问题事实上是特权与人民基本权利的建构问题,《决定》有了重大突破。赵卯生教授围绕《决定》精神,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刘媛媛副教授认为我国存在对权威崇拜的传统心理,要做到向法理型社会转变很难,要实现个体向群体转变,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阮广宇副书记从高端的顶层设计、构建中国法治国家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等方面,阐述了《决定》的意义。此外,人文学院的辛峰教授也做了发言。会场上老师们发言非常踊跃,最后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结束了大会的发言。会议由卫灵教授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中央目前加大反腐力度,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涉及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依靠法治,治理国家、治理政府、铲除党内的腐败问题。“依法治国”一旦成为中央委员会通过的重大决定,也就为中央的反腐斗争提供了最好的法律依据、理论依据。同时,依法治国也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我们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提出要展示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四种大国形象。“法治中国”必将会提升我国的形象,一个真正厉行法治的国家,一定会构建一个民主的中国、文明的社会;在国际上也会提升一种信任度、亲和力,有利于构建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她表示,今天大会开得如此热烈,觉得时间不够用,以后要给老师们提供更多的讨论平台,让老师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三、教学科研工作

2014年3月6日下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在逸夫楼4071房间举行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抗美教授、研究所所长段志义老师、谢军老师、赵庆杰老师、郭继承老师、白丽萍老师、王今一老师等参加了本次活动。首先,老师们交流了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的情况,特别是对平时成绩的构成和评定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次,就本学期研究所的读书会活动的时间、主讲人等事项进行了商定。最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开题、答辩等事项做出了初步安排。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更有效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根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议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着“摸清现状、找准不足,提升效果”的原则,结合学校教务处做出的“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数据,围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效果、同学们的满意度、班容量、实践环节、考试方式等方面,从3月中旬开始,历时三周,在学校四个层面开展了“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实效性提升’”系列座谈活动。本次系列座谈活动分四场次进行,以校研究生座谈会为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座谈会为终,中间以校学工系统座谈会和本科生座谈会为联结桥梁,以期通过授课教师、新老学生及学工系统的领导和辅导员等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了解大家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诸方面的看法、想法、意见和建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实效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生座谈会是此次座谈活动的第一场。参与座谈的学生,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学校,都曾在学校教室里听过老师们的思想政治课,且学科背景各有差异。这样的座谈既便于意见的表达,又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中肯建议。在充分肯定授课教师认真敬业的教学态度及视角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的授课前提下,与会同学也表达了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不足点的一些看法:授课方式稍显单一,研讨活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较大空间;班容量对听课效果及知识领会存有一定影响等。同学们还结合自己的专业课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提出了宝贵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并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及终极目的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座谈会以校团委、院分党委领导及学工系统的资深辅导员为主体。学工系统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大胆创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环节、考试方式,以及同学们的想法和感受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可操作建议。大家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理分班,课堂班容量控制程度,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结合路径,课堂成绩和试卷成绩在百分制中的分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院校日常学生活动有机融合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充分的交流。此次座谈会的学生代表以在读的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他们正在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认识和看法更具现实直观性。座谈中,同学们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考试内容及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大量的看法和建议。同学们提出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市级或校级的科研课题项目相结合,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考试成绩计算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有机结合、增加开放性的考试题目,教学内容应更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思想等。老师们就学生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并就特定问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讨论。座谈会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结合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针对前几次座谈活动中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积极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在祖国的期待、同学的需求和老师的能力范围内寻找平衡点,应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加快实施差别化教学;通过增设实践环节在寓教于乐中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选机制和考试的改革等。老师们还就科研与教学如何更有效地融合与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的选题与研究、各门课程间重点教学内容的协调、学术期刊的增选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老师们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难不少,但其中蕴含的契机也相当大,随着学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一定能够不断提升。

2014年4月4日下午,在昌平校区主楼五楼会议室,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标准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院领导、各研究所所长、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十多人,会议由马抗美院长主持。赵卯生教授首先介绍了前段时间召开的四场座谈会的情况,这四场座谈会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实效性提升”的主题,分别在本科生、研究生、学工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个群体中进行座谈,倾听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建议。石亚军书记针对四场座谈会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发表了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内涵式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性层面,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应该讲出四个意蕴:大学内涵、学术底蕴、时代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石亚军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植入式实践教学”的理念。石亚军书记指出:以前的实践教学是命题式的,现在应该把实践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实践教学“润物细无声”。邰丽华副院长介绍了由其主持的《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标准(讨论稿)》(以下简称《质量标准》)的制定情况,该《质量标准》主要由邰丽华副院长执笔,自上学期期末完成初稿后,多次召开意见征求会进行修改和润色。本次座谈会讨论的是第三稿。石亚军书记对《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该标准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提升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对《质量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出席会议的卫灵书记、宋朝龙副院长、张秀华教授、段志义副教授、黄东副教授等也纷纷发言,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献计献策。马抗美院长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对开展“植入式实践教学”研究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

由马抗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6月28日再次召开研讨会。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及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加会议。马抗美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进展情况。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组在实证调研中取得重大进展,获取了大量数据,建立了数据库,完成了调研报告的初稿,同时还整理出了近百万字的访谈记录。各子课题组基本按预定方案进行研究,形成了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演变、大学生村官内在素质与外部环境、大学生村官成才的规律性特征、大学生村官现状以及成长成才机制的优化等理论研究成果。子课题负责人赵卯生教授为大家解读了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中的阶段性衔接与动力机制;刘俊生教授根据调研数据做了外部环境中不同因素与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提升的相关性分析;马皑教授介绍了调研数据的使用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孙美堂教授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制度形成的内在因素以及演变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倪潇潇副教授介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作用发挥两方面的成果;解廷民教授谈了大学生村官多元发展机制的完善路径。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邰丽华和宋朝龙也分别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吴江研究员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开展研究的思路框架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谈了对大学生村官问题的两点认识:一是建议从国家创新驱动农村发展、大学生与整个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视角进一步拓展对大学生村官问题的价值认识;二是找准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如大学生村官职位性质的再明晰、法律意识在政策运行中的缺位等等。他相信课题组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2014年12月4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昌平校区主楼第四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学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胡明教授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会。会议主要讨论《质量标准》的起草工作。邰丽华副院长简要介绍《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石亚军书记充分肯定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标准的意义,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他与会人员也对《质量标准》的修改与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四、学生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读书会定期举办。2014年4月22日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会议室举办了本学年第三次研究生专题读书会,书目为基辛格的《论中国》。此次读书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韵曦老师主持,并邀请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云雷老师担任嘉宾。围绕基辛格的学术特点与人生经历、《论中国》的内容与逻辑、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硕士阶段阅读的书目与方法等问题,师生之间相互交换了看法,展开了讨论。

2014年4月25日,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研究生在学院路校区举办了一场围绕杨奎松《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一书的读书会。读书会于下午两点开始,由孔祥宇老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此外还有部分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会上首先由张文娟对杨奎松的个人简介和主要学术成就做了简要概括,让同学们了解到杨奎松丰富的个人经历与其学术旨趣及终极关怀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大家围绕杨奎松的治学方法、创新观点阐述了自己在阅读此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书中所提到的用不同视角所阐述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探讨。最后孔祥宇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谈了这本书对大家的启发之处,包括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问题意识、杨奎松的这部著作对旧的历史观点的颠覆所带来的冲击、学术研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等。孔老师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解释说明,指导学生要从读书过程中找到论文选题的灵感,并且引导大家学习杨奎松这种史学大家扎实做学问的态度。读一本好书,我们能拂历史云烟,观纵横捭阖,听世间百态。

2014年12月4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举办了本学年第一次研究生专题读书会,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韵曦老师主持,并邀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张力老师担任嘉宾。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保证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问题,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4年12月19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举办了本学年第二次研究生专题读书会。此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韵曦老师主持,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郑云天老师担任嘉宾。围绕《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师生之间相互交换了看法,展开了讨论,本期读书会顺利结束。

五、对外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014年5月23日至25日,以“增长、发展与社会公正”为主题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九届论坛在越南首都河内顺利召开,越南社会科学院主办本次会议,来自全世界25个国家的100多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家学者参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邰丽华教授提交的英文论文《西方学者改造〈资本论〉研究探析》入选本次论坛,这是中国政法大学学者第一次参加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组织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论坛期间,邰丽华教授围绕着西方学者关于《资本论》研究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发表了20分钟的英文演讲,并与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程恩富教授、副会长大卫·科茨教授和大西广教授等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还与到会的其他学者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并建立了学术联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WAPE)成立于2006年,是由全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和相关团体自愿组成、具有开放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的国际学术组织。学会的宗旨是运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揭示其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探讨促进全球经济或各国经济以及社会进步的对策,为提高全球人民的福祉服务。学会成立以来,已经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等多个国家举办了八场学术讨论会。

在校科研处、财务处、人事处和国际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秀华教授应邀于2014年6月11日至14日参加了在美国新泽西州蒙莫斯大学召开的第七届生物宇宙论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有关文明问题的国际会议,该会由国际生物宇宙论学会与国际文明比较研究学会举办,其主题是“文明研究的生物宇宙论路径”。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究文明问题。张秀华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马克思与怀特海有机体思想的比较研究》的报告,并主持了生物宇宙论学会的两场分会,还接受学会秘书长康斯坦丁教授的安排在会议闭幕式上做即兴演讲。此外,张秀华教授在结束新泽西的会议后,于2014年6月15日至19日应邀前往波士顿参加“中西文明中的生态问题”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工程技术与现代性》的发言。张秀华教授应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的邀请,经国际交流处、人事处等有关部门批准,于6月25日至7月23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学术访问。其间参加了德国莱布尼茨大学为纪念莱布尼茨诞辰而召开的学术会议和系列文化活动,商定了莱布尼茨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研究的博士后合作研究项目。此外,还应邀顺访了波恩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当代最年轻的哲学家Markus Gabriel,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知名教授Anton Koch、特里尔大学汉学家蒲松山教授,以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波茨坦科学研究院莱布尼茨研究编辑部等机构,并与一些教授达成未来合作与学术交流意向。

2014年7月4日至8日,学院教师解启扬、白丽萍、虞花荣出席于马来西亚古晋市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儒学大会”。该会由国际孔学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和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主办,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承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国际儒学界颇有影响。本届会议以“儒学践行·日用常行——当代儒学文化的传播与践行”为主题,来自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60多位学者济济一堂,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解启扬、白丽萍、虞花荣三位老师分别做了关于儒学现代化、孔子丧葬观、孔子形象的层累构造的报告。会议对于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传播和践行儒学文化,促进儒学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应德国科隆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格拉茨大学的邀请,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卫灵教授于2014年深秋季节前往这三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在德国科隆大学,卫灵参加了东亚研究所的师生座谈会,在Bjrn Ahl教授的主持下,为该校学生举办了题为《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之首要》的讲座,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兴趣和提问。之后,卫灵教授前往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格拉茨大学建立于1585年,是奥地利仅次于维也纳大学的第二大学校,现拥有在校生3万多人。访问当天恰逢奥地利国庆日,法学院院长Marko教授又刚从中国政法大学访问归来,卫灵和姚广宜代表学校教师首次回访格拉茨大学,学院的教师们以国庆之日的喜悦之情接待来访者。活动期间Marko教授专门就中印关系问题与卫灵教授交换了看法。最后的行程是前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在该校孔子学院院长Richard Trappl教授的主持下,卫灵教授为在读的、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同学们解读了当前习近平的外交新思路和战略构想,并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学院领导与教师积极参加调研和学术交流。2014年8月20日至21日,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研讨会在江苏盐城举行。学校马抗美教授、商学院李欣宇副教授、马院分团委书记袁芳出席了年会。此次年会汇集了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对人才学的发展、人才学理论创新及人才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马抗美教授于8月20日下午在大会上介绍了《人才法学》的写作背景、写作框架、写作特点。她指出,人力资本时代人才重要性的凸显、人才工作驱动模式的转变以及当代科学发展的新特征等因素,都表明人才法学产生在当代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科学背景和实践基础的。目前,不论是在人才学界还是在法学界,对人才法律问题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都分散于各个学科之中,导致研究主题分散、内容驳杂,缺乏体系性。由于没有完整学科体系的支撑,难以对当前我国人才工作中的重大法律问题做出清晰而有分量的理性回答。为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人才学学科体系中尽快创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即人才法学。该书的写作将力争体现出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范式的交叉性、研究指向的实践性等特点。目前,该书已入选人才强国出版工程,将于2015年问世。

8月21日下午,与会代表考察了盐城市人才工作现场。随后,马抗美教授应盐城市委组织部邀请出席了中国人才工作专家盐城咨询会。咨询会上,中共盐城市委组织部庄兆林部长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盐城人才工作。马抗美教授在随后的发言中,对盐城的人才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部门领导的肯定和重视。今年暑假期间,依照北京市委教工委的安排部署,北京市高教学会中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的各研究会分别如期举行了暑期备课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多名教师分别参加了会议活动,并积极发言或教学示范、担当评委等。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年会暨暑期备课会于2014年7月5日至6日在北京昌平蟒山度假村召开。会议邀请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邵宗海先生做了台湾问题报告,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研究员做了题为《当前恐怖主义的新动向与国家安全》的报告;在各校交流教学经验体会的基础上,研究会还以“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与对策”为主题进行了论文评选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卫灵教授、林海虹副教授、吴韵曦博士参加了会议。卫灵教授是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长,林海虹副教授是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卫灵教授以研究会理事长的身份致大会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主持会议。在交流讨论阶段,卫灵、林海虹、吴韵曦老师都做了发言,吴韵曦博士提交的论文《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挑战与对策》荣获学会二等奖。

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暑期备课会于2014年7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邀请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出席并发表讲话,徐副司长围绕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教材建设、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在“经验交流”环节,来自各高校的老师们围绕着文本翻译、教学模式、科研与教学关系等方面展开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今年备课会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会议增设了“名师讲堂”环节,北京高校的两名教授进行了示范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邰丽华教授参加了会议。邰丽华教授是北京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在本次会议的“名师讲堂”环节,邰丽华老师以“社会资本再生产”为题,进行了示范教学和内容讲解,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许和大会主持人的肯定。

北京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暑期备课会于2014年7月3日至5日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召开。会议设四项议题:名师教学示范课、学习中央关于当前以及今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示活动、课程经验交流。会议邀请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市高教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时龙和北京市委教工委宣教处杜建峰同志亲临大会并做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段志义副教授、赵庆杰副教授参加了会议,段志义老师还被会议聘为评委,参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示”的评选活动。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段志义老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特色,重点讲了依托学校的法学资源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反响。赵庆杰老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情况。

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暑期备课会于2014年6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召开。会议主题为“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会议邀请中央统战部七局徐志涛副局长做了题为《目前西藏的形势与政策》的报告、陈占安教授做了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的报告。会议设有名师示范教学、获奖青年教师示范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比赛的预赛、高校教学经验交流等环节。

为深入贯彻学院“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办院理念,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学院马抗美教授、邰丽华教授、宋朝龙副教授、胡尚元副教授等一行四人,于2014年12月8日至10日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工作考察。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精心安排了考察团在武汉大学期间的具体行程。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组织了座谈活动。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对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的发展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谭玉敏博士,院长佘双好教授,副院长宋俭教授、袁银传教授以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与考察团一道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考察团还深入教学第一线,旁听了由宋俭教授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左亚文教授主讲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由李华副教授主讲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并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交谈。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组织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一。通过实地调研和面对面交流,考察团亲身领略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办学传统,感受到学院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付出的不懈努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功经验将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希望以此次考察为契机,不断加强学院与武汉大学等全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搞好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于2014年12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论坛。北京市近50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负责人、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工作团队、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研究会正副理事长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邀请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郑萼亲临大会并做重要指示。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卯生教授参加了论坛,胡尚元副教授向论坛提交了学术论文。本次论坛分主题报告、教学展示、分论坛等三项主要议题。赵卯生教授在分论坛上做了《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沁入学生心脾》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

为了落实开放式办学的发展目标,2014年12月19日,马抗美教授带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博士研究生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调研考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王运红主任、资源共享促进中心董诚副主任对马抗美教授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双方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在座谈会上,马抗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随后,博士研究生赵方、王新心就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文本分析提出了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王运红主任解答了疑问,并向大家介绍了苏州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此项研究收集了六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数据清洗和热词抽分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引进人才政策的类型分布、施政连续性分析、政策导向的时间演化等,为大学生村官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最后,马抗美教授对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王运红主任表示,双方的学术研究有很多共同之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