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忠信笃敬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
五月初十日(1848)
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
澄侯[1]在广东前后共发信七封,至郴州、耒阳又发二信,三月十一到家以后又发二信,皆已收到。植、洪[2]二弟今年所发三信亦俱收到。澄弟在广东处置一切甚有道理,退念园、庄生各处程仪,尤为可取。其办朱家事,亦为谋甚忠;虽无济于事,而朱家必可无怨。《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3]之邦行矣。”吾弟出外,一切如此,吾何虑哉!贺八爷、冯树堂、梁俪裳三处,吾当写信去谢,澄弟亦宜各寄一书。即易念园处,渠既送有程仪,弟虽未受,亦当写一谢信寄去。其信即交易宅,由渠家书汇封可也。若易宅不便,即托岱云觅寄。
洪弟考试不利,区区得失,无足介怀。补发之案有名,不去复试,甚为得体。今年院试若能得意,固为大幸;即使不遽[4]获售,去年家中既隽[5]一人,则今岁小挫,亦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植弟书法甚佳,然向例未经过岁考者不合选拔,弟若去考拔,则同人必指而目之。及其不得,人不以为不合例而失,且以为写作不佳而黜。吾明知其不合例,何必受人一番指目乎?弟书问我去考与否,吾意以科考正场为断。若正场能取一等补廪,则考拔之时,已是廪生入场矣;若不能补廪,则附生考拔,殊可不必,徒招人妒忌也。
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庭,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所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排山之事尚未查处,待下次折弁付回。欧阳之二十千及柳衙叔之钱,望澄弟先找一项垫出,待彭大生还来即行归款。彭山屺之业师任千总(名占魁)现在京引见,六月即可回到省。九弟及牧云所需之笔及叔父所嘱之膏药、眼药均托任君带回。曹西垣教习报满引见,以知县用,七月动身还家。母亲及叔父之衣并阿胶等项,均托西垣带回。去年内赐衣料、袍褂皆可裁三件。后因我进闱考教习,家中叫裁缝做,渠裁之不得法,又窃去整料,遂仅裁祖父、父亲两套。本思另办好料为母亲制衣寄回,因母亲尚在制中,故未遽寄。叔父去年四十晋一,本思制衣寄祝,亦因在制,未遽寄也。兹准拟托西垣带回,大约九月可以到家,腊月服阕,即可着矣。
纪梁读书,每日百二十字,与泽儿正是一样,只要有恒,不必贪多。澄弟亦须常看《五种遗规》及《呻吟语》。洗尽浮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于澄弟实有厚望焉。
兄国藩手草
解读
因长兄在京,曾氏家族的子弟都想至京中学习。一方面有长兄曾国藩的照顾,另一方面亦能多得见识。最初,曾国藩九弟国荃曾随父亲入京,后来执意要返回故乡。此后,曾国潢、曾国华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京学习。次年,曾国藩受到道光帝提拔,受“诰轴用宝”,国潢受长兄之托,出京返湘,护送诰轴回家交予父亲。曾国藩同时为曾国潢捐纳国子监生,了却了曾国潢对科举的执著。至此,国潢代替长兄,返回家乡,担起了曾家的重担。
曾国潢之前致力于科举,因常年不中,便听从大哥的劝导,在获得捐生之名后遂返家乡,照料家庭。曾国藩并非不了解国潢的抱负,因此在这封信中特别提到“言忠信,行笃敬”比中举更为重要。《论语·卫灵公》篇有“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这段话源于子张问行,即如何做事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即“言忠信,行笃敬”。忠信和笃敬在《论语》中出现多次,在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中也出现过多次,可见它对于君子修身的重要意义。
忠信二字若拆开来看,忠是内心的诚义及坚定,信则是对他人的守约和信用。笃敬亦可拆开来看,笃是行为的踏实与稳重,敬是对所行之事的谨慎与敬重。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谈越是花言巧语,就越偏离仁。言辞,是一个人内心最直接的表达,巧言者,难免对内心有修饰与伪装。只有朴质之词,才能体现出朴质之心。忠信于言,即所言真实表达了内心,没有自欺,亦不欺人。笃敬亦是如此,通过行为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充满了敬意和笃定。因此,言忠信,行笃敬,便是行的办法,也是行的准则。朱熹在解释这一句时,说道子张因在意行于外,故孔子便特别反于身而言之。说白了,就是孔子在指导子张做到言行一致,时刻不离忠信、笃敬,则蛮貊亦可行也。
曾国藩在此对曾国潢在广东行事的肯定以及特别提到这一句,便是要告诫弟弟,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取得功名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是应在言行上反求诸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相对于孔子对子张所言,曾国藩的话也极具针对性。世间之人,皆为名利所鼓舞,期许可以成就自己的抱负。然而,名利毕竟是外加的,只有言行乃是自身切近之事,若能坚持忠信、笃敬,则一样可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这封信的末尾,曾国藩说“洗尽浮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这不仅是对曾国潢的期许,亦是对大多数逐梦人的醒世良言。
注释
[1]澄侯:即曾国藩四弟曾国潢。
[2]植:子植,即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洪:季洪,即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葆。
[3]蛮貊:指四夷荒蛮、未开化之地。
[4]遽:音jù,急,仓促。
[5]隽:科举考试中比喻考中。欧阳修有言:“名高场屋已得隽,世有龙门今复登。”这里指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弟曾国荃以府试案首入湘乡县学。